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明
摘要: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口服龙胆泻肝汤;对照组给予谷维素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57.2%,总有效率92.3%;对照组痊愈率37.5%,总有效率8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龙胆泻肝汤治疗失眠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失眠症;龙胆泻肝汤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11-01 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1]。笔者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失眠症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6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3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岁。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及其它有关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105) 。
2 治疗方法
2.1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 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辨证为肝火扰心证。
2.2 觀察标准: 疗效标准[2] 治愈:每天平均睡眠时间达6.5 h以上,完全无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醒后精神差等临床症状;显效:每天平均睡眠时间达6.5 h以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6.5 h,但较治疗前平均延长1 h以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每天平均睡眠时间无明显延长,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谷维素20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予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6g、栀子10g、黄芩9g、柴胡10g、木通6g、车前子10g、泽泻9g、生地10g、当归10g、甘草3g。伴胸闷胁胀加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头晕目眩,头痛欲裂者加夏枯草、菊花;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再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心烦不寐,彻夜不眠,加朱砂、磁石、龙骨、牡蛎;记忆力减退者加益智仁、茯神。2周一疗程,每日一剂,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口服。
3 结果
两组均在终止治疗后2周内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26例中痊愈15例,占57.2%,显效5例,占20.7%,有效4例,占14.3%,无效2例,占7.8%,总有效率92.3%;对照组32例中痊愈12例,占37.5%,显效6例,占18.8%,有效8例,占25.0%,无效6例,占18.7%,总有效率81.3%,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论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历代医家对于失眠论治颇详,大多认为失眠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主要与肝、脾、胆、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失眠的病机,总属于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因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若肝郁化火,或痰热内扰,则动摇心神,病以实证为主。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或心胆气虚,触事易惊;或心肾不交,则心神失养,病多属虚。如《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祖国医学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肝脏功能失调导致气血失和,是失眠产生的关键。肝为将军之官,属木,主疏泄,调情志,喜条达。心主血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心之本脏病多因情志所伤、年老体虚、久病失养所致。笔者据中医辨证论治,确立疏肝泻热,镇心安神的治疗原则。龙胆泻肝汤中龙胆、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据长期临床观察表明,龙胆泻肝汤对治疗失眠有确切疗效。
参考文献
[1] 2012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2] 杨菊贤,杜勒.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3,6(2):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