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摘 要:本文从建筑形式的生成角度出发,以湘西吊脚楼为例,运用建构思想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木构民居中材料、结构、构造方式等方面的建造特征。同时,提出用建构的逻辑去理解木构民居的观点并将其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
关键词:木构民居;建构;湘西吊脚楼;材料;结构;构造
1 建构概念的运用
“建构”原意是指利用木材、石材、混凝土等各种材料,以一种符合理性逻辑的方式合理组合构造在一起。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深入,现如今建构理念已不仅是一种构造过程,更是将建筑师的感性与逻辑思维倾注于建造过程的诗意创造的方式。
“建构”的实质是强调以逻辑性出发,回归到建筑建造的本体与原型,并且忽视过多的外在因素与人为附加意义,它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对建造过程的思考,利用合乎自然规律的手段塑造功能空间。
我们回顾世界建筑的起源,无论是中国的木构民居还是西方的石构建筑,其建造的原型即是利用最适宜当地气候自然条件的材料,用最为合理牢固的构造方式而搭建出适宜人居住的建筑空间,虽无可以装饰与雕琢,但这种建构过程则是真正把构建空间的实用价值和表现力学的美学意义统一起来。在这里,我们脱离风格、流派、装饰等设计思维,回归到建筑原型来探讨中国木构民居。
2 木构民居形态形式的建构思想
木構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兴建的建筑类型之一,而在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中,木构建筑更是凭借精湛的结构技术和构造的艺术特色而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
建构的原始概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根据自身需求而逐渐形成的,因此,笔者试从中国传统民居的发展中发掘其价值意义。根据中国各地居民的当地生活生产需求,中国传统木构民居利用地域性很强的材料,创造出了适宜居住、因地制宜的居住建筑体系。在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上,受降雨量、排水等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形式;在材料上,使用杉木作为结构材料,其搭建构造的形式传达着材料的特性与结构的逻辑之美。
下面以湘西凤凰古城的吊脚楼为例,从形态、材料、结构和构造方式等几方面介绍建构原理的应用。
3 以湘西吊脚楼为例探究建构思想的运用
3.1 建构形态
我们从建构思想的角度探讨木构民居的建筑形态时,注重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及基地特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形成的建筑形态及空间则是最适宜本地条件、空间利用率最大的形式,可以说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的结果。
湘西的自然条件比较特殊,气候常年潮湿,地形也多为崎岖的山地,而吊脚楼这种特殊的民居形式的出现也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丰富的地形和潮湿的气候。民间吊脚楼上层多为卧室等,底层则为谷仓柴房等,或者如凤凰古城江畔的这种吊脚楼,其底层是下临溪流的。这种功能布局也是为了适应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湘西吊脚楼为了防潮防兽,通常是只将房屋的一部分架空,而另一部分则搁置于坡地上,这种建筑形式也被成为“半边楼”。这种半楼半地的民居建造方式更适应了湘西的地形,充分利用了坡地空间。而当房屋形式随地形曲折变化时,不仅使得其外部形态参差错落,也使得内部空间富于变化,构成兼具层次感和结构美,这对当代坡地建筑的设计也具有借鉴意义。
3.2 建构材料
建构原理要求对材料的选取应恰如其分,具有功能性、本体性、地域性、和创造性。合理的选用材料,不仅能达到结构上的稳定,还能带来形体及空间上的创新,湘西吊脚楼就充分展现了建构思想的这一特点。
根据凤凰古城的地理条件,其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因此木材则成为了当地的吊脚楼建筑中最多使用的建造材料。杉木,是一种具有非常好的结构荷载性能的材料,其能够承担轴向压力、拉力或弯曲的荷载,因此被用作吊脚楼的梁、柱等主要框架材料。同时,其还具有自重轻的特点,进一步降低了吊脚楼的荷载。因此,选用杉木作为吊脚楼的框架材料,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
在建构的世界里,材料的选用十分重要,可以说是设计的基石。建构思想中就包含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进行结构及功能上的建构与重组,形成兼具艺术与功能的空间。建筑师赖特认为,必须根据材料的特性,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处理每一种材料。而在各种建筑材料中,木材的纵向抗拉和抗压强度最高,所以中国传统建筑中都广泛利用木材作为受压构件。中国传统民居即是充分利用了木材这种来源广、易加工、抗拉抗压性强等特点,对材料的力学结构性能进行展现,既能形成合乎当地环境的合理居住空间,又能展现出一种蕴含在材料背后的理性主义美学。
3.3 建构结构
无论是在建筑技术体系中还是对于特定的建筑形式来讲,建筑结构都是最核心的部分,其对于限定建筑形态、空间及外观都具有决定性作用。
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其在建构结构上属于“厂”字形的穿斗式构造。吊脚楼的大部分建筑实体是建立于实地之上的,再利用梁、柱等木构件以“穿斗”形式的悬挑出主体建筑,这种利用坡地地形而选择的建构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整个结构严谨合理牢固美观,既不用一颗钉,也不需要基础,整个结构框架符合力学逻辑,将构件的传力过程清晰的表现出来。
这种构架方式所展现出的不仅是根据地形变化形成的结构形体,还展现了最终形成的空间形态与构架方式之间的关系。将建筑的构造过程真是地展现出来,使其结构体系一目了然,是中国传统木构民居的一大特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日积月累,人们逐渐总结出最合理的建筑结构,包括瓜柱梁枋的搭接形式、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逻辑。这样形成的结构,不仅兼具结构性及稳定性,也将构造过程中的技艺美展现出来,成为木构民居的一大特色。
4 结 语
反思现代建筑界,与许多注重“形式炫”、“玩表皮”的建筑设计潮流相比,运用建构原理设计出的建筑往往更具有逻辑美及合理存在性。形式只是建构的结果,而非目标,秉承这一原则做出的设计,往往能兼具空间、形式与功能的最大合理性。这一点与吊脚楼这种民居形式的形成过程极为契合。
从吊脚楼居的建造角度来看,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及习惯,从而逐渐形成这种适应湘西气候、地理、地形因素的民居形式。生活生产需求是建构的目标,而建成后的优美形式却是偶然形成的。建造与功能是民居建筑所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这也是我国木构民居的最主要关注点。
参考文献
[1]于薇.湘西的风土民居[J].沈阳大学学报,2007.
[2]龙江.土家族吊脚楼结构解读[J].华中建筑,2008.
[3]史立刚.形而下的真实——试论建筑创作中的材料建构[J].新建筑,2005.
[4]杨建华.桂北民居中的建构研究[J].华中建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