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美国各地,都可以发现见证美国早期对华贸易史的丰富实物。许多美术馆和历史博物馆都藏有从中国远道而来的精美器物。无数美国人的珍藏之中,不乏可以溯及19世纪甚至更早的中国物品。
重要的对华贸易商营造的宅第已成为当地的景观名胜,特别是在新英格兰,包括马萨诸塞州米尔顿的福布斯之家博物馆,罗德岛的舒墨别墅。所有这些有形的实物展示了对华贸易如何影响了美国人的审美和文化趣味。
对华贸易曾经作为掘金之路而改变了美国人。许多最重要的对华贸易商透过各种商业冒险积累数百万美元的财富,也帮助美国奠定19世纪的经济和工业实力。其中,最受青睐的投资机会是横跨大陆并连接各州的铁路。无论是修建基础设施还是积累财富,这些投资都为美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许多商人乐善好施,身后留下不朽的遗产,最令人钦佩的要数在“杰克逊时代”的1831年过世的吉拉德。在遗嘱中,他吩咐将总价值750万美元的房地产用于各项事业,包括支持弱者和残疾人,建设他挚爱的费城。
然而,了解这些美国人的财富及善行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他们攫取财富造成的伤害。正如我们所见,许多美国对华贸易商财富的一大部分来自道德和法律上都不可原谅的鸦片贸易。虽然美国人并未参与鸦片战争,仍应对同流合污承担责任。尽管这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永远的污点,美国大多数民众却对鸦片战争几乎一无所知。
这一点值得注意,因为中国人从未遗忘这场战争的历史,由此产生的愤怒依然强烈。这两次战争(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中国人所共知,甚至成为中国人共同身份的一部分。林则徐被视为英雄,不仅是因为坚持原则,也是因为抵抗外国人。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普遍将鸦片战争视为西方帝国主义以及西方国家漠视中国权利和主权的明证。虽然有迹象表明这种观点已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为中国并不仅仅是受害的一方,也应当对爆发冲突和失败负起一定的责任,但普遍而言,这场战争仍被中国人视为惨痛的国耻。
直到今天,鸦片战争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看待和回应西方的方式。当西方国家采取中国人眼中傲慢、自大甚至帝国主义的行径时,中国人的应对也深受这一悲剧性历史时期的影响。因此,西方人有必要熟悉鸦片战争,才能对中国人的顾虑更加敏锐,也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和回应中国人的行为。
这个时代对今日世界影响显著,考察美国对华关系的种种改变也不无裨益。
两国贸易空前重要。尽管到19世纪60年代,对华贸易之于美国也难以忽视,特别是在早期,但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所交易商品的经济价值和范围。但目前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中国现在已是加拿大之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占美国外贸总额的14%。此外,贸易品类也不再是早期的两大主导产品茶叶和丝绸,而是扩大到各类产品,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明显的改变。虽然可以想象从共和时期开始到内战结束的美国社会可以没有中国产品,但几乎无法设想当代美国人没有中国产品将如何生活。因此,“中国制造”一度被视为劣质的代名词,如今却让现代生活许多必不可少的产品熠熠生辉。
在整个19世纪中期,对华贸易从未成为美国政策的重心。虽然美国政府并未忽视对华贸易,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和苦力贸易等问题甚嚣尘上之时,也从不曾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放在政策的核心(考虑到对华贸易对美国整体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有限,这一点也无可厚非)。
而在今天,对华贸易已是美国最重要的政策问题之一。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虽然这种担心是否成立还有争议,但对华贸易的这一特点从一开始到现在始终如此: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额远高于对中国的出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为美国商品提供无限广阔市场的旧梦,依然未能实现。
密切的联系还凸显了美中关系的另一个变化。在对华贸易的早期,美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现在已经大不相同。数十年的商业往来、合资企业和跨文化交流有力地增进了双方的相互理解,近年来形成的关系比早期更加牢固。虽然美中关系中仍不乏分歧,许多问题依然横亘于两国之间,但各自客观地回顾历史,或许能让我们更加清楚自首次相遇之后,我们所走过的历程,并携手迈向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