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若然
2014年3月4日上午9时,著名电影导演、原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因心肌梗塞在北京离世,享年75岁。
3月6日,吴天明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2014年3月10日,“光荣永不落幕——吴天明导演电影回顾展”与“为有天明多壮志——吴天明导演追思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本次电影回顾展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主持,康健民、张艺谋、张会军先后致辞。而在下午举行的追思会则由黄建新主持,谢飞、郑洞天、张艺谋、陈凯歌等吴天明导演的友人及家属出席悼念表达哀思。
在电影回顾放映环节,主办方特别安排放映了吴天明的代表作《变脸》和《老井》。当年凭借在《老井》中的出色表演,张艺谋一举获得了东京电影节、金鸡奖和百花奖3个影帝。在上午的致辞中,张艺谋难以掩饰心中的哀痛和不舍:“我到现在都很难相信这个事实。吴天明導演是第五代全体电影人的伯乐,是我电影之路的领路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也是因为《红高粱》的成功,改写了我的命运。”
追思会上,众人纷纷追忆吴天明导演的往事并表达哀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表示,接下未将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吴天明最后部电影《百鸟朝凤》的发行工作。
今年以来,影视界已有十几位名人相继离世。其中吴天明,邵逸夫、午马、路学长、袁牧女等均为电影界的重量级人物。
张宏森:吴天明是中国电影的脊梁
吴天明是中国电影的脊梁。第五代导演崛起时,带来了新的美学风格和电影语言,对上一代导演构成了挑战。虽然这种挑战也冲击到吴天明导演自己,但他敢于热心扶持新生力量。这样的文化胸怀弥足珍贵。
张艺谋:想给他看《归来》
观在的中国电影被票房绑架,包括我自己。我对于拍商业电影和吴天明导演的看法不同。我认为我们要两条腿走路,尝试不同的风格。中国电影要想好,除了有情怀,也需要有质量的商业电影。我自己做了一些探索,有的成功了,有的也很差。我这些年的尝试,吴天明导演都看在眼里。半年前我跟他见过一面,他谈了很多,就不谈我最近十几年的作品。他这个人很耿直,一直是看不上这类电影。我有—个愿望,—直没有完成——等《归来》做好了,请头儿看一眼。我很在意他的意见。
陈凯歌:吴天明影响了整个第五代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在艺术质量、思想深度、情感释放等各个方面都接近于世界水平。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吴天明。他的个性深深影响了当时许多年轻创作者的选择。吴天明是个正直坦率的人,他的性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诚恳。今天的中国电影因为资本市场的兴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绝对有不适应不舒服的地方,但他一个人无力改变今天这样的情形,只能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今天我们这些人集合在一起,我想到的是:与在七八班学习电影的时候相比,我们的初衷有没有改变?
田壮壮:他的魅力是慈悲
吴天明最大的魅力,在于他本能地对所有事情有最直觉的判断,有一种永远温暖人心的慈悲。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在天地之间的快乐,那种永远打不垮、压不倒的精神。
黄建新:永远爱国的“头儿”
上世纪90年代初,吴天明在美国生活。我跟他通过一个电话,他当时正在包饺子。他包完了饺子,打电话,谁家要,给人家送去,靠这个挣钱。他说:“我在为生存做最苦的事。”1994年他回国,邵逸夫给了他一笔钱拍电影《变脸》。我和吴天明见了面,心里知道他非常爱国,就说:“头儿,你心里的苦我很清楚。你只要别那么爱国,稍微少爱一点,就没那么难过了。”他突然朝我吼道:“你说什么?这能改得了吗?!”这就是吴天明。
郑洞天:他就长在大地上
我和吴天明最后一次见面是今年2月12号。他一连看了《大闹天宫》和《爸爸去哪儿》两部电影。第二天我们一见面他就问我:“那两部电影怎么回事?一天一亿元票房?”他很纳闷。
实事求是讲,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过时了。但我们还是不甘心,总想表达一点什么。尽管吴天明坚守的意义可能很快就会消失,但我想有人会记住——中国曾经有过这样一种电影人,他拍的电影跟他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分开过。现在总说电影要“接地气”“正能量”,他不用接,他就长在大地上。
谢飞:他有文人的风骨
吴天明胆识过人,才华出众。我们第四代导演中,只有吴天明的几部电影可以和谢晋的电影相媲美。他是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西北汉子。他坚持自己的见解,后来去了异国他乡,靠卖录像带、卖饺子为生,最后辗转回到国内,继续电影生涯。他所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继承了中华传统文人的风骨。
芦苇:他顶住了巨大压力
吴天明扶持了第五代影人,当年在扶持他们每一个人的时候,都顶住了很大的压力。我是西影厂的老职工,对这些事比较了解。
吴天明当厂长以后,很多人都找他,希望得到更多的机会。曾经有一个资格很老的导演,为了得到拍电影的机会,一进他办公室就跪下了。天明二话没说,也给他跪下了。两个人跪在那相视无言,足足有好几分钟。那人说,“厂长你起来,你给我下跪我受不起。”他说:“好,如果受不起,你就别为难我,把机会让给更有希望的人。”
顾长卫:为有天明多壮志
上世纪80年代初刚毕业分到西影。有一天,我听说黄建新拍了好几部好电影,是厂里重要的创作干部,已经从一个单元房换到了大房间。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悄悄地走进了厂长办公室。他特别热情地让我坐下,问我有什么事。我就很不好意思地问,能不能把黄建新原来住的单元房分给我。他说没问题,那房就是你的了。分房其实是一个挺不容易的事,但是在他这儿就这么简单。我当时就觉得,一定要好好拍电影。“为有天明多壮志”,这句话对他来说特别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