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CT扫描对急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及转归分析

2014-06-30 17:00杨树东陈军法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4年3期

杨树东 陈军法

[摘 要] 目的:考察动态CT扫描对急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临床指导作用,并对血肿病变转归结果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保守治疗且行动态CT扫描观察。统计分析CT监测期间患者的血肿转归情况,并考察影响血肿病变转归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17例患者硬膜下血肿于48h内快速消散,54例于2~3周内缓慢消散。20例因入院2~3周后病情加重,行颅脑钻孔引流术。21例患者入院24h后病情急速恶化,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影响血肿转归的考察结果显示,颅脑合并伤是导致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入院后,1周内应实施动态CT扫描检测。对于存在颅脑合并伤的患者,应于入院24h内高度注意其血肿病变的恶化。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动态CT扫描;转归分析;血肿消散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4)03-042-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guidance of dynamic CT for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the outcome of hematoma disease b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Methods:120 cases patients with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were the objects for the study, which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tial during 2012.07-2013.07, been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program and received a dynamic CT scan. Count and analyzed the outcomes of hematoma while monitored by dynamic CT, and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related the outcomes of hematoma. Results:17 cases turned to rapid dissipation of subdural hematoma within 48h, 54 cases received a outcomes with hematoma slowly dissipated. 20 cases patients were deterioration after 2~3 weeks, and received a treatment with drilling brain drain. 21 cases patients were deterioration within 24h, received a craniotomy hematoma.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factors related with the outcome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as the mian incentives for the failure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onclusions After the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should be monitored by dynamic CT within 1week. For the patients combined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its hematoma lesions within 24h.

[Key words] subdural hematoma;dynamic CT scan;outcome analysis;hematoma dissipate

急性硬膜下血肿作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继发性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一直是外科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1]。对于血肿占位不明显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及时密切监测患者脑部血肿变化,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CT对脑部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考察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动态扫描的价值,以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行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扫描情况及病变转归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3例,女性47例,年龄范围23-79岁,平均年龄50.67±28.48岁。在血肿量方面,39例患者<10mL;55例患者介于10~30mL间;26例患者>30mL。硬膜下血肿部位:波及1个脑叶的血肿44例,波及2个脑叶的血肿57例,波及3个或以上脑叶的患者19例。合并颅骨骨折和脑挫裂伤患者34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 外伤所致的颅脑损伤,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诊断符合外科颅脑损伤的相关标准[3]。(2) 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等轻微症状,无昏迷、意识模糊及严重肢体障碍,符合保守治疗的临床指征。(3) CT显示,脑内幕上血肿量少于30mL,幕下血肿少于10mL,符合非手术治疗的安全界限。(4) 脑体中线移位轻微,脑室无受压或明显移位。(5) 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参与研究,且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排除标准:(1) 脑体损伤严重、弥漫性轴索损伤,重度昏迷及脑疝倾向。(2) 合并严重的多发伤,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3) 受伤原因、受伤时间不明,无法精确判断病情。(4) 患者或家属要求外科手术,及不配合本研究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常规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对患者进行脑部脱水、营养支持、应激性溃疡预防等治疗,并让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期间,由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以及GCS评分等,一旦发现异样,及时报告相关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监护期间,于伤后6h、12h、24h、48h、72h以及1周时对患者行CT扫描1次。伤后1周内,动态CT扫描观察期间若患者未见异样,则以后隔1周行CT扫描1次。若CT扫描期间发现患者病情恶化,应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2.2 CT扫描方法

CT扫描操作如下:选用仪器为东芝Aquilion16排螺旋 CT 扫描机,厚层设置为7mm,电压设置为120Kw,电流设置为120mA,将OM设置为扫描基线,行持续性扫描。扫描操作由两位以上的专业医师操作,将扫描结果分类统计,统计由两名以上影像学专业副主任医师完成。

2.3 转归评价方法

依据随访结束时患者硬膜下血肿的病情发展结果,将其病情转归分为:(1) 血肿自行快速消散。(2) 血肿逐渐消散,过程虽然缓慢,但无残留。(3) 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行颅脑钻孔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4) 病情恶化严重,血肿基本无消散,占位效应明显或压迫神经等,需行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为考察影响硬膜下血肿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分别对患者的年龄(以40岁和60岁为年龄界限,分为≤40岁组、40~60岁组及≥60岁组)、性别、血肿部位、血肿量以及颅脑合并伤等基线资料进行考察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采集后使用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查,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行t检验。组间的检验水平a=0.05,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截至到随访结束,120例患者中,17例于就诊后24h内血肿体积显著缩小,均48h内血肿快速消散,24h内消散2例,24~48h内消散15例;快速消散的患者中,11例血肿量<10mL,6例血肿量介于10~20mL间。54例患者的血肿于就诊后2~3周内缓慢消散,4例血肿量<10mL,45例10~30mL,5例血肿量>30mL。所有快速消散与缓慢消散患者均于2~3周内痊愈出院。通过总结分析发现,所有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或缓慢消散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为:脑体中线无移位,脑组织无损伤,环池清晰,血肿多发生于额颞区域或外侧裂附近。

28例患者于入院1周时经CT检查,显示脑内血肿有缩小迹象,2~3周时病情反复,血肿量大幅增加,占位病变加重且中线移位明显,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和呕吐等。后经神经外科医生诊断后,确定其血肿转归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给予颅脑钻孔引流术后,恢复良好,血肿清除理想,如期出院。

其余21例患者于动态CT扫描观察期间,出现血肿量持续增加、脑肿胀明显、中线移位以及血肿占位明显等,符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指征。实施开颅手术后,血肿清除率理想,患者恢复良好,未见死亡和病情恶化病例,顺利出院。统计显示,所有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的病情恶化时间集中于入院后24h内:4~8h 2例,8~12h 5例,12~16h 4例,16~20h 7例,20~24h 4例。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等与患者病情转归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考察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以及血肿部位均不是导致其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颅脑合并伤的存在与否是导致硬膜下血肿患者保守治疗失败的主导诱因。因此,对于伴有颅脑合并伤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动态CT扫描能够及时观察其病变恶化情况。

4 讨论

临床中,多数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需行外科手术进行血肿清除,否则血肿量的增加和占位病变等的加重均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或脑部损伤[4]。由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研究不断深入,CT或MRI的动态观察使部分占位不明显、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成为了可能[5]。患者入院后,及时对其行CT扫描检查,可第一时间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案依据,以降低外科手术率,减轻对患者的伤害。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开颅手术和颅脑钻孔引流手术对患者产生的伤害程度也大幅下降,但较保守治疗而言,仍存在着诸多风险[6]。因硬膜下血肿的消散或恶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仅仅依靠单次的CT扫描检查无法精确判断血肿的转归结果,动态CT扫描是目前临床上监测硬膜下血肿转归动向较为可取的措施。临床研究证实[7],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若满足无颅脑合并伤、血肿位于外侧裂附近、血肿量低于20mL等条件,则可考虑实施保守治疗,因这类的血肿具有自行快速消散的可能性,极大程度地肯定了动态CT扫描对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预后价值。

本次研究中,12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研究结果显示,120例患者中,17例于入院24h内转归为血肿快速消散,53例于入院2~3周内缓慢消散,28例于入院2~3周后行颅脑钻孔引流术,21例患者则于入院后24h出现病情恶化、血肿量大幅增加,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转归结果表明,即使入院后首次CT结果显示患者符合保守治疗的指征,治疗期间依然有病情恶化的风险。施健华等[8]使用动态CT扫描对10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的监测结果也与本文一致,患者治疗期间的血肿转归结果受患者的年龄、血肿量及颅脑合并伤的影响较大。本次研究中关于血肿转归结果相关因素的考察结果也显示,颅脑合并伤是导致患者出现血肿严重恶化且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最为重要因素,与既往报道相符。关于CT扫描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治疗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9]。针对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转归特点,在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失调前行主动的CT检查较为理想,但由于外伤所致颅内损伤的病理较为复杂,常难于掌握最佳CT检查时机,往往只能在治疗期间被动复查CT。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动态CT扫描可有效观察急性硬膜下血肿转归动向,应依据患者入院时的具体情况实施合理的动态CT扫描。

参 考 文 献

[1] 王冠军,刘伟国. 动态 CT 扫描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病例的应用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3):188-189.

[2]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2):18-20.

[3]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二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11-121.

[4] 朱新洪,罗宗晚,胡继实,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 环池改变207例分析[J].中国神经外科杂志,2005,10(1):58-59.

[5] 陈义财,曹存友,赵自贤.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35-37.

[6] 周志强,龙春琴,叶崇云,等. 快速自溶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 CT 动态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6):520-521.

[7] 梁华新,于伟东,赵丛海,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7):754-756.

[8] 施健华,倪兰春,顾勇敏,等. 动态量化 CT扫描在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交通医学,2011,25(1):49-51.

[9] 梁华新,于伟东,赵丛海,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7):754-756.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常规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对患者进行脑部脱水、营养支持、应激性溃疡预防等治疗,并让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期间,由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以及GCS评分等,一旦发现异样,及时报告相关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监护期间,于伤后6h、12h、24h、48h、72h以及1周时对患者行CT扫描1次。伤后1周内,动态CT扫描观察期间若患者未见异样,则以后隔1周行CT扫描1次。若CT扫描期间发现患者病情恶化,应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2.2 CT扫描方法

CT扫描操作如下:选用仪器为东芝Aquilion16排螺旋 CT 扫描机,厚层设置为7mm,电压设置为120Kw,电流设置为120mA,将OM设置为扫描基线,行持续性扫描。扫描操作由两位以上的专业医师操作,将扫描结果分类统计,统计由两名以上影像学专业副主任医师完成。

2.3 转归评价方法

依据随访结束时患者硬膜下血肿的病情发展结果,将其病情转归分为:(1) 血肿自行快速消散。(2) 血肿逐渐消散,过程虽然缓慢,但无残留。(3) 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行颅脑钻孔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4) 病情恶化严重,血肿基本无消散,占位效应明显或压迫神经等,需行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为考察影响硬膜下血肿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分别对患者的年龄(以40岁和60岁为年龄界限,分为≤40岁组、40~60岁组及≥60岁组)、性别、血肿部位、血肿量以及颅脑合并伤等基线资料进行考察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采集后使用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查,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行t检验。组间的检验水平a=0.05,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截至到随访结束,120例患者中,17例于就诊后24h内血肿体积显著缩小,均48h内血肿快速消散,24h内消散2例,24~48h内消散15例;快速消散的患者中,11例血肿量<10mL,6例血肿量介于10~20mL间。54例患者的血肿于就诊后2~3周内缓慢消散,4例血肿量<10mL,45例10~30mL,5例血肿量>30mL。所有快速消散与缓慢消散患者均于2~3周内痊愈出院。通过总结分析发现,所有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或缓慢消散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为:脑体中线无移位,脑组织无损伤,环池清晰,血肿多发生于额颞区域或外侧裂附近。

28例患者于入院1周时经CT检查,显示脑内血肿有缩小迹象,2~3周时病情反复,血肿量大幅增加,占位病变加重且中线移位明显,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和呕吐等。后经神经外科医生诊断后,确定其血肿转归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给予颅脑钻孔引流术后,恢复良好,血肿清除理想,如期出院。

其余21例患者于动态CT扫描观察期间,出现血肿量持续增加、脑肿胀明显、中线移位以及血肿占位明显等,符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指征。实施开颅手术后,血肿清除率理想,患者恢复良好,未见死亡和病情恶化病例,顺利出院。统计显示,所有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的病情恶化时间集中于入院后24h内:4~8h 2例,8~12h 5例,12~16h 4例,16~20h 7例,20~24h 4例。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等与患者病情转归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考察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以及血肿部位均不是导致其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颅脑合并伤的存在与否是导致硬膜下血肿患者保守治疗失败的主导诱因。因此,对于伴有颅脑合并伤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动态CT扫描能够及时观察其病变恶化情况。

4 讨论

临床中,多数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需行外科手术进行血肿清除,否则血肿量的增加和占位病变等的加重均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或脑部损伤[4]。由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研究不断深入,CT或MRI的动态观察使部分占位不明显、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成为了可能[5]。患者入院后,及时对其行CT扫描检查,可第一时间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案依据,以降低外科手术率,减轻对患者的伤害。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开颅手术和颅脑钻孔引流手术对患者产生的伤害程度也大幅下降,但较保守治疗而言,仍存在着诸多风险[6]。因硬膜下血肿的消散或恶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仅仅依靠单次的CT扫描检查无法精确判断血肿的转归结果,动态CT扫描是目前临床上监测硬膜下血肿转归动向较为可取的措施。临床研究证实[7],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若满足无颅脑合并伤、血肿位于外侧裂附近、血肿量低于20mL等条件,则可考虑实施保守治疗,因这类的血肿具有自行快速消散的可能性,极大程度地肯定了动态CT扫描对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预后价值。

本次研究中,12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研究结果显示,120例患者中,17例于入院24h内转归为血肿快速消散,53例于入院2~3周内缓慢消散,28例于入院2~3周后行颅脑钻孔引流术,21例患者则于入院后24h出现病情恶化、血肿量大幅增加,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转归结果表明,即使入院后首次CT结果显示患者符合保守治疗的指征,治疗期间依然有病情恶化的风险。施健华等[8]使用动态CT扫描对10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的监测结果也与本文一致,患者治疗期间的血肿转归结果受患者的年龄、血肿量及颅脑合并伤的影响较大。本次研究中关于血肿转归结果相关因素的考察结果也显示,颅脑合并伤是导致患者出现血肿严重恶化且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最为重要因素,与既往报道相符。关于CT扫描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治疗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9]。针对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转归特点,在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失调前行主动的CT检查较为理想,但由于外伤所致颅内损伤的病理较为复杂,常难于掌握最佳CT检查时机,往往只能在治疗期间被动复查CT。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动态CT扫描可有效观察急性硬膜下血肿转归动向,应依据患者入院时的具体情况实施合理的动态CT扫描。

参 考 文 献

[1] 王冠军,刘伟国. 动态 CT 扫描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病例的应用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3):188-189.

[2]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2):18-20.

[3]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二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11-121.

[4] 朱新洪,罗宗晚,胡继实,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 环池改变207例分析[J].中国神经外科杂志,2005,10(1):58-59.

[5] 陈义财,曹存友,赵自贤.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35-37.

[6] 周志强,龙春琴,叶崇云,等. 快速自溶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 CT 动态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6):520-521.

[7] 梁华新,于伟东,赵丛海,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7):754-756.

[8] 施健华,倪兰春,顾勇敏,等. 动态量化 CT扫描在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交通医学,2011,25(1):49-51.

[9] 梁华新,于伟东,赵丛海,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7):754-756.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常规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对患者进行脑部脱水、营养支持、应激性溃疡预防等治疗,并让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期间,由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以及GCS评分等,一旦发现异样,及时报告相关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监护期间,于伤后6h、12h、24h、48h、72h以及1周时对患者行CT扫描1次。伤后1周内,动态CT扫描观察期间若患者未见异样,则以后隔1周行CT扫描1次。若CT扫描期间发现患者病情恶化,应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2.2 CT扫描方法

CT扫描操作如下:选用仪器为东芝Aquilion16排螺旋 CT 扫描机,厚层设置为7mm,电压设置为120Kw,电流设置为120mA,将OM设置为扫描基线,行持续性扫描。扫描操作由两位以上的专业医师操作,将扫描结果分类统计,统计由两名以上影像学专业副主任医师完成。

2.3 转归评价方法

依据随访结束时患者硬膜下血肿的病情发展结果,将其病情转归分为:(1) 血肿自行快速消散。(2) 血肿逐渐消散,过程虽然缓慢,但无残留。(3) 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行颅脑钻孔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4) 病情恶化严重,血肿基本无消散,占位效应明显或压迫神经等,需行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为考察影响硬膜下血肿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分别对患者的年龄(以40岁和60岁为年龄界限,分为≤40岁组、40~60岁组及≥60岁组)、性别、血肿部位、血肿量以及颅脑合并伤等基线资料进行考察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采集后使用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查,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行t检验。组间的检验水平a=0.05,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截至到随访结束,120例患者中,17例于就诊后24h内血肿体积显著缩小,均48h内血肿快速消散,24h内消散2例,24~48h内消散15例;快速消散的患者中,11例血肿量<10mL,6例血肿量介于10~20mL间。54例患者的血肿于就诊后2~3周内缓慢消散,4例血肿量<10mL,45例10~30mL,5例血肿量>30mL。所有快速消散与缓慢消散患者均于2~3周内痊愈出院。通过总结分析发现,所有硬膜下血肿快速消散或缓慢消散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为:脑体中线无移位,脑组织无损伤,环池清晰,血肿多发生于额颞区域或外侧裂附近。

28例患者于入院1周时经CT检查,显示脑内血肿有缩小迹象,2~3周时病情反复,血肿量大幅增加,占位病变加重且中线移位明显,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和呕吐等。后经神经外科医生诊断后,确定其血肿转归为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给予颅脑钻孔引流术后,恢复良好,血肿清除理想,如期出院。

其余21例患者于动态CT扫描观察期间,出现血肿量持续增加、脑肿胀明显、中线移位以及血肿占位明显等,符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指征。实施开颅手术后,血肿清除率理想,患者恢复良好,未见死亡和病情恶化病例,顺利出院。统计显示,所有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的病情恶化时间集中于入院后24h内:4~8h 2例,8~12h 5例,12~16h 4例,16~20h 7例,20~24h 4例。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等与患者病情转归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考察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以及血肿部位均不是导致其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颅脑合并伤的存在与否是导致硬膜下血肿患者保守治疗失败的主导诱因。因此,对于伴有颅脑合并伤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动态CT扫描能够及时观察其病变恶化情况。

4 讨论

临床中,多数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需行外科手术进行血肿清除,否则血肿量的增加和占位病变等的加重均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或脑部损伤[4]。由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研究不断深入,CT或MRI的动态观察使部分占位不明显、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成为了可能[5]。患者入院后,及时对其行CT扫描检查,可第一时间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案依据,以降低外科手术率,减轻对患者的伤害。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开颅手术和颅脑钻孔引流手术对患者产生的伤害程度也大幅下降,但较保守治疗而言,仍存在着诸多风险[6]。因硬膜下血肿的消散或恶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仅仅依靠单次的CT扫描检查无法精确判断血肿的转归结果,动态CT扫描是目前临床上监测硬膜下血肿转归动向较为可取的措施。临床研究证实[7],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若满足无颅脑合并伤、血肿位于外侧裂附近、血肿量低于20mL等条件,则可考虑实施保守治疗,因这类的血肿具有自行快速消散的可能性,极大程度地肯定了动态CT扫描对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预后价值。

本次研究中,12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研究结果显示,120例患者中,17例于入院24h内转归为血肿快速消散,53例于入院2~3周内缓慢消散,28例于入院2~3周后行颅脑钻孔引流术,21例患者则于入院后24h出现病情恶化、血肿量大幅增加,给予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转归结果表明,即使入院后首次CT结果显示患者符合保守治疗的指征,治疗期间依然有病情恶化的风险。施健华等[8]使用动态CT扫描对10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的监测结果也与本文一致,患者治疗期间的血肿转归结果受患者的年龄、血肿量及颅脑合并伤的影响较大。本次研究中关于血肿转归结果相关因素的考察结果也显示,颅脑合并伤是导致患者出现血肿严重恶化且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最为重要因素,与既往报道相符。关于CT扫描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治疗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9]。针对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转归特点,在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失调前行主动的CT检查较为理想,但由于外伤所致颅内损伤的病理较为复杂,常难于掌握最佳CT检查时机,往往只能在治疗期间被动复查CT。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动态CT扫描可有效观察急性硬膜下血肿转归动向,应依据患者入院时的具体情况实施合理的动态CT扫描。

参 考 文 献

[1] 王冠军,刘伟国. 动态 CT 扫描在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病例的应用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3):188-189.

[2]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2):18-20.

[3]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二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11-121.

[4] 朱新洪,罗宗晚,胡继实,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 环池改变207例分析[J].中国神经外科杂志,2005,10(1):58-59.

[5] 陈义财,曹存友,赵自贤.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35-37.

[6] 周志强,龙春琴,叶崇云,等. 快速自溶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 CT 动态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6):520-521.

[7] 梁华新,于伟东,赵丛海,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7):754-756.

[8] 施健华,倪兰春,顾勇敏,等. 动态量化 CT扫描在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交通医学,2011,25(1):49-51.

[9] 梁华新,于伟东,赵丛海,等.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7):75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