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 吴琼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者间不是因果关系。应厘清群众对社会发展中阶段性问题的曲解和误读,正确对待暂时性困难,将问题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顺畅,使社会中每一个人得到发展的实惠,分享改革的红利。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问题 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改革日益进入攻坚阶段,由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社会问题的频现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少数人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困惑,表现出消极甚至对抗行为。客观来说,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并不是社会主义形态的特有弊端,因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社会问题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的、片面的。
社会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进步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果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发展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问题,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消极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口。反而是社会问题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让社会变得更好的突破口,问题的出现会聚集广大群众和社会的视线,促使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而一旦问题化解,就使社会又向前迈进一步。回顾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挫折和困难在所难免,但大方向和总体趋势是向上向前的。因此,我们应合力解决暂时的阶段性问题。只有正确对待暂时的困难,才能将问题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使整个社会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姿态继续发展,使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得到发展的实惠,分享改革的红利。
客观上说,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把出现问题的原因归根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去是错误的,二者间不是因果关系。社会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盲目悲观,而应该积极求解。现今社会上许多持消极情绪的人一味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扩大了对社会状况的负面解读。广大群众应端正自身的态度和立场,积极消除消极宣传的影响,不要被恶意的解读动摇和蒙蔽。
对待社会问题应持正确的态度。片面理解和对待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进步,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理性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才是正确态度,要做到不偏信、不盲目、不冲动、不消极、不激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社会主义不是万灵丹,存在阶段性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社会进步有目共睹,但全速发展的步履间累积下问题也不可避免。西方国家同样也是在发展的每个阶段上都会出现相应的各种问题并边解决问题边实现发展。只看到解决了问题的西方国家发达现状,而忽略掉他们也有出现问题的历史实际是片面的。人民群众应该对困难多一些理解,对未来多一份信心,对社会多一些支持。
从另一个角度讲,群众对社会矛盾的不满也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自身参与意识的觉醒,有释放和表达自己意图和愿望的行为,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社会、国家发展的关心,渴望社会国家不断进步、自己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愿景。一味抹煞和压制人民群众的这种参与诉求和表达渠道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呼声有时会过于激烈,这种表达的过激或不到位甚至会造成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舆论环境,但若处理得当,也可以更准确地找到、解决和处理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发现社会问题聚焦点的渠道。
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更多的立场和视角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正是从温饱问题中解放出来的表现。只有当吃饭和生存已不成为束缚时,人们的视线才有可能从低层次的“要求活着”中解脱出来,去关注“活得更好”的方向。而现在群众关注房价物价,教育环境,医疗条件,食品安全……诉求已经从基本的温饱需要上升到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显著成果,社会进步显而易见。若生命还受到威胁,生存都成问题,人们是无暇顾及更高层次的问题的。人民群众生活主要矛盾的转移,人民要求获得更好的呼声的高涨,对社会存在问题的质疑、不满和抗议,虽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发展带来不便,但更多地反映出社会不断前进的客观事实。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发展过程
许多人主观意识上认定社会主义是一个完美的社会形态,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的发展就不应该出现问题和矛盾。因此,当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出现问题,尤其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时,人们便会产生由已有社会认知和亲历社会现实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便显得犹为不淡定,表现出恐慌加剧,失落感上升等负面情绪。当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实与理想差距过大无所适从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因此,要想正确对待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首先必须要对社会主义有一个客观而理性的认识。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对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合理的一种社会的构想和描述,而不是一种确定了的完美的社会形态。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更是这样,它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的。我们更应该将社会主义看作是改造现实的一种运动、方式和手段,要看到社会主义建设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在旧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产生这种盘旋进程中,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在日新月异地推进和发展。
并且,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其最根本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且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马克思提到的共产主义的典型特征是成熟形态的特征,而不是一经建立就马上充分体现出来的。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要以科学态度严谨对待,而不应该放大想象,过度美化。若这种过度的美化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而现实又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时,人们往往会更加失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进行时,而不是最终的完成时态,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对过去和现在的超越和进步,是不断地通过改变现实的不合理去努力追求更理想的社会环境,而不是简单只是一种社会形态。endprint
另外,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封建思想残余和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我们也绝不能因此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中国自身延续下来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时间去消除。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积淀客观存在,影响也是不会轻易抹掉的。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继续发扬和保持下去,但对待旧封建思想残余也要理性,其存在具有历史性和延续性,不要奢望一次全部冲洗掉。我们要看到这些封建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基础,并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对其进行有条不紊地、潜移默化地清除、转化和改造。
资本主义发展的优势也没有释放完毕,对中国的影响也时时处处存在。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取代过程的长期性、困难性、复杂性,更要看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社会发展的优势,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就像“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一样,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也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中才发展起来的,不能只强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而割断其历史联系将其简单化。
在社会主义内部保留资本主义的合理性部分是必要的,要对资本主义的东西保持批判态度,既不能盲目排斥,也不能全盘吸收。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人们就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对社会产生不满和失落。以中国封建时代末期为例,作为落后的社会形态,中国封建的清王朝在末期的腐败衰落中都苟延残喘了200多年;作为现在还在发挥一定优越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会瞬间消亡。资本主义的衰落将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绝不能单一化和简单化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在鲜血的洗礼中作出的正确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好,而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得更好,能够更充分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社会发展规律证明,共产主义是正确的。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近代中国自给自足封闭发展模式被西方国家打破后,以封建社会的形态继续发展已经绝不可能;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阻碍和欺凌,成为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内有封建官僚势力的虎视眈眈,妄图复辟,重新奴役中国人民,想要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发展也异常困难。封建主义老路不能回头,资本主义道路也走不通,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发展的唯一选择。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
在2013年3月1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委员们就如何履责提出了“三个拒绝”的要求,分别是拒绝冷漠和懈怠、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拒绝奢靡和一切利用权力或影响谋取私利的行为。其中“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一条,不仅对政协委员,更是对中国所有民众都有启示作用。我们应该认清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虽有一定偶然性,但却是历史必然性中的偶然。在没有前例可以借鉴,必须依靠自己探索前进的情况下,中国一直以来并将继续下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追求。在发展道路上,即使有失误,有困难,有阻力,有挫折,也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若连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人们都不参与,就会失去发展的条件,即使理论基础再正确,没有充分的实践条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不会开展得顺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诚信、道德问题的缺失,信仰危机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挑战人们的忍耐底线,畸形的价值观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偏离主流思想领域,形成某种范围上的一种群体性社会情绪,甚至出现一种谁发表正面的、支持党和政府的言论谁就会受到嘲讽和攻击,谁发表负面言论、批评党和政府谁就被撒花叫好的畸形社会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人们的视野,一些不明就里的群众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被欺骗和诱导,掩盖了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实质,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真实状况的判断,成为社会不稳定因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事业提出了极大挑战。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往往由于快节奏的生活而忽略掉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原则。这就体现出了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主流意识形态、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价值目标层面、社会层面、个人行为层面凝练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其提出正是要挖掘和释放出人们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起到调节个人与祖国、与社会关系的作用。尤其是个人行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准确揭示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应当具有的态度。
消除人们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的曲解和误读,除了要发展物质文明充实人们的口袋之外,更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提升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发展的认知水平,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每个中国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才能既成就个人事业,又推进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
民族复兴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理由。悲观和消极抱怨解决不了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增大社会发展的阻力。我国社会发展中虽然存在缺陷,有许多现象让我们不满、不解甚至失望,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不容否认: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发展到完美程度的国家是不存在的。祖国和我们血脉相连永远割舍不断,若我们不努力改善她,而是嫌弃甚至抛弃她,那最终被抛弃的将会是我们自己。
我们不能因为发展中的阶段性矛盾就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应该坚信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只有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智爱国,理性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能像习近平主席描述的那样,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就一定能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国梦”。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张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