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观点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至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依法治国”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在会上习近平听取报告后并作出了重要讲话。(《人民日报》10月24日)
在这样的形势下仍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为党改进作风付出代价!
——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八届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并对仍不守规矩的党员干部发出通牒。(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0月25日电)
执政之路走了65年,但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近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题为《戳到麻骨,补好党内生活课》的文章,总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文中借无名党员之口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如是呼声。(《人民日报》10月15日)
中国是熟人社会,一个重要特点是人们更看重“面子”,更容易出现“面子”因素压倒法律标准的现象。
——在谈到我国的法治现状,为什么越是小地方法律越难以对社会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时,法学博士杨俊锋如是说。(《南方都市报》10月4日)
不通过制度选人,而是人选人,大官选小官,少数人在少数人里面选,因此必然形成小圈子,搞不正之风。
——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张曙光腐败跨度达11年,边腐边升,可谓高铁腐败第一人,在谈及张曙光腐败案的原因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如是说。(《中国青年报》10月20日)
我们的法治,不仅是走什么样的道路,还有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落幕,关于会议提出依法治国这一主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在向媒体解读时,如是说。(《哈尔滨日报》10月25日)
如果放任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不仅是执政理念问题,还关乎施政伦理。
——近期,外媒纷纷炒作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然而国内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却日益突显,亟待解决。《光明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毕玉才如是认为。(《光明日报》10月20日)
中国要在未来成为现代化法制国家,现在的我们正是建设者,而公开恰恰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
——全国已有近3000家法院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并将在网上公布新闻发言人的信息,法院信息公开将逐渐形成固定范式,这将对司法公开形成极大的助力,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对此如是评价。(《新京报》10月12日)
官大官小只是一个级别的问题,但是对于贪污腐败来说都是一回事。
—— 近日,中纪委官网集中公布了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整改情况,“小官巨腐”成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对于“小官巨贪”这一现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如是说。(《法制晚报》10月15日)
“执罚经济”深层原因在于体制机制问题。
——一些地方将罚没收入和执法机关的人员利益和收入挂钩,有一部分甚至全部成为罚款机关人员的收入和福利,使得“借牌子罚款”“钓鱼执法”等乱象横生,对此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在分析原因时如是说。(《法制日报》10月19日)
治赌先治官,治官先治权。
——近来,中央下决心整治官场中赌博的不良风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认为,腐败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屡打不绝,主要是因为很多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法制日报》10月14日)
最终形成干部“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局面,必须通过消灭“法外之地”来实现。
——在目前的反腐中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党纪对官员贪腐进行界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在党纪与法律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可能会给腐败分子留下“可操作”空间。(《经济日报》10月15日)
对于那些一心想收买权力的人来说,看到一名干部因为犯错误被曝光处理,其政治前途也暗淡了,在他们眼里,这个干部从“潜力股”变成了“垃圾股”,就不会再花大功夫收买他。
——在谈及当前反腐形式和政商之间的权力寻租问题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如是说。(正义网10月19日电)
一个官员的行为如果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那么现实当中他只有成为“神”才能抵御各种滥用权力的诱惑。
——在谈及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些普遍问题时,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封丽霞认为,制度漏洞是造成腐败多发最重要的原因,并如是说。(《学习时报》10月20日)
一些人一方面渴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却不满法律程序上的种种限制;一方面认为他人违法侵害其权益,另一方面自己却坦然违法、钻法律漏洞。
——当下中国的法治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都有待改善,在谈及这些问题时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如是说。(《人民日报·海外版》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