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琴 马文张
摘要:经过对泸水县规模养猪场的调查,发现其疫病防控方面存在选址、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引种不慎重、日常防疫工作不到位、消毒意识淡薄、饲养管理落后、防疫措施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自繁自养、提高思想意识、搞好防疫工作、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加强饲养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泸水县;规模养猪场;疫病防控;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89-03
近年来,国家对养猪生产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泸水县的规模化养猪场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底,全县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29个,年出栏肥猪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有17户,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483个。规模化猪场日趋增多,养猪规模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疫病困扰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通过对全县规模化猪场在疫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1 泸水县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养殖场选址、布局不合理
有的规模养猪户未经过规划设计,选址距离主要交通干线、居民区太近,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紧紧相连,畜舍之间间距太小,畜舍过于低矮,窗户小而少,采光通风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也有的场建在低洼地带,容易造成雨水聚集,舍内环境潮湿,也未留下充足的绿化空间,不利于猪场的可持续发展。舍间距太小,舍内潮湿、不通风、阴暗,生长环境差,有利于病原菌的孳生、存活,对防疫十分不利。
1.2 基础设施不完善
有的养殖场急于投产,边建设边生产,场内的防疫硬件设施不足,缺乏消毒、隔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生产区和生活区不分,人畜混居,不利于疫病防控和卫生安全,给疫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1.3 引种不慎重,带病入场
一是盲目引种。在引种中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盲目引进不适宜本地气候的品种猪,不做来源地疫情调查,引进的种猪没有进行相关的检验检疫,引进一个品种就引进一种疫病,甚至多种疫病,使本来单纯清洁的猪场变成了百病猪场。二是引种时没有严格按隔离程序隔离和本土驯化饲养。引进新种猪后不严格按隔离程序进行隔离或隔离设施条件达不到要求(隔离舍与生产区距离应在300 m以上),就急于合群,极易导致疾病暴发。
1.4 日常防疫工作问题
1.4.1 制定的免疫程序不合理 有的养殖场没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未注射非强制免疫病种疫苗。养殖户认为防疫就是注射强制免疫疫苗,只做春秋两季的集中免疫,有的则不结合自身猪场的实际情况,而照搬其他养殖场使用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类型繁多、混乱,有的不按疫苗的有效免疫时间,想什么时候免疫就什么时候免疫,出现重复免疫或免疫空当,错过最佳免疫时间。
1.4.2 疫苗购入渠道不正规,运输 、保存不当 有点养殖户购买非正规厂家成产的疫苗,疫苗采购渠道多、杂,运输和保存不当,运输途中没有做到避免阳光直射,没有按照有效温度保存等,加之使用不科学,不能保证疫苗的质量。
1.4.3 防疫注射操作不规范,影响免疫质量 常见的问题:一是针头选择不科学,针头的大小、长度不合适;二是不进行皮肤消毒;三是注射部位不准确;四是操作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消毒液污染;五是注射剂量不足;六是没有做到按时免疫,在生产上仔猪免疫时间批次划分不合理,易造成各种疫苗之间免疫时间间隔不够;七是在普免过程中对当日因特殊原因未免猪只,日后未补针而产生漏免。
1.4.4 免疫档案记录不全 多数规模养猪户不注重对生产、免疫、用药等情况的记录,不利于对畜产品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管,而且无可追溯性,不利于对免疫效价评估分析和疫病的诊断。免疫档案的记录不全主要表现在疫苗生产厂家、疫苗批次、免疫数量、注射时间等记录不全。
1.5 消毒意识淡薄,措施不力
1.5.1 人员消毒意识淡薄,措施不力 主要表现在:场区人员出入频繁,且出入不登记,不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没有紫外线消毒设施或消毒时间不足,人员出入生产区不更换衣服等。如鲁掌高黎贡猪保种场由于不注重环境消毒,导致放养的8头猪感染疫病而死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而此场曾经在2012年发生过同样的疫病。
1.5.2 日常消毒工作不到位 消毒的意义是减少自然环境中的病菌数量,从而减少疫病感染的机率。管理较差的猪场往往忽略了日常消毒工作,平时不进行定期消毒,到发生疫情的时候就晚了。有的不长期坚持消毒,不按时消毒。
1.5.3 消毒不规范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在配制消毒液过程中忽略消毒液的浓度、温度、酸碱度、作用时间等影响因素,消毒剂不现配现用,影响消毒效果。消毒方式单一,达不到消毒空气的作用。
1.6 饲养管理差
一些中小规模养猪场饲养员的责任心不强,不懂猪的饲养技术。管理跟不上,不合理分群,导致弱小猪生长受阻;平时不注意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有的猪发病了也没有被发现,等到出现死亡才慌了手脚;还有的养猪户不按照阶段配制日粮,无法满足各阶段猪生长需求,生长缓慢,导致对疾病的抵抗力低下。有的养殖户不注意气候、温度、湿度的变化,增加了猪群应激干扰因素,使猪群抵抗疾病能力下降。
1.7 防疫措施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传统的养猪都是“重治轻防”,形成有病才治疗、没病万事大吉的心理。养殖户不同程度存在防疫程序、防疫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引种和病猪隔离制度、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等相关制度的缺乏或不完善,导致养殖户防疫管理无章可循。
2 对策和建议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标准化养殖场应尽量选择地势高、水源充足、通风良好、供电稳定、交通便利、远离村庄和远离污染源、便于卫生防疫的地方建设,养猪场的规划建设要严格按照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标准进行建设。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等不同的功能区要各自独立,相互分开。在生产区内,要将产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单元,以独立单元轮流使用,同一单元"全进全出"后彻底空栏消毒;每个养殖场大门口都要设置消毒池,有条件的要建沐浴和更衣设施;要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区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区;粪污处理区要建在养殖场围墙外下风口,并与雨水分开。规模养殖场还应建设隔离缓冲区。
2.2 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养猪场消毒池、消毒室、隔离室、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动物防疫条件。
2.3 提倡自繁自养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资金情况、目标需求等来选择品种,尽量做到一步到位,切不可盲目引种。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为确保安全要到非疫区的猪场引种,引种前对其猪场周边的环境做疫情调查,对要购进的种猪要求种猪场出具疫病检测报告或者采血到有资质的检验单位进行检验,各项检验指标合格后才可引种。
2.4 慎重引种,保证引入健康种猪
虽然供种单位提供了检验报告,也要按照要求隔离,不急于合群。引进后要严格按照引种隔离程序在离生产区300 m以外的隔离舍饲养30~45 d以上。到隔离处7~15 d后,采血监测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抗体情况,并根据抗体情况和本场内的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补免,接种后30 d再采血进行监测,各项抗体指标合格后,隔离结束前,将原猪场断奶仔猪的少量粪便拌入饲料中给所引种猪饲喂3~4次,每周喂2次进行本土训化。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种猪确实无异常情况,彻底消毒后,方可转入生产区合群饲养。
2.5 提高防疫意识,搞好防疫工作
2.5.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应根据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要求,结合本场实际情况,了解当地近几年发病情况及威胁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根据猪的品种、个体差异及母源抗体水平来确定接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接种疫苗以后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抗体检测是制定防疫计划的重要科学依据,要定期检测抗体,根据抗体效价水平综合分析群体免疫保护力,适时对免疫计划作合理调整,最大程度减少中和抗体以达到有效防控疫病的目的。
2.5.2 强化疫苗管理 对疫苗的购入、运输、保存各环节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管理。要求:①猪场所用的强制免疫病种疫苗及非强制免疫病种疫苗都必须到县级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乡镇畜牧兽医站申请领取和购买;②疫苗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避免高温、阳光直射和紫外线照射;③在说明书注明的冷冻或2~8 ℃冷藏条件下保存;④疫苗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稀释配比;⑤疫苗现配现用,尽量在2~6 h用完;⑥在免疫注射过程中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制定的剂量,操作人员不可随意更改,由于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不是剂量越大免疫效果越好;⑦在使用过程中注射器空气的排放要在瓶内操作,若在瓶外排空气,少量疫苗随空气排出,可在自然环境中繁殖,毒力返强,污染环境,感染猪群。
2.5.3 免疫操作规范 首先在免疫注射前应注意猪的健康状况、免疫病种及免疫史。其次要根据猪的年龄选择合适的针头,注射器和针头要洁净,并用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至少15 min。接种时要更换针头,不得几种疫苗混用一个注射器。第三要检查疫苗外包装,包括瓶盖是否松动,疫苗瓶有无破损,完整标签应包括疫苗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使用方法及生产厂家等内容,疫苗质量和说明书不符的不能使用。疫苗的稀释应按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配比稀释,注射部位要准确,严禁"飞针"注射疫苗,以免造成剂量不足。根据制定的免疫程序按时免疫,以免造成免疫时间间隔不够或超过免疫接种时间。由于特殊原因对当日未免的猪只要及时进行补免。当周边有疫情暴发时,应立即对全场猪进行相应疫病紧急免疫接种。
2.5.4 免疫档案记录完整 接种过程中,必须完整填写免疫注射登记表,包括畜种、性别、接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疫苗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内容,方便以后查阅。
2.5.5 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 猪场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免疫监测,猪场每4个月应进行一次抗体监测,使猪群免疫抗体保持在较高水平,确保免疫效果,如果免疫抗体水平低下,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有条件的猪场每年应针对性地开展1-2次病原学监测,以利于本场按照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宜的免疫程序和疫病防控措施。
2.6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养殖户应经常对猪舍和环境进行常规、紧急消毒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从物品、环境、器械、病料、粪便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彻底的消毒制度,促进消毒体系科学合理实施,以便有效地减少猪群感染疫病的机会。
2.6.1 进场人员和车辆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才能入场 其中运猪车辆是传播疫病的主要媒介,需要彻底消毒、冲洗,特别要注意底盘、轮胎内侧等死角。对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出入场必须更换衣服,进场要进行严格消毒。
2.6.2 制定合理的消毒规程 内容包括消毒时间、消毒剂选择、消毒范围、消毒对象、消毒方式、消毒程度等。每周进行一次常规消毒,夏季要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建议每周消毒2次。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并做好登记。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及消毒方式,消毒剂配比浓度要准确,不随意配兑。注意消毒的作用时间,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交替使用,确保有效消毒。
2.6.3 猪场门口应设消毒池 消毒池每周更换2次消毒液,猪舍用2%~5%烧碱消毒效果教好,环境用10%~30%火碱消毒。
2.7 提高认识,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认识,加强饲养管理,降低应激反应,减少各种干扰因素,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空气质量、通风、采光、温度、湿度、噪音、卫生等,都需要适当调控管理,使之达到有利猪群健康的程度。科学搭配日粮,供给营养平衡的优质日粮,一方面满足不同阶段猪只生长需求,另一方面增强猪只免疫系统的发育,可以增强机体免疫细胞活性,充分发挥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2.8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包括免疫规程、防疫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引种和病猪隔离制度、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等相关制度,保证养殖户防疫管理有章可循。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养殖场的生死存亡,它不是单一的指免疫方面的技术应用,人为的管理措施在这一体系中也很重要。很多猪场由于管理水平差,缺乏专职人员等原因,管理工作无法做到位,忽略了细节导致猪场发病。规模养殖户要树立新的饲养管理理念,“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采取有效的综合防疫措施并落实到位,坚持以杜绝或减少疫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证养猪场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