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戎
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而语义通达、没有歧义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最基本要求。我们知道,所谓的歧义就是对语言文字有着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直接的后果就是被误读,甚至是产生大相径庭的理解,使得语言文字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节外生枝,最经典的诠释莫过于下面这则案例:张某向李某借了一笔钱,归还一些后尚差几百元,双方约定过段时间再还,并且张某也打了欠条。可到了约定时间却出现了纠纷,官司打到了法院。原来双方对欠条“张某还欠款800元整”的理解满拧:李某认为是“还(hái)欠款800元”,而张某则坚持是“还(huán)欠款800元”。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也负有审看不清的责任,因此判决张、李各承担一半责任,张某只需偿还李某400元。这个判决结果应该属于无奈之举,因为“还”字在这里的歧义性实在太强了,怎样理解都说得通。
不难看出,此诉讼是由对字的歧义引起的,这就为与文字打交道的我们提了个醒,在编校书稿时必须重视歧义问题。编校实践表明,书稿中的歧义多是针对语句的,比如对句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探讨的主要理论问题为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纲领”的解读,除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主要探讨了“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纲领”这两个理论问题外,还可以理解为他们主要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纲领”这样两件事,因为动词“批判”产生了歧义——“唯心主义历史观”与“无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同等的并列关系,都可被看作其的直接宾语,这是合乎语法关系的。对这种歧义的理解,我们感到非同小可,因为多少有些政治色彩而有构成政治性差错之嫌疑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编校书稿时应特别留意、仔细甄别是否有歧义句子存在。虽说这种涉嫌政治性问题的歧义情况实属个别,不具有普遍性,但歧义句影响读者正确理解语句却是不争的事实。编校经验也在提示我们,歧义语句并不鲜见,由不得我们有任何的疏忽。为了使作者的本意能够得到准确、无误的表达与理解,对此类问题进行讨论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歧义表述的几个实例
1.“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决定编写《东北大学校志》,第二卷的编写时间是1949年2月至1987年12月。”这是由用词不当(编写)导致了词不达意,以至于产生了歧义。字面信息不但告诉读者:历时38年,学校完成了《东北大学校志》第二卷的编写任务;还可以理解为:虽然是90年代初做的决定,其实早在40年代末就着手编写了。这岂不成了笑话!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第二卷所涵盖的时间范围是1949年2月至1987年12月”。
2.“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建,我们征集到了63个市政府各委、办、局的文件信息11004件,内容占存储空间14G。”从字面看,理解为“本市政府的63个委、办、局的文件信息”以及“63个城市的政府委、办、局的文件信息”都没有毛病,但前后两者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这皆因数字“63个”位置放的不对惹的祸。
3.“前苏联的哈佛大学经济顾问指导的‘休克疗法的失败,也促使人们将目光集中到了体制理论上。”估计很少有人不知道“哈佛大学”在美国,可此句子却告诉我们“哈佛大学”不在美国,而是位于前苏联。对此作者肯定觉得冤枉,可是没办法,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前苏联的哈佛大学”嘛!这真被歧义成了另类的知识。
4.“9月6日中午,罪恶累累的公安部督捕的重大在逃犯罪嫌疑人陈绍榕,在负愚顽抗时被击毙。”作者的本意毫无异议地应是“罪恶累累的/公安部督捕的……”(并列关系),但若被理解为“罪恶累累的公安部/督捕的……”(定语关系)也不能说是冤枉作者了,因为这完全符合语法。
5.“卫生部明令销售过期食品的行为是违法的”,理解为“卫生部”或“卫生部明令销售过期食品的行为”两个主语在字面上都是说得通的。相信作者行文绝无第二个理解之意,但歧义也确确实实地产生了。
6.对“春城市长春药店”的理解同样可以有多种:春城市/长春药店,春城市/长春/药店,春城/市长/春药店。而后一个理解就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尽管事实不是这样的。这说明店家在起店名时考虑不够周到,没有想到会引起误读的情况,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上述例子表明,虽然作者可以据理力争绝对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可字面上反映出的歧义信息却是客观存在的,怨不得他人误解。难怪吕叔湘老先生曾经提醒过大家:“语言的确是一种奇妙的、神通广大的工具,可又是一种不保险的工具。”“语言的地面是坎坷不平的,‘过往行人,小心在意。”前面的讨论表明这不愧为至理名言啊!
值得注意的是,标点符号如果使用的不当,同样会产生歧义。如“对战俘进行思想教育,最好能让他们在沐浴了苏联母亲的阳光后,一五一十地交代自己所做的关于反对世界革命的灯塔——苏联的斑斑劣迹。” 破折号后的解释句子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让战俘揭露苏联的斑斑劣迹!这不是与作者的本意满拧的理解嘛,“世界革命的灯塔”怎能劣迹斑斑呢?不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这是误用破折号的后果,正确的用法应是插入语用法——在所强调的部分“苏联”的前后都使用破折号就不会引发歧义问题了。
更有甚者,有时标点符号歧义的后果极其严重,严重到了国策被曲解,以至于有关方面不得不出来进行澄清的地步,这多少让人有些想象不到或是感觉不可思议。香港《明报》曾于2009年1月29日以“国防白皮书风波罪在句逗”为题作了报道。
报道称,上一年度我国的国防白皮书在有关“核裁军”一段中“中国主张所有核武器国家明确承诺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并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这句话出现了严重的歧义,因而被读者解读为了“中国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而成为了大新闻,以致有网民在网上留言质疑中国是否“自废武功”。多日后,有关的军事专家澄清,中国并未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海外的报道是“断章取义的误读”。
其实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单从字面上看,这段表述也的确不够严密,引发歧义的解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既然原文的本意是中国主张“所有核武器国家不但要明确承诺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而且还应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的话,就不应该使用第一个逗号,全句也不应该只有一个主语“中国”。
《明报》最后坦言:“国防白皮书本是要增加军事透明度,是为了消除外界误会的,却由于中文表达而引起了误会,起草者实难辞其咎。”这起由标点引起的歧义“风波”,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标点符号的作用,也会促使我们在今后的编校工作中把其与文字同等看待了。
二、歧义表述带给我们的启示
1.歧义句折射出的问题。语言的运用是讲究严谨的,歧义语句之所以屡见不鲜,就是行文者没能遵循这个原则,具体表现在对字词使用的搭配不当上。这是缘于写作者对字词的使用比较随意,往往是拿起来就用,并不做认真的推敲,也不考虑使用的是否合理、正确,能否准确地表达语义。
2.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意大利当代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把它看得极其严重:“在我看来,人们总是随意地、粗率地、马虎地使用语言,而这使我痛苦得难以忍受。有时候我似乎觉得,一场瘟疫已传染了人类最特殊的天赋——对文字的使用。这是一场祸害语言的瘟疫。”我们上述的歧义情况表明的确如此,与原意不符,甚至是大相径庭,这难道不是对语言的祸害吗?
3.防范歧义句的招数。主要体现在吕叔湘老先生提醒过的“小心在意”四个字上,我们应该尽力而为:①增强责任心。我们做编校工作的应自视为“编外作者”,因为要对作者的书稿内容质量负责,没有理由对歧义语句掉以轻心,更不能任其在书稿当中“为所欲为”。如果歧义句子最后仍遗留在书稿当中乃至成书中,我们虽不是始作俑者,但也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没能尽到注意的职责。所以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必定是第一重要的,在编校时做到认真、仔细去品味。②加强学习,提高应对的能力。如果不是缘于责任心不强,那就一定是应对的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说来就是语文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因此防范歧义语句的第二个招数就是加强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以掌握最基本的辨识能力。用钟南山院士的话说就是“学好语文,实际上是抓住最主要的东西。”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都如此看重语文的作用,以应用语文知识去查错、辨错和加工、润色书稿内容为己任的我们则更加责无旁贷了。
(作者单位系东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