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网络新词是指“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网络新词的产生多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经验与感悟,与人们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被大众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现象,旨在阐释隐喻与词语发展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对认知隐喻概念的理解,也加强了对网络新词的认知。
[关键词] 网络新词;认知隐喻;词语发展
网络新词是指“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网络新词的产生多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经验与感悟,与人们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被大众所接受。新词是指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新经历、新问题等出现在书面语及口语中的表义明确、利于交际的词汇,而网络新词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生活的一个特殊的词汇系统。
认知语言學的兴起和发展为词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人类的思维为对象,重点研究人们是如何感知世界的。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 即隐喻概念系统。隐喻概念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一种经过归纳后反映事物本质的隐喻表达方式, 它是人类重要的和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Lakoff在其1980年出版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到,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如此。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研究者认为隐喻是新词来源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研究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现象,旨在阐释隐喻与词语发展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对认知隐喻概念的理解,也加强了对网络新词的认知。
一、网络新词
1、网络新词的概念
新词是指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新经历、新问题等出现在书面语及口语中的表义明确、利于交际的词汇。网络新词是指“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网络新词的产生多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经验与感悟。网络每天都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资讯信息,作为网络传播工具的网络语言也不断地千变万化,时常以新的面孔出现我们面前。人们思维快速飞跃,在已有的词汇并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情况下,一些新词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应运而生。
2、网络新词的产生及构成
为了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也为了更好的认知掌握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以利用新词为我们的生活更好的服务,我们有必要了解网络新词的产生机制。
英语网络新词的产生通常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赋予已有词汇新的意义,这些词汇大多是人们多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如VISIT(访问网页),bounce(退回无法投递的电子邮件);(2)给已有词汇加上与网络有关的前后缀,如E-LIFE(电子生活);(3)组合已有词汇,如NETWORD(网虫);(4)缩略与简化,如U(YOU),yr(year)。
英语网络新词的构成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字母缩写词,如ASAP(as soon as possible);(2)缩短词,如info(information),pls(please),CU(see you);(3)复合词,如e-trade(电子贸易),firewall(防火墙)。
二、认知隐喻理论
Lakoff 和 Johnson (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地提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 存在于语言和人类的思想、行为中。隐喻是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这才使得语言具有隐喻性。对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就是将始源域所具有的典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
传统的隐喻被认为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已,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是人们将某一事物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事物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隐喻涉及到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语义场的互动。隐喻的实质为跨域映射的认知活动,即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从而达到对目标域的新认识。隐喻的依托是概念图式。概念图式源自人们的身体经验,它作为识别模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反复作用于大量的经验、感知,促使结构相似的物体和事件的概念形成。隐喻将某一认知域(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熟悉的东西,即源域)来投射到另一认知域(抽象的概念及事物,即目标域),这种认知特点让人们更容易、更经济地理解这个世界。
认知语言学提倡经验主义意义观, 认为意义来自于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的经验。思维是想象的,对于不直接根植于经验的概念抽象的并不是来源于人的身体经验的概念,人类通过隐喻或转喻等认知机制去理解。因此,以人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可以说明语言新词产生的内在机制。
三、网络新词中的认知隐喻
网络新词的产生多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经验与感悟,与人们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人们的认知隐喻过程是在一种事物的基础上理解另一事物,根据自身的经验及大脑中形成的一些知识体系,将两种事物经过大脑的加工有机的联系起来,正是在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新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比较生动且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snail-mail”是一个网络新词,“snail”和“mail”原本是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但我们可以按照认知理据将其组合起来,就得到了“snail-mail”这个新词,意为“慢得像蜗牛一样的速度的邮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根据认知隐喻机制,由一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而产生新的目标词是基于身体经验以及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是基于两事物间的合成相似性。
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把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探求一下网络新词产生的隐喻认知机制。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大家应该对argument is war这个句子很熟悉,在这个隐喻中,war是源域,argument是目标域,人们通过源域war这一具体的概念来理解目标域argument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由此,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仿照此例,人们也经常会说,网络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即internet is a virtual world。在这个隐喻中,源域为virtual world,目标域为internet,由此,我们进而发展了online community,e-crime,information highway等网络新词,而这些新词的产生都是因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最来源于人们将自身为参照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 中心——边缘等等。
其實在网络新词中,方位隐喻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且经常使用的“upload”和“download”。又比如我们常会说“你真是out了。”,在这里,out就是一种隐喻说法,它是建立在negative is out 这一隐喻体系上的。
3、实体隐喻
世界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其将抽象的概念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派生出了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实体隐喻的源范畴总是我们熟悉的、具体的,这些范畴来源于人们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经验。
经常聊天的人可能对chat-room这个网络新词非常熟悉,“He felt boring and came into a chat-room.”,这里是一个隐喻,而且是建立在internet is a container这一实体隐喻(容器隐喻)上的。
四、结论
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词不断涌现,这一新的词汇系统的产生并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对于我们而言,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发展,则必须对这一词汇系统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了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了解网络新词的构词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尤其是认知隐喻为构词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法,正如Lakoff所说的,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存在于语言和人类的思想、行为中,我们运用大脑中的认知机制,通过我们自身的经验,以隐喻化的思维去概念化地创造出更多的网络新词,这是一个构造新词的过程,更是一个去加深对新词的理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黄进.网络语言符号说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4).
[3]黄贻宁.英语新词生成的隐喻途径[J].温州大学学报,2009,(2):49-51.
[4]刘丽.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3):134-137.
[5]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1996(2):9-16.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郑汉远.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3).
作者简介:邢琳(1988—),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