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研究

2014-07-02 19:16戴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创新能力培养

戴静

摘要:高校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以武汉地区某农业院校为例,探讨了农业院校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包括对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对访谈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想和建议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6-1451-05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n the Agricultural College

DAI Jing

(College of Marxis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duty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Taking on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Wuhan as example, the problem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bility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raining we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interview, the ideas of cultivation mode and advic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e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或者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1]。大学又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2]。对农业院校来说,提升自身整体综合实力和保证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培养并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关键性问题。

本研究选取武汉地区某重点农业院校为例,分别对该校10位相关管理人员以及50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访谈。从性别结构来看,其中男生29位,女生21位;从学科分布来看,理工科学生30位,文科学生20位;学生主要集中于大一和大二这两个年级,年龄绝大多数在19~22岁。由于被访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因此对大多数的学生进行了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而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院系及专业的8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男女生各4名。对学校10位相关管理者则分别进行了深度交流。本次访谈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农业院校管理者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在校大学生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认知和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等。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现阶段学术界关于创新能力的界定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是相关学者对此都给予了一定关注,并且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做出了相关解析。国际上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3]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朱红等[4]对创新能力的定义、产生及其测量作了较为粗略的解说,认为创新能力(Creativity,也常被译为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Novel,original)和适切性(Appropriate)工作成果的能力。孙波等[5]指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心理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行为创新能力。何勇向[6]认为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完成能力。不同人对“创新能力”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有35位(70%)学生最早在初中的时候就接触过这一概念,有10位(20%)学生在高中阶段听说过“创新能力”,还有4位(8%)学生在小学甚至是在幼儿园阶段就听说过一些科技创新发明之类的事件。由此可知,学生对于“创新能力”或是与之相关的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创新成果,相对而言都接触得比较早,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培养。

2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2.1 农业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2.1.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备受关注与重视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强调要求,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需要持续不断的大批创新人才”。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提高学校人才质量的关键。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业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亟待关注与加强。

2.1.2 特色优势学科作支撑,创新平台广阔 被调查的农业院校历史悠久,学校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明显,学校较早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SRF项目),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先后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综合性大学开展调研,并就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多次研讨。学校获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包括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张之洞”实验班和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目前都在实施阶段,改革成效初显,社会反响良好。

2.1.3 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愿望和需求强烈 在学生回答“您是否想过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您有为将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采取过行动吗?”这一问题时,85%的学生回答是“肯定想过,并且是一直在行动”。其中有30位学生是主动要求跟随老师做科研,积极参与机械创作之类的科技创新项目;还有10多位学生是自己会经常关注一些科普节目,偶尔还会自己做一些小手工艺品等。也有10%的学生是只停留在想法之中,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创新型人才”。但是他们想培养与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主观意愿还是很强烈的,只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自己的愿望无法得到较好地践行。

2.2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2.1 学生层面

1)学习能力较强,但创新意识较弱。虽然学生对于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的愿望很强烈,大部分学生也为此采取过实际行动,但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对大学生而言,创新意识是指主动开展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意愿。创新意识以思想活跃和不受拘泥为主要表现,同时应当遵循科学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取得创新成果的推动力[7]。而创新欲望仅仅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并未付诸实践。在回答“是否参加了一些文体社团活动?参加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87%的学生都参加了一些诸如球类协会、书法协会、演讲辩论协会等性质的社团,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强身健体,广交朋友等。还有10%的学生对于一些文体社团活动不太感兴趣,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特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纯粹是个人兴趣爱好使然,并没有将其与培养或是提升自己创新能力联系起来,而且参加这些社团活动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或是评价机制作为保证,缺乏一定的强制力,因此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不强,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有创新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这些暂时的神经联系会接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创新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是昙花一现[8]。在调查过程中,当学生被问到“在空闲时间会制造一些小发明吗?觉得自己动手能力如何?”这一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自己动手能力一般或是不强,其中主要表现在女生对于自己动手能力不太自信,文科生觉得自己平时很少或是几乎不会制造一些小发明;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发明制造也仅仅只是限于制作一些简单地手工艺品或是偶尔改良一下生活日用品,而对于突破常规思维,运用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的创新技能则运用甚少;还有3位学生则认为自己动手能力很好,有很多“好点子”,但是很少付诸实践。

3)思想活跃,有创新热情,但缺乏明确的创新目标。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大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了青年人应有的活力,思想非常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好奇心较强,因此创新热情也比较高。但是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创新热情很容易被自己的课业和新事物左右,来得急也去得快,毅力不够坚定[9]。调查中发现,由于被访者绝大多数集中于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一方面他们平时课程任务繁重,主要精力都用于完成学业任务上面,很少有时间去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另一方面,作为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大一的新生,对于自己想做什么和如何去做还处于懵懂阶段,刚从紧张的高中阶段走过,对于大学的新环境、新生活都还充满新鲜感与陌生感,思想意志力相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说较为薄弱,遇到一定程度的挫折或是失败之后就很容易放弃。

2.2.2 学校层面

1)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大都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仍然作为主要教学环节,课内学时多,实践环节少。这种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10]。在回答“上课期间,你觉得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时,有40位学生对目前老师上课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不满意,有些同学认为部分老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讲一些原始而枯燥的知识,照本宣科,完全不注重课堂效率,并且很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当然也有5位学生对于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给予了一定的正面评价,他们觉得这种教学方式也算是一种捷径,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少走弯路,教师也便于管理课堂秩序。在对学校相关管理者的访谈过程中,有一位老师也谈到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认为教师在上课期间对本学科学术前沿知识讲授得过少,多数体现在本本教学上,本科生较缺乏对前沿知识的了解。

2)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各成员统一协调才能完成好的一项艰巨任务。制度保障应主要包括激励制度、设施保障、指导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相应的评价制度。激励制度是调查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学校虽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地方有待改善,比如说应该对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这样才会更加有动力地去进行创新活动等。在谈到“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哪些不足之处?”这个问题时,有近60%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是过少,主要表现在实验设备不齐全、实验室数量有限,其中有位教师很幽默地概括这种现象为“有想法,没办法”。设施保障也是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比较苦恼的一个难题。平均每名科研第一线的青年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少,师生比例失调,指导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在农业院校,在实验资源本来就紧张和科研活动周期长的情况下,优秀教师身体力行地指导成为极大困难,加上中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导致指导优势难以发挥,创新项目质量和水平都会打折扣[11]。农业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与方案制定都还处于探索中,且规模有限,学校也没有专门设定一个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部门,学生的社团组织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但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针对性活动还是相对较少。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组织制度这一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评价制度方面,高校对大学生学业的考评存在的一些弊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国内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仍未普遍推行,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要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相同的学习计划,不利于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文理工各学科交叉不够,相互渗透也不够。再加上对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单一,仍以掌握课堂知识考核为主,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开拓较少。此外,高校对教师的评估体系也不健全。高校对教师的评估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但过分强调以科研成果作为评估教师的主要依据,这就造成教师为了评职加薪,投入个人研究精力过多,而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开拓力不从心[12]。

3)缺乏浓厚的创新氛围与环境。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宽松的、有利的环境,它是创造性产生的重要外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13]。调查中可知,该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较弱,学校领导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比较重视,但是在对其进行宣传力度上还有待加强。在回答“您觉得创新能力的提升还与哪些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70%的学生提到环境因素,其中有20位学生提到学习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周围朋辈群体的交流、教师的鼓励与指导等;还有10位学生提到这与个人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其中包括自己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等。从对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交流中不难发现,环境因素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无论老师或学生,在访谈交流过程中都反复强调农业院校在创新环境的营造方面还需加强力度。

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想与建议

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必须从不同角度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14]。

3.1 教师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总结以及培养模式构想

3.1.1 搭建广阔的创新平台,拓宽创新渠道 在与该校相关管理人员的交流过程中,有5位教师就结合该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示范点案例来说明,如学校开展一些“数学建模比赛”的创新活动,设立创新项目,如“SRF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国家创新实验计划”等。

3.1.2 倡导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 访谈过程中大学生和部分一线教师都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认为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创造学”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创新理论知识培养,让“创新”成为一门通识课,而不是少数精英学生的专业课。还有老师认为应该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或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独角戏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善于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3.1.3 注重挖掘创新典型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方面就抓住了学生的这种比较心理,通过对一些在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学生进行榜样宣传,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而将这种创新动机付诸实践。

3.1.4 营造读书氛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环境的建立与创新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部分一线教师会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或是建议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良好而科学的学习习惯。而其中一位领导者则认为,学校要开展一些实效性较强的创新活动,不要开展过多“秀场式”的活动,要更多发挥大学生学术社团作用,营造更浓厚的创新氛围。该校就设立了“三农”讲坛、学术报告年会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2 大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3.2.1 增加硬件设施的资源投入 对于那些有强烈创新欲望,渴望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理工科学生而言,增加实验器材、多增开实验室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通过农业院校相关管理人员得知,目前学校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处于一种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数量以及相对应的硬件设施都是有限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资源还无法共享,这就陷入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而对于文科生来说,更大的心愿就是在校图书馆能够多收藏一些有关于创新教育、创新成功案例等书籍,一来向学生普及创新知识,二来可以作为勉励学生的“心灵鸡汤”。

3.2.2 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 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15]。

3.2.3 完善激励机制 一方面,农业院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积极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大学生开展学、研、产和创新实践活动;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支持大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参加科技创造和发明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大学生要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以此作为选拔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大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16]。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 于彦华,周建忠.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实践平台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77-279.

[2] 孙 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2(8):77-78.

[3]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朱 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5] 孙 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5-38.

[6] 何勇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J].求实,2005(12):80-82.

[7] 蔡 芸,郭 名,叶 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7):11-12.

[8] 敖小宝.试论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7(22):38-39.

[9] 潘建广,何慧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S1):223-225.

[10] 赵金华,宋之帅.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29-130.

[11] 朱永林.在专业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J].教育探索,2006(6):11-12.

[12] 姜廷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3] 李景山.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14] 张英杰,薛炜华,杨 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9(7):101-103.

[15] 李兵宽,李国涛.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10):80-82.

[16] 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48-50.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