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2014-06-30 13:13王强鲍健李艳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园区科技

王强+鲍健+李艳

农业科技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新型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高新技术示范、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示范应用为主要内容,对推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生了巨大作用。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肯定了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成果,明确指出“要抓紧建设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持政策”。2001年,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列为一项重大科技行动,并正式写入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科技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成立了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组建了园区联合办公室,至今已核批园区118个,覆盖了大陆所有省市区(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010年以来,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科技部联合农业部和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联合山东、陕西省,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通过建立园区联盟,形成了“一城两区百园”(简称121工程)的新格局,探索社会化、市场化运行管理的新机制,促进了园区间科技、投资、信息和产业协同创新与发展,带动园区之间市场联合和资源整合,加快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园区始终以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城乡统筹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实现现代科技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成为农业创新高地和产业密集区,示范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就

1.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中国大陆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粮食主产区,先后部署了近2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吸引大学、企业等入驻园区,联合开展农作物优新品种、优质高产技术等研发示范,成为国家种业科技、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渤海粮仓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的示范基地,增强粮食等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12年,各地园区累计引进培育新品种3.82万个,推广新品种1.25万个,带动了园区及周边地区粮食等增产增效。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围绕生物种业加强协同创新,在高产玉米品种、优质杂交小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占领现代作物种业科技高地;江苏常熟园区研究开发小麦水稻吨粮田高产技术模式、吉林公主岭园区研究开发玉米高产新品种和新技术等,促进中高产向再高产的技术升级;黄河三角洲园区引进集成耐盐碱小麦品种等新技术成果,显著提高了盐碱低产田粮食生产水平。

2.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

园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农业资源,延伸和拓展农业产品的加工和流通,推动了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了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农机装备、生物质能源、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并按照种、养、加及农、工、贸综合发展模式,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雏形。截至2012年底,园区引进培育企业总数达6376家,融资2438.81亿元,年产值4827亿元,缴税95.5亿元。湖北武汉园区引进和孵化了一批从事种业、加工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带动水稻和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发展,效益显著提高;山东寿光园区突出蔬菜栽培主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大陆北方地区最大的蔬菜产业基地;厦门同安园区重视食品加工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2012年入园企业达到200余个,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3.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园区注重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通过建立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科技平台,吸引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园区,并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示范;注重农业高端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能力,引导企业研发总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入园聚集,增强市场化转移转化效用;发挥核心区的技术集成和示范作用,以核心区带动示范区,以示范区拉动辐射区,构建了“三区”互通互动的技术转化传播体系;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创业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科技型农业企业,健全科技特派员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扶持星火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超市及农技信息化服务模式,推动建设覆盖面广、专业性强、支持和带动作用显著的公共性、社会性服务力量,深化体制与机制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12年园区累计建成核心区300万亩、示范区5000万亩、辐射区2亿亩;建成10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及25个科教联合体;当年孵化高新技术企业704个,入园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4982人,建立了62个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组建合作经济组织1453个,会员人数达到348,078人,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812万人次,引进新技术8609项,推广新技术1111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实施科技开发项目860项,总投资95.58亿元,实现利润12.27亿元,吸纳农村就业人数达76.3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近4倍,核心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周边地区高出30%以上。

4.推动农业走出去和园区国际化发展

园区积极参与中美旗舰计划、联合国开发署(UNDP)、盖茨基金会、中澳农业科技项目,已成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和示范区,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入。近年还积极推进国际科技特派员基地建设,已经与埃塞俄比亚等国政府签订了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园区协议,标志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启动。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经验

1.抓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

科技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建立起部门会商和联合推动机制。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国家科技计划及行业专项等方面(包括成果转化专项等)向园区加大支持力度,并引导地方加大对园区支持。

2.坚持以地方为主,加强资源整合

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工作原则,注重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在政策、法规、土地、财税、资金、科技、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确保园区功能定位准确、主导产业明确、管理机构健全、运行机制高效、保障措施有力。

3.抓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

以北京农科城、杨凌示范区、黄河三角洲示范区为重点,围绕121工程实施,以市场驱动及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以科研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鼓励园区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等政策创新,开展了园区创新能力监测评估等工作。

三、结语

12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紧紧围绕中国大陆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农业技术组装集成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聚集农业龙头企业和培育新型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结构调整、农村科技培训与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园区工作先后4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得到了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部署。2014年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推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政策联动、资源联动、产业联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功能,围绕121工程开展协同创新,形成大联合,构建大市场,着眼国际化,创新农业科技市场化机制,加速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推动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在实践中完善,在改革中发展,为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园区科技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科技助我来看云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