菲律宾迪纳加特岛汇洋镍铬矿区铬铁矿成矿地质特征

2014-07-02 00:38王志刚潘文亮陈丹明
地质找矿论丛 2014年1期
关键词:铬铁矿加特橄榄岩

王志刚,潘文亮,陈丹明

(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天津300171;2.中钢股份有限公司矿业事业部,北京100080;3.中钢菲律宾汇洋矿业公司,菲律宾马尼拉)

菲律宾迪纳加特岛汇洋镍铬矿区铬铁矿成矿地质特征

王志刚1,潘文亮2,陈丹明3

(1.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天津300171;2.中钢股份有限公司矿业事业部,北京100080;3.中钢菲律宾汇洋矿业公司,菲律宾马尼拉)

菲律宾迪纳加特岛汇洋镍铬矿区发育板块碰撞成因的蛇绿岩,主要岩性为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与铬铁矿化关系密切,在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的过渡带中铬铁矿化较为集中,铬铁矿多呈薄层块状或浸染状与围岩岩性条带呈“互层状”产出,块状、浸染状的铬铁矿重复出现;矿区内原生铬铁矿化非常普遍,虽然未构成原生铬铁矿体,但为次生红土型铬铁矿的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矿区内第四系中赋存有残坡积红土型铬铁砂矿,并与同类型镍矿共生;铁质红土层是最佳的含矿层位,松散状红土层次之;铬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有3个铬铁砂矿化区,矿体厚度5~7 m,铬铁矿品位w(Cr2O3)=2.0%~4.1%。

汇洋镍铬矿区;原生铬铁矿;残坡积红土型铬铁矿;成矿地质特征;蛇绿岩;第四系红土;菲律宾

0 引言

菲律宾迪纳加特岛镍铬矿产资源丰富,还有少量金矿点产出,岛上的小型采矿点很多。区域性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以往的零星地质工作缺乏系统性,因采矿权的多次易手,地质资料多已散失,难以收集。20世纪90年代初,菲律宾利用联合国自然资源勘探基金开展了迪纳加特岛铬铁矿的地质找矿工作,但依然缺乏规范的面积性地质调查和定量评价工作的资料和数据[1]。

1 矿区自然地理简述

汇洋镍铬矿区位于菲律宾迪纳加特群岛省洛雷托(Loreto)市北东方向约10 km处,面积9.72 km2,矿区呈EW向延伸。矿区西侧有帕那马 昂(Panama-on)和瑞扎尔(Razal)等村庄,靠近帕那马-昂湾;东侧邻菲律宾海。矿区内均为山地,为雷东多-坎比利欧(Rodondo-Kanbilio)山脉的北延部分,高程15~580 m,相对高差565 m;区内属青年期地貌,切割强烈,山形陡峻;区内发育有5条河溪,水量充沛,以矿区中部的分水岭为界,分别流入东侧的菲律宾海和西侧的帕那马 昂湾,区内水系多呈树枝状,主干河道多与断裂构造有关。矿区所在区域为亚热带雨林气候,旱季和雨季分明,山地多被茂密的亚热带森林覆盖。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菲律宾群岛在中生代晚期—新近纪遭受东、西两侧板(地)块的共同挤压,构成了俯冲方向相反的双岛弧带构造格局。迪纳加特岛处于东侧的菲律宾海沟断裂(俯冲带)和西侧的菲律宾走滑大断裂之间,是东比科尔(Eastern Bicol)—东棉兰老(East Mindanao)蛇绿岩带的组成部分[2-6],岛上岩石以蛇绿岩为主(图1)。

2.1 区域地层与岩石

迪纳加特岛的基底岩石为努埃瓦 伊斯特拉(Neuva Estella)片岩,形成时代为白垩纪,分布于该岛南部的马塔斯(Matas)一带。这套岩石在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的过程中遭受变质变形,成为岛内最古老的地层单元。

图1 迪纳加特岛中北部地质图Fig.1 Geological map of the central north Dinagat island

迪纳加特岛的主体岩石是一套与板块碰撞俯冲有关的蛇绿岩,被认为是洋壳经碰撞俯冲而返回到地表的产物。中生代末,菲律宾海板块与其西侧的菲律宾地块发生碰撞,菲律宾海洋壳沿菲律宾海沟下插到菲律宾地块之下,并在俯冲带上方形成东比科尔—东棉兰老蛇绿岩带,迪纳加特岛位于该蛇绿岩带的中段。早期的研究多认为这套铁镁 超铁镁质岩是古新世和早中新世逆冲就位的,后经K-Ar法同位素年龄测定,迪纳加特蛇绿岩的年龄为84.8 Ma,相当于晚白垩世。岩性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另有少量辉长岩、辉绿岩和枕状熔岩,宏观产状呈似层状、叠瓦状,蛇绿岩逆冲到白垩系努埃瓦 伊斯特拉组斜长角闪片岩之上,其中的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与铬铁矿化关系密切,是重要的成矿 储矿岩系。

古近纪时,迪纳加特岛基本上没有接受沉积的记录,但在该岛最南部的诺诺克(Nonoc)岛的石灰岩中发现有始新世的有孔虫,表明该地区有始新世的沉积,但可能是以隆升及剥蚀为主,缺乏稳定的沉积环境。

新近纪,在洛雷托、奎宗—麦尔干(Quezon-Melgar)等地区沉积了中新统洛雷托碎屑岩和中新统—上新统锡亚高—蒂马马纳(Siargao-Timamana)组礁灰岩。洛雷托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在蛇绿岩和努埃瓦 伊斯特拉片岩之上,主要为复碎屑砾岩,其中的砾岩有橄榄岩和辉绿岩,由此证明了碎屑岩与蛇绿岩之间的先后关系。上述的新近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均产于迪纳加特岛西部沿海地区,且有愈向西层位愈新的特点,显示出当时沉积中心逐渐西移的趋势。

第四系和现代冲积物包括残坡积红土、冲积物和滨海沙滩沉积物。较厚的含铁质红土广泛分布于岛内山区。更新世以来的强烈外营力和亚热带雨林气候使近地表的超基性岩产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原岩中的硅酸盐被分离,部分造岩矿物被分解、流失,岩石中的一些金属元素和重矿物富集在红土中,形成分布广泛的残坡积红土型镍矿床和铬铁矿床。冲积和沙滩沉积分布于河流下游的河谷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2.2 区域构造

迪纳加特岛的构造活动受东侧菲律宾海沟的俯冲作用和西侧菲律宾大断裂的左行走滑活动制约。基底岩系努埃瓦 伊斯特拉组片岩中可以见到强烈的变形,地层均已变质,并产生紧闭的褶皱和地层的倒转;而在新近系中只见到宽缓的褶皱。区域的断裂活动非常强烈,并以剪切作用为特征,形成了众多宽大的角砾岩、碎裂岩带,在部分橄榄岩中还发育有较强的片理化、粗糜岩等韧性断层的构造现象。区域断裂主要为NE向和NW向,NW向断裂往往切割NE向断裂,并具有明显的扭性活动特点(图1)。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汇洋镍铬矿区内缺失沉积岩,只出露有第四系及现代残积 坡积红土,均为下伏超基性岩石的风化物。根据地表出露情况,区内第四系可分为腐殖土掩盖下的松散红土、腐殖土掩盖下的铁质红土、松散红(黄)土等3类。

(1)腐殖土掩盖下的松散红土:全区均有分布,风化物为浅褐 黄褐色的粉砂质 砂质黏土,呈小团块状,粒状结构,松散土状构造,其中的岩块和转石比较少。

(2)腐殖土掩盖下的铁质红土: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边缘的中段和矿区的东南部。风化物为褐红色、砖红色或紫色的砂质黏土,呈粒状、小团块状结构,松散土状构造,红土中可见岩块、转石,含铁质较高,一般w(TFe)>40%,常见直径n mm~n cm的铁质结核。

(3)松散红(黄)土:出露较广泛,主要为松散的红(黄)土或铁质红土中夹破碎的岩块或转石,岩块或转石的直径n cm~n m,大岩块与基岩的露头极为相似。

3类红土的界线多为渐变过渡关系,许多地段的不同红土间难以准确划分其界线。

3.2 矿区火成岩

3.2.1 超基性岩特征

矿区火成岩为晚白垩世形成的岛弧蛇绿岩带基性 超基性岩系,岩性主要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和辉长岩等;岩石呈深灰色、深灰绿色,风化面呈浅灰-深灰色,局部灰黑色;主要矿物为橄榄石、斜方辉石等;其中,φ(橄榄石)=75%~95%(其中约50%的橄榄石已蛇纹石化),多为镁橄榄石;φ(斜方辉石)=5%~25%,主要为顽火辉石。副矿物中以铬尖晶石为主,φ(铬尖晶石)=1%~4%(多为1%),可分为早、晚2个世代;其他还有镍黄铁矿、黄铁矿、硫铁镍矿、磁铁矿、黄铜矿、孔雀石等。岩石呈自形 半自形粒状、粒状镶嵌 交代网环状结构,块状构造。

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间或产出,矿区西部以纯橄岩为主,而东部则方辉橄榄岩逐渐增多;在橄榄岩中穿插有辉长岩、辉石岩和伟晶岩。在部分采场的开采面上,可见较薄纯橄岩“层带”与方辉橄榄岩间互出现,显示从方辉橄榄岩向纯橄岩过渡的趋势;矿区东部方辉橄榄岩的粒度逐渐变粗。

矿区内超基性岩出露零散,多产于山梁的两侧或部分山脊部位;其余的基岩大都沿区内溪流展布。超基性岩体中的断裂、裂隙经流水冲刷形成深沟,地势陡峭,有些部位近似崖壁,基岩出露宽度十几米至几十米。大多数地段的超基性岩之上发育厚度不等(几米到十几米)的第四系残坡积红土,均为超基性岩化学风化的产物,也是红土型铬铁矿的蕴矿层。

3.2.2 岩石蚀变

橄榄岩形成后,发生了广泛的蚀变。岩石中的橄榄石大多发生蛇纹石化(主要为叶蛇纹石、纤蛇纹石和暗镍蛇纹石)和滑石化;蛇纹石沿橄榄岩裂纹分布,呈纤状和片状集合体,以纤状为主,成为蛇纹石化橄榄岩。部分辉石发生绢石化,依旧保留辉石的外貌和原岩的结构构造,只是矿物颜色已变为褐色。

3.3 矿区构造

由于矿区植被发育,覆盖层较厚,断裂构造在野外不易识别,通过地质调查,在矿区范围内发现和推测出11条断裂构造(表1)。断裂多呈NE走向,少数为NW走向,其倾向和倾角多不清楚;断裂沿沟谷发育,切错晚白垩世超基性岩体,推测区内断裂活动应晚于晚白垩世,可能是新近纪的产物。特选择部分断裂简介如下。

(1)F5断裂。为矿区规模较大的断裂,出露在矿区东部,向东延出矿区。断裂走向60°,推测S倾,倾角不详,宽度25~30 m,南西段控制长度约850 m,北东段推测1 000 m,总长>2 000 m。强烈的挤压使超基性岩碎裂,形成青灰色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大小不一,多为3~20 cm,呈次棱角状,局部见构造透镜体。出露区段地形陡峭,沟谷深而窄,沟底有4~6 m宽的小溪,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

(2)F7断裂。位于F5断裂以南约500 m处,二者大致平行产出。断裂走向60°,宽度约15 m,长度约350 m。破碎带中可见规模较大的构造透镜体,部分地段地表形成NE向冲沟。

表1 汇洋矿区断裂构造一览表Table 1 Schedule of fauts and fractures in Huiyang property

(3)F8断裂。断裂规模虽然有限,但却是区内构造现象最为清晰的断裂。出露在矿区南部边缘,破碎带可见长度约30 m,宽约10 m,大体走向40°,构造产状130°~135°∠55°~60°。构造破碎带经人工揭露能清楚地见到主构造面:断裂的上盘有3~5 cm厚的断层泥,灰 深灰色,粉状,细腻有滑感;向上依次为:糜棱岩,浅褐灰色,宽30~50 cm;片理化构造角砾岩,浅灰 灰色,角砾为超基性岩,角砾大小3~10 cm,多呈次棱角状,泥质、铁质胶结,构造片理化明显,角砾岩宽1.5~2 m;碎裂岩,浅灰 深灰色,宽约1.5 m,围岩为浅灰绿色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下盘依次为:灰 浅蓝灰色糜棱岩,宽约1 m;片理化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浅灰绿色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其产出特点与上盘相似。断层性质为压扭性。有一条NNW向的溪流(即F9断裂)与F8断裂相交,但二者的交切关系未能查清;断裂向西延出矿区,向东的延伸部分由于覆盖严重未能查清。

4 铬铁矿地质特征

迪特纳加特岛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主要分为2种类型:①原生的块状 浸染状铬铁矿;②次生的残坡积红土型铬铁矿。原生铬铁矿赋存于蛇绿岩中,矿石多属于冶金级铬铁矿石,目前矿区内尚未找到原生铬铁矿体,但有较普遍的矿化现象;次生铬铁矿产于由蛇绿岩风化而成的第四系残坡积红土中,原生铬铁矿(化)体、橄榄岩中的铬铁矿经风化淋滤作用富集形成红土型矿石,可供露天开采。

4.1 原生铬铁矿化特征

据研究,迪特纳加特岛的大部分铬铁矿床(点)都赋存于块状纯橄岩下部的层状纯橄岩与方辉橄榄岩的过渡岩带中。铬铁矿(化)点虽然遍布于整个迪特纳加特蛇绿岩中,但在过渡岩带中特别集中,矿区外围的3个较具规模的铬铁矿床,即克劳米努(Krominoo)、康京(Kong King)和马尤尔(Mayor)均产于过渡岩带中(图1)。

4.1.1 原生铬铁矿的成矿特点

铬铁矿体呈多层状平行产出,厚度0.5~14 m不等,矿体的出露长度为80~120 m。含铬“层位”与围岩或过渡带均呈“层状整合”接触关系。同时,矿体中多组中小型断裂将含铬“层位”切错成极为复杂的格局。铬铁矿体呈典型的豆荚状、薄层块状或浸染状夹层产出,最大厚度可达6 m。块状铬铁矿条带与1~2 cm厚的富铬铁矿或富橄榄石层呈现小尺度的韵律层;而块状、浸染状的铬铁矿重复出现以及纯橄岩中多次出现含铬层,则构成大尺度的韵律层。小规模韵律层在局部地段呈斜交层理。在致密状铬铁矿层中铬铁矿密集排布,粒间充填滑石、蛇纹石等。铬铁矿呈自形-半自形晶,粒径0.1~5 mm。局部可见粗大铬铁矿集合体,粒径0.1~1.0 cm。块状铬铁矿石中w(Cr2O3)=45%~63%,Cr2O3/FeO=2.8~3.91;浸染状铬铁矿石中w(Cr2O3)=15%~25%,Cr2O3/FeO=1.0~2.5。

4.1.2 典型矿床:克劳米努铬铁矿

克劳米努(Krominoo)铬铁矿位于矿区以南雷东多(Redondo)山的西坡,在150 m×150 m的范围之内,层状过渡带中含有多层铬铁矿和含矿纯橄岩,铬铁矿层厚度为2~7 m,产状SW∠45°~64°。矿层被多组局部的小断裂错动,发生了明显的位移。矿山目前为露天开采,据估算,该矿床的储量为90 000 t,矿石品位w(Cr2O3)=45%~48%。

图2 原生铬铁矿石标本照片Fig.2 Photo of primary chromite sample

4.1.3 矿区的原生铬铁矿化

目前,在汇洋矿区内尚未发现原生铬铁矿工业矿体,但在浅钻、浅井和探槽施工时经常可以见到含团块状或浸染状铬铁矿的岩块(图2),说明基岩中的铬铁矿化现象是较为普遍的,而且在矿区的东南部铬铁矿化更为明显。在矿区南缘F8断裂的上盘有一老硐,硐深3~4 m,从硐壁上可见,沿片理化构造角砾岩带有10~15 cm宽的铬铁矿(脉)产出,矿脉沿走向、倾向都不很稳定,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另外,从矿区残坡积红土型铬铁矿普遍发育的事实推断,红土层之下的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中的原生铬铁矿化应当极为发育,否则仅靠橄榄岩中的副矿物铬铁矿是难以富集形成规模的红土型铬铁矿层的,只是由于地表覆盖严重,且目前的工作程度尚低,未能查清基岩中的原生铬铁矿化的特点和规模。

4.2 残坡积红土型铬铁砂矿

汇洋矿区的基岩以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为主,岩石中有多处铬铁矿化,这为次生残坡积矿床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矿区内面型产出的残坡积红土型铬铁砂矿与同类型镍矿共生[10]。铬铁砂矿与超基性岩的残坡积物紧密相关,砂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展布,长几百米至上千米,宽几十米至数百米,矿体厚度5~7 m,地表的红土层即为铬铁砂矿化体,铬砂矿品位w(Cr2O3)=2.0%~4.1%。

4.2.1 赋矿层位

经地质调查和工程揭露,矿区残坡积物由上而下分为:腐殖土层、铁质红土层、松散红土层、强烈风化的蛇纹石化橄榄岩。

(1)腐殖土层:褐红色、暗红色,颗粒较细,结构较松散,含有植物根系。

(2)铁质红土层:由褐红色、砖红色红土和土状、块状、皮壳状、结核状及胶状褐铁矿团块组成。铬铁矿品位w(Cr2O3)=2.5%~3.5%,厚度0.5~7 m不等,为主要的铬砂矿层。

(3)松散红土层:由红土及少量强风化的蛇纹石化橄榄岩碎屑组成,铬铁矿含量低于铁质红土层。

(4)强风化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层:即基岩的风化层,铬铁矿含量明显低于红土层。

铁质红土层是矿区内次生铬铁矿最佳的含矿层位,松散状红土层次之;风化的基岩中难以形成铬铁矿矿体,成矿意义不大。

铬铁砂矿的矿化范围与第四系残坡积物的出露范围基本一致,主要受地形地貌的条件控制,地形坡度较缓时,残坡积层的厚度较大,反之厚度则较小。前已述及,矿区内的残坡积层厚度为3~33 m,该层即为储矿层。按铬铁砂矿体的形态和产出条件属于面型分布的矿床。

4.2.2 铬铁砂矿(化)体特征

汇洋矿区可划分为4个红土型铬铁矿(化)区,编号为Ⅰ号区、Ⅱ号区、Ⅲ号区和Ⅳ号区。

(1)Ⅰ号矿(化)区:位于矿区的东南部,长1 900 m,宽800 m,厚3.75 m,铬铁矿平均品位w(Cr2O3)=3.019%。

(2)Ⅱ号矿(化)区:位于矿区北部中段,长1 900 m,宽900 m,厚3.34 m,铬铁矿平均品位w(Cr2O3)=2.728%。

(3)Ⅲ号矿(化)区:位于矿区南部中西段,长3 200 m,平均宽约900 m,厚3.31 m,铬铁矿平均品位w(Cr2O3)=2.702%。

(4)Ⅳ号矿(化)区:位于矿区西北部,工程数量有限,矿化厚度变化较大,埋深较大,剥采比较高,品位多在边界品位附近,达到工业品位的不多,有待进一步工作,圈定较好的矿化地段。

图3 汇洋矿区的铁质红土层Fig.3 Photo of ferrous laterite layer in Huiyang property

Ⅰ号区、Ⅱ号区和Ⅲ号区的范围较大,工程控制数量较多,厚度变化系数为46.76%,属稳定型,工业意义较大。

铬铁砂矿(化)体呈层状、似层状分布,其分布及品位的变化与红土层的位置关系不明显,但与超基性岩体的特定部位、特定岩性、基岩的原生矿化程度具有一定联系。统计表明,含矿层之下的基岩岩性多为蛇纹石化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东部区段和中南部区段,西部和中北部矿(化)体分布较少;同时,基岩中普遍存在铬铁矿化,虽然未构成工业矿体,但却是铬铁砂矿的重要物质来源。

4.2.3 铬铁矿矿石特征

(1)矿石矿物成分。金属矿物有铬尖晶石、镍黄铁矿、黄铁矿、硫铁镍矿,并有少量的磁铁矿、黄铜矿、孔雀石等;非金属矿物为橄榄石、辉石、绿高岭石、镍蛇纹石等。

(2)矿石质量。红土型砂矿的有用组分为Ni,Cr2O3,Fe和Co。

I号、Ⅱ号和Ⅲ号区中Ni的平均品位分别为1.141%,0.910%,0.862%,品位变化系数为34%,品位分布较均匀;Cr2O3的平均品位分别为3.019%,2.728%,2.654%,品位变化系数为25%,分布较均匀;砂矿的Cr2O3/FeO=1.0~2.63。矿体中Ni和Cr2O3的品位在矿区中由东向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红土层的剖面中由浅至深有低→高→低的品位变化规律。经统计,矿区中Ni和Cr2O3的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关系。

Co是一种主要的伴生元素,在I号矿化区中,w(Co)最高为0.116%,最低为0.059%,平均为0.081%,而且在矿体中Co的品位变化系数不大,品位分布较为均匀。

矿石中的有害元素为Mg,I号矿化区的w(MgO)=1%~16%,多为5%~10.5%。

4.2.4 红土型铬铁矿富集规律

(1)从矿区地质勘查情况和邻区原生铬矿的矿床特点分析,原生铬矿床主要产在纯橄岩与方辉橄榄岩的过渡带附近,换言之,在过渡带岩石中铬的含量普遍偏高,而红土型铬铁矿正是在原生富铬岩石(也可以是原生铬矿化岩石)的基础上富集成矿的,这为红土型铬铁矿成矿提供了大致的赋存范围。同时蛇纹石化橄榄岩也是原生铬矿的主要赋矿岩石,蚀变的超基性岩在地表极易被风化。原岩的橄榄岩过渡带和橄榄岩中的蚀变发育地段就是红土型铬铁矿的富集地段。

(2)红土型铬铁矿属残坡积矿床类型,其富集成矿的最佳坡度角为5°~8°。而测区内矿(化)体部位的坡度角一般都比较大,大量矿(化)体赋存于13°~15°的地形中,红土型铬铁矿以原地 半原地崩解残坡积为主,厚大矿体应赋存于下降地形中趋于平缓的部位、平缓的山坡和从主要山脊延伸过来的马鞍形部位。

(3)在进行1∶10 000地质测量时,已划出大片铁质红土、松散红土分布区。从便于铬铁矿砂冲洗生产考虑,铬铁砂矿的找寻应首选大溪流两岸的红土层出露区。从目前地质勘查结果看,铬铁矿集中在矿区南部和东北部,这已被探矿工程所证实。

4.2.5 红土型铬铁矿床成因

由于铬铁矿(铬尖晶石)在风化条件下是非常稳定的矿物,而且其矿物的体积质量也非常大,因此,在含铬的超基性岩经历化学风化期间,铬铁矿不会分解,也不易被远距离搬运,多会在红土中留存和富集。在红土化作用时,镁铁硅酸盐矿物分解,释放出铬铁矿的矿物颗粒残留在铁质红土中。部分铬铁矿沿山坡被迁移到附近河流的砂砾层中并产生局部富集。残坡积铬铁矿的规模及品位与基岩中原生铬铁矿的矿化程度有关。

残坡积红土型铬铁矿的物质来源有2个:一是与基岩中块状、条带状、浸染状的铬铁矿(化)体有成因联系,经过风化,铬铁矿就地富集,在红土中形成铬铁矿砂;二是与含铬铁矿的纯橄岩、方辉橄榄岩相关,作为副矿物的铬铁矿在岩石风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地貌条件下产生明显富集。在汇洋矿区中上述2种情况都可见到,但具备原生铬铁矿化的基岩风化后形成红土层铬铁矿的机率显然会更高一些。

参考文献:

[1] 王仕彬.菲律宾迪纳伽特岛铬铁矿地质特征简介[J].福建地质,2008,27(1):51-56.

[2] 吴良士.菲律宾地质构造及其区域成矿主要特征:二[J].矿床地质,2012,31(5):1132-1134.

[3] 臧绍先,宁杰远.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构造运动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2,45(2):188-197.

[4] 吴时国,范建柯,董冬冬.论菲律宾海板块大地构造分区[J].地质科学,2013,48(3):677-692

[5] 环文林,时振梁,鄢家全.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太平洋板块运动[J].地质科学,1982(2):179-189.

[6] 臧绍先,宁杰远.西太平洋俯冲带的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J].1996,39(2):189-202.

[7] 兰朝利,何顺利,李继亮.蛇绿岩铬铁矿形成环境和成矿机制[J].甘肃科学学报,2006,18(1):53-56.

[8] 翟裕生,姚书振,蔡克勤.矿床学:3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54-64,226-240.

[9] Hock H.菲律宾吕宋岛三描礼士蛇绿岩中的耐火型和冶金型铬铁矿石[J].地质地球化学,1987(11):1-10.

[10] 王志刚.菲律宾迪纳加特岛红土型镍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勘探方法[J].地质与勘探,2010,46(2):361-366.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chromium deposits
in Huiyang Ni Cr property at Dinagat island,Philippines

WANG Zhigang1,PAN Wenliang2,CHEN Danming3
(1.Geological Institute of Tianjin North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Tianjin 300171,China;2.Mining Department of Sino Steel Co.Ltd.,Beijing 100080,China;3.Sinosteel Philippines Huiyang Mining Company,Maynila,Philip pines)

The plate-collision ophiolite occurs in Huiyang Ni-Cr property at Dinagat island,Philippines.The ophiol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dunite and harzburgite and the latte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r mineralization.At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dunite and harzburgite Cr mineralization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Disseminated and massive chromite is nterlayered with the host rock.Primary Cr mineralization is widely spread here.No primary Cr deposit can be located within the mineralization.However,the mineralization provides abundant source material for the lateritic Cr deposits here.In the property residual Cr placers occurs in the Tertiary sediment together with Ni placers.Ferrous laterite is the optimum horizon of Cr placer and the next is loose laterite.The Cr placer is layered or layeroid.There are 3 mining areas with layered Cr placer.The ore body is 5-7 m thick with grade of Cr2O3=2.0%-4.1%.

Huiyang Ni-Cr property;primary Cr deposit;residual lateritic Cr deposit;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ophiolite;Tertiary laterite;Philippines

P613;P618.33

: A

10.6053/j.issn.1001-1412.2014.01.009

2013-08-11; 责任编辑: 余和勇

王志刚(1982 ),男,工程师,学士,2005年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从事矿床地质调查工作。通信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广瑞西路67号,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邮政编码:300171;E-mail:wzg0425@163.com

猜你喜欢
铬铁矿加特橄榄岩
蛇绿岩中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方辉橄榄岩及其岩相分带
——来自丁青蛇绿岩专项地质调查的证据*
河南西峡县洋淇沟橄榄岩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
津巴布韦铬铁矿开采现状及对策建议*
加特可在华新起点,苏州工厂正式开业
西藏罗布莎地幔橄榄岩矿物学初探
罗布莎某铬铁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及对选矿工艺的影响
坯体色料对铬铁矿的要求及产品的分类
霍加特生活世界的文化生成与变革思想探析
利用石榴橄榄岩重建大陆俯冲带的古动力学环境及其演化过程*
我国铬铁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