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学松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北斗产业化制胜关键
· 文|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学松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曾指出,新技术的出现在创造新市场的同时,也在并且将会继续不断地打破原有的市场范围或产业边界,即产业跨界、技术融合、应用创新、健康发展,这也为当前中国北斗产业的发展指出了繁荣和昌盛之道。
作为一个基础信息服务产业,卫星导航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从而改变以往的产业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目前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正从传统的产品产业,向精度增强、电子地图、位置服务、质量检测、标准等相关产业拓展,进一步与汽车电子、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跨界融合、协同多元化创新应用是力促北斗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智能手机是导航定位系统最大的应用市场,得手机市场者得天下。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总量5亿,出货量3亿,数以亿计的新用户成为智能手机的拥有者,智能移动终端正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如果芯片价格以50元/片计算,每年的市场份额约在150亿元左右。手机市场以其用户广大、潜力无限的特点,成为北斗推广应用的必争之地。
中国IT研究中心2013年10月发布的《中国手机地图市场监测报告》中称,截至2013年10月,中国手机用户规模为12亿户左右,其中智能手机渗透率为42.97%,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为5.16亿户。手机与位置信息有天然的关系,是最符合移动互联网本质的入口和平台。手机地图不仅可以成为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一系列生活服务的入口,也可以衍生出众多移动应用APP,成为基于用户位置与线下商户之间O2O关联的各种应用的平台。手机地图引入了附近搜索功能,可以基于地理位置搜索附近的消费及生活服务场所,还集成了在线打车等功能。手机地图是移动时代的杀手锏级应用,不论社交、搜索还是电商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未来可以成为信息服务的入口,也能够成为综合的生活服务平台。手机是导航定位系统最大的应用市场,因此也成为卫星导航产业的“群雄逐鹿”之领地。在智能手机领域,实现差异化已经很难,具有北斗功能可谓是手机等移动终端差异化竞争的一大亮点。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位置信息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关系的核心,社交关系也会因地理位置而变得更加真实和丰富,使用户与用户、线下厂商、互联网企业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化,也将定位+路线规划+生活服务信息塑造成为用户的习惯。
2013年11月,韩国三星携手美国高通公司推出新一代支持北斗系统的旗舰智能手机GALAXY Note 3(WCDMA 3G公开版SM-N9006和TD-LTE 4G版本SM-N9008V)成为首批支持北斗系统的智能手机。2013年12月,博通公司宣布推出一款支持北斗系统的卫星导航芯片bcm47531,它能够同时使用从五个卫星系统(GPS、GLONASS、QZSS、SBAS和北斗卫星)发出的信号来产生定位数据,提高了导航定位精度,尤其是在性能受建筑和掩体影响的城区,效果更为明显。
★ 高通MSM8974芯片
★ 博通bcm47531芯片
面对北斗智能手机这个巨大潜力市场,国产品牌手机也当仁不让。2014年1月14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推出麦芒 B199,支持北斗定位,大有卫星导航产业中“针尖对麦芒”之势,拉开国产北斗手机大规模进军大众市场的序幕。这款麦芒B199采用美国高通公司生产的骁龙400处理器,借助北斗/GPS/Glonass三系统进行定位,为用户提供更精确的导航定位服务。外国公司的芯片一旦成为知名手机厂商的选择,出货量将相当可观,北斗手机也会迅速普及。
★ 华为北斗手机
目前生产可用于手机上的北斗芯片厂家主要还有北斗星通旗下的和芯星通、海格通信持股的东莞泰斗微电子科技公司以及台湾联发科技。
目前国产北斗芯片的推广主要存在三个难题,一是成本,二是功耗,三是体积。由于目前北斗芯片出货量太少,价格居高不下。
市场需求完全取决于北斗的普及化。现在欧美的智能手机里几乎都支持GPS导航,人们已经普遍使用智能手机来导航了。在国内,手机导航的普及率远不及欧美。只有更多企业去推北斗,北斗的市场需求才能增加。只有加大政府在电信运营商层面推广北斗的力度,才可以增加终端厂商和消费者对于北斗的认可度。
车载终端有两个主要用途:定位监控和导航。据统计,2013年,全国北斗车载监控产品每月产销量达近万台。分析人士指出,车辆导航监控示范工程只是开始,未来营运车辆都要换装北斗,这将是上千万台的市场。由此衍生的车载导航产品需求也将非常巨大,2013年全国为800万台。
与国外卫星导航产业相比,北斗产业化起步相对较晚,在工艺、价格、市场等方面无法与国外直接对抗。产业化初期,大多北斗企业选择更看重性能的行业市场作为突破口,这不失为一种发展策略。从目前行业市场的开拓情况来看,车载导航领域表现不俗,北斗开拓民用市场可借鉴一下行业市场的成功案例。
北斗卫星的分布位置和运行轨道,决定了北斗终端在亚太地区具有收星数量多、定位速度快、定位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实测数据也表明,北斗/GPS兼容车载终端在高架桥下、浓密树荫下、高楼密集地区的评测性能明显优于GPS单系统终端。此外,北斗终端能够在导航定位监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车辆状态查询、实时调度、越界提示等衍生服务,因此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推广,应用于“两客一危”、公交车、工程车、出租车、公务车等的北斗车载监控终端数量达近50万台,北斗车载影音导航一体化终端约10万台。
当前,北斗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推广主要围绕着落实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来进行。据了解,北斗交通应用示范工程带动了100多家国内终端企业进入北斗领域,创造产值2亿多元,并促使北斗核心芯片价格下降,推动了北斗应用推广与产业化进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北斗产业各方正加速推进汽车工业向北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2013年实现百万转型工程,完成百万台第一代北斗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安全和试运行,首批示范工程已于2013年8月在深圳启动。到2015年北斗导航将达到千万级入网、千亿产业规模,“十三五”期间将实现万亿产业规模。
车联网是跨界产业的集大成者,与汽车后市场、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保险甚至金融都高度相关,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子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车辆应用,主要解决车和车,车和人,车和路之间的通信、监测和控制,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车联网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4》显示:ETC等基础智能交通设施建设的完善,将推动车联网用户渗透率的增加,预计2015年全国车联网的渗透率将达到8%。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2亿辆,并且每年新车销量约2000万辆。易观智库预计,到2015年中国车联网用户的渗透率有望突破10%的临界值,届时,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有望发展成为全球车载信息服务业最大的市场。汽车作为最大移动终端,车联网将成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入口。
目前,我国车联网的发展已经基本具备了技术、市场以及制度等基础,北斗导航系统的推广应用也为车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现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整车厂商、IT企业及消费者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协调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2014年2月发布的《2013年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显示,车联网有关项目已经被列为中国重大专项第三专项的重要项目,一期拨款有望达到百亿元人民币级别。目前北斗在车联网领域的发展最为迅猛,产业链也更成熟。主要用于:
公车监管:北斗系统通过对公务用车进行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有效避免公车私用,敏感地点的报警也让管理部门有目标性、针对性的获取反腐信息。
出租车监管:北斗系统出租车应用系统可实时进行车辆定位、车内监控语音录取、车联网通讯、指挥调度等功能,为出租车行业进步和制度规范起到关键作用。
“两客一危”车辆管理:为了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和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的发生,确保所有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即“两客一危”车辆)能被企业、政府平台实时监控。基于北斗的“两客一危”车辆管理系统可实现特定行业功能,如客运班线管理、危运路线管理、营运调度管理、运力管理、越线出区域报警、安全驾驶分析管理等功能。
公交车规范:北斗系统从车辆北斗定位、报警、控制中心实时监测等方面解决了乘客拥堵拒载、乘客拥堵则忽视站点等公交车常见问题。
穿在身上,戴在手上,2013年可穿戴设备迅猛发展。继GoogleGlass(谷歌眼镜)、JawboneUp(卓棒智能手环)、FitbitFlex(无线智能手环)以及三星GalaxyGear智能手表之后,2013年国内外互联网产业巨头为互联网潮人的装备升级不遗余力。速途研究院数据显示, 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765万台,市场规模相比上年增长301.64%。智能穿戴于2013年一夜成名,并成为2014年最值得关注的行业之一。根据研究机构预测,未来 2 ~ 3年,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亿 ~ 5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 ~ 500亿美元,未来3~ 5年终端复合增速将不低于50%。这就意味着未来几年智能穿戴产品将开始融入大众生活,并将改变大众生活方式,这种强大的力量不容小觑。
根据GNSS可提供的位置、导航与授时服务,开发出别具一格的可穿戴产品,对幼童、老人、智障、残障人士、精神病患者及监住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有了更加体贴周到的服务。
2011年4月,成都天奥推出了首款产品——北斗卫星授时手表。将卫星接收器和十项强大的户外多功能压缩进一块小小的手表,与GPS相比,“北斗”的首次定位速度和授时精度都表现出更好的优越性。北斗系统用户定位,电文通信和位置报告只需要几秒钟,而GPS首次定位却需要1至3分钟。 北斗卫星手表已经投放民用市场,并已推出其二代产品——带定位功能的手表。
★ 北斗授时定位手表
北斗的应用也延伸至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北斗定位项圈已经应用于藏羚羊迁徙研究。从而帮助科考人员获取更多、更精确的数据,有助于准确地掌握藏羚羊迁徙路线。把北斗与藏羚羊联系起来,大大增进了大众对北斗的认知和使用兴趣。
★ 北斗定位项圈
2013年6月,由上海市牵头的北斗导航卫星长三角应用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包括重点车辆监管、老人儿童监护、高精度定位等应用。在大众位置服务应用领域,将针对城市大众位置服务应用需求,建设个人乘用车、大众商业消费、特定人群(老人、儿童及社会矫正人员等)等的北斗位置服务应用系统。在重点示范应用区域海青浦区,通过提供终端和推送服务等方式,完成27000台北斗个人终端在老人儿童关爱以及旅游环保等科技民生领域的推广应用。
2013年9月,上海国际导航产业与科技发展论坛暨展览会上展示的国产智能手表则是为了救命。“救命手表”的目标用户是老人。除了打电话,它还能监控脉搏、运动状况等。一旦老人遭遇意外,比如走失、晕倒、心率异常,它能报告老人的位置以便救援。该款手表的核心部件是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的芯片。2014年,上海将率先推出2.5万套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定位跟踪器与位置关爱服务系统,一旦孩子或老人发生走失或者摔倒等意外状况,家属可通过定位搜索及时知晓。
由此而见。可穿戴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北斗企业应利用其位置通信一体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这一机遇,抢占市场先机,在可穿戴市场领域分得一杯羹。
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关注的新热点, 多个互联网巨头的跨界投身到地图、位置服务等传统GIS领域;互联网企业针对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一系列并购行为,显示了这一新兴产业的活力。
2013年6月,谷歌以10亿美金收购在线地图公司Waze,在国外资本市场及互联网业界引发了一场地震。这为国内互联网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几大互联网巨头接下来不断上演了合纵连横大戏。清科研究对互联网行业宏观环境、政策环境、并购规模、并购动因等进行了梳理,提示资本正寻求通过跨界打通产业链,从而在相关行业建立更大的市场话语权。一直以来,GIS企业能否大举进入大众应用市场,毫无疑问,基于位置的服务是最直接的突破口。互联网跨界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格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强势介入,正在重新改写传统行业的运作机制。多少行业将被推到重来,多少企业在融合中新生,我们拭目以待。
2014年2月阿里收购高德,意味着被称为“BAT”的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正面交锋的开端。种种迹象表示,地图导航领域,阿里、百度、腾讯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形成(见表1)。
表1 互联网三家大公司的重大变动
由于卫星导航信号的自身特点,在户外已有各种高精度的终端可供使用,在室内却依然显得“无能为力”。为此,科技部研制开发了“羲和”系统,可将卫星导航信号服务从室外扩展到室内,极大扩充了导航应用的范围和深度。“羲和”系统是基于协同实时精密定位技术(CRP)构建的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瞄准解决卫星导航全方位服务到手机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卫星导航系统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延拓,是中国为解决卫星导航服务到手机用户的问题而推动实施的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这项技术将运用到大众位置服务、交通出行服务、物联网、智慧城市、精准农业、应急救援等领域。作为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的国家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羲和”系统也将加速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与产业化进程。
★ “羲和”系统架构图
2014年1月,中国首创的“羲和”系统投入应用,预期2020年实现“百城亿户”目标。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景贵飞表示,“羲和”系统建成后,可实现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具备室外亚米级、城市室内优于3米的无缝定位导航能力和业务可控的亿级甚至是几十亿级用户在线位置服务能力。较之前的几十米甚至百米的定位且无法室内定位能力提高了不少。
业内专家称,中国的北斗与“羲和”联手,将直接推动卫星导航产业、产品和服务“登堂入室”。未来在它们的引导下,人们将享受到精确位置服务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和舒适。比如可以在地下停车场快速找到合适的停车位、在小区里方便地找到朋友家门口、在会议中心找到该去的会议室、在展览馆找到感兴趣的展品等。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将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但也让传统的产业疆界变得模糊,行业版图需要重新设置,竞争更加激烈。推进北斗进入亿万级的民用市场,不仅关乎北斗产业化发展的成败,也关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能否早日让国民受益。因此,拓宽新思路,挖掘北斗民用的巨大潜力,让北斗尽快被大众所认知进而应用是北斗产业制胜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