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卢克·约翰逊
有抱负者应当老板
Man with Aspiration should be the Boss
□ 文/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卢克·约翰逊
没有比“谁挣多少钱”这个话题更容易让人激动了。尽管这是一个颇为隐私、在经济上却至关重要的话题,然而,围绕着这个问题的核心,却存在着严重的误解、不理智的嫉妒和愚昧无知。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收入的意思就是年薪。但大部分个人财富不是通过薪水积累起来的,而是通过资本利得或资产增值积累起来的。很少有人靠拿薪水变得特别有钱,原因有两点:首先,在许多国家,薪资被课以相对较高的税率(在英国,包括工资税在内的所得税边际税率接近50%);其次,从月薪中存下钱来,在大多数人看来很困难。
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乎语义学。即便是专业的评论员也搞不清收入、工资、薪水和报酬这些词的区别。或许如今这几个词的意思基本上已经可以互换了。但在许多方面——无论是积极性、经济影响还是了解谁真正积攒了财富——这些都并非重要的衡量指标。
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肥猫”董事的薪资。这是因为这些数据属于公开披露的内容,公众很容易就能找得到,而查询除此以外的财富来源通常要难得多,如今几乎没有媒体机构有资源做这样的调查。尽管企业高管们的薪资往往高得离谱,但这并非真正挣大钱的方式。
例如,在伦敦房地产界,与许多名下家族企业拥有价值数亿英镑的房地产(许多名义上为离岸持有)的企业所有者相比,英国地产和土地证券等老牌地产商的董事们的身家简直羞于见人。
与此同时,我并不相信高薪对带来卓越业绩有那么大效果,但伦敦金融城和股市似乎觉得高薪不可或缺。我认为,付给一位首席执行官百倍、甚至两百倍于公司内工资最低员工基本薪资的薪酬,既毫无用处,又损害资本主义。英国富时100指数成分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的平均年薪为450万英镑(包括奖金、养老金和期权以及各种津贴)。但银行业顾问和基金经理们看起来几乎在鼓励这种高得离谱的薪资。下面我详细说一下。
我正在考虑让自己的一家公司上市:作为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请专家来评估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与同类上市公司高管薪水之间的差距。他们的报告表明,本公司高管的薪资可能需要立即上调200%。他们没有意识到,我的这些合伙人是这家企业的共同所有人,而非雇员。私人股本模式就是这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优秀人才通过收购从公开市场上叛逃。
基本上,在查看上市公司年报的时候,我很少会为董事拿了多少薪酬而激动:我感兴趣的是他们持有多少股票。有些公司的高管拿着数百万薪酬,持有的本公司股票却非常少,我对这类公司毫不感冒。如果他们对自己事实上全职经营的公司都这么没信心,那么我凭什么要对它有信心?
以最终的资本利得作为回报,而不是每月循例领取一份意料之中的薪水,这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满足。以创始人的身份建立一家公司(而不是以雇员的身份被雇用)是一种高风险活动,并且从我的经验来看,要在许多年后才能真正“回本儿”。这种活动带来的往往是净亏损,而不是净收益。因此无论从金额还是时间上来说,收益都非常不确定。此外,这种主动创业精神创造的净新增工作岗位是最多的。政府鼓励个人拿自己的生计冒险、试图创业(正因如此,几乎所有国家对长期资本利得征收的税率都低于收入税率),是有道理的。
全球化和央行释放的宽松货币推动了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最起码在这些趋势持续之际,有抱负者应专注于“当老板”这一原则,而不是纠结于肤浅的“薪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