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戎
摘要:儿童的社会性是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不能与儿童共同生活,看护人作用弱化,这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3~6岁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探究监护人作用弱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提出政府、家庭、儿童教育机构发挥作用给予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促进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性;看护人;人际交往;影响
一、农村3~6岁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征
儿童社会性发展具体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适当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习得;学习其社会角色的职责,正确发展自我意识;发展恰当的社会态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一)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自我调控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选择目标,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学龄前儿童期是自我控制品质发展的敏感期。3~4岁发展较快,4~5岁发展迅速。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尚未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表现为活泼好动,自我控制水平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逐渐完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同时,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外在的各种教育因素的介入,儿童对行为规则的理解与掌握逐步深入与内化,形成自觉的规则意识,并且不断约束与控制自己的行为。亲子之间的相互行为会影响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因父母常年与儿童分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降低,隔代监护容易对儿童迁就、放任和过分宠爱,导致孩子较少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故其抑制性控制明显差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
(二)3~6岁留守儿童生活习惯与行为能力的发展
儿童生活习惯与行为能力的发展是儿童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3~6岁留守儿童缺少了生活中可模仿的父母的榜样和指导,在三到四岁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明显区别,四岁之后留守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弱于有父母指导的儿童,但父母外出务工也让部分留守儿童生活独立性增强。
(三)3~6岁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
人际交往是儿童社会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人际交往还将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3~6岁留守儿童生活圈子主要有家庭、邻里和儿童教育机构,其中家庭成员与儿童的关系、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儿童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深远。
1.3~6岁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现状
调查发现在父母与留守儿童关系方面,男孩比女孩与父母的密切程度更高。父母对男孩更为牵挂,对女孩有较多担心。父母与男童的联系多与于女童。留守儿童年龄越小,家庭的亲子关系越淡化,留守儿童年龄越大,儿童逐渐能用语言与父母交流,五到六岁儿童较三到四岁儿童与父母的语言交流次数与质量都更高,因此其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更为亲密。
2.3~6岁留守儿童与同龄群体交往的特点
儿童同龄群体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留守儿童在处境孤独、被拒绝、被欺负等方面比非留守儿童更为突出,留守儿童人际关系较为紧张,应该注重留守儿童同伴关爱的培养。
(1)留守儿童人与人交往缺乏信心,主动性不强,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支撑于指导,胆怯与他人打交道。儿童期的交往障碍会使儿童对人际交往产生逃避,不但会妨碍他们儿童期的人际交往,也会影响儿童成年后的人格发展。
(2)交往对象受限,喜欢结交处境相似的儿童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喜欢与其处境相似的儿童交往,他们有共同语言,能够产生认同感。留守儿童遇到被欺负时寻求小学生的援助,也容易被问题儿童同化。
(3)调节情绪的能力不强,致使攻击行为增多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多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交往技巧,行为容易变得放任、冲动或具攻击性。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要场所,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影响人。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父母职责弱化,是留守儿童产生各种问题直接原因。在长期与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无法得到关注,因而容易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3~6岁儿童留守经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儿童留守经历
儿童留守形式有父母外出的留守、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留守的形式对留守儿童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都出去打工对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不利影响最大,母亲缺位影响次之,父亲缺位、母亲在家的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负面影响较少。
2.儿童留守时间与距离
儿童留守时间越长对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不利影响越大。父母外出务工地距离家乡越近,回家的频率相对较高,与儿童联系较为密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不利影响较弱。
(二)留守儿童看护形式与质量
1.留守儿童看护形式
看护形式对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作用。母亲或父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不利方面较少,祖辈看护次之,而寄养、亲朋代养的留守儿童因寄养家庭问题对儿童造成的不利影响更为突出。
2.看护人知识水平与教育理念
看护人知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看护人知识水平、社会化程度越高,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越好,看护人教育理念越先进,越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良性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创新教育方式,引领社会资源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教育主管部门要创新教育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引领社会资源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教育机构与社会公益组织联合开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发展成长。
(二)父母应强化情感沟通功能
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亲情教育和成长。在外出致富与养育子女之间慎重考量得失。父母生活所迫必须外出打工时,最好能选择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给予孩子母爱或父爱,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双方如果万不得已都必须外出,外出父母要给孩子多打电话,多安慰鼓励,尽量减少分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利用节假日多回家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贴心的温暖。引导孩子明白父母离开孩子是迫不得已,争取孩子的理解。
(三)儿童教育机构要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
儿童教育机构是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教育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要增设留守儿童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多和留守儿童谈心,引导班级成员相互关心,积极交往,让留守儿童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产生心理归属感。还可与当地中小学校联合组成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让留守儿童在与同伴和大龄儿童良性互动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颖,农村“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4.
[2]李娜,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12.
[3]蒋晓娜,农村幼儿园留守幼儿情感状况研究[D].河南大学,2011.5.
[4]林少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对其同伴交往的影响[J].当代学前教育,2009.4.
本文系2012年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WL07);2013年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C008);2013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GH13197)。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