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于超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首先要明确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的问题:要举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旗,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要实现这两点,第一,要批判地吸收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教育遗产;第二,要有鉴别地学习西方现代的先进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走现代化的路,实现教育改革的宏伟目标。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这是我们建设新文化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是世界所独有,我们的文化教育得以绵延不断,始终保持其生机与活力。这五千年间的文明通过口耳相传和典籍记载得以保存至今,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革命斗争精神的民族,在古代文化方面,无论是天文、历法、数学,还是航海、地理等都走在世界的前面。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立国,在农业方面创造了丰富的先进经验。在中国明末清初之际,工商业有了新的发展,但很快为封建统治所扼杀。到近代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为了救亡图存,一部分有识之士,放眼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直至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于是乃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等伟大的政治运动。在教育上就是“废科举、兴学校”。但在每一次政治运动之后,在封建统治复辟和军阀战乱之中,改革与反改革、革新与保守进行着复杂和残酷的斗争。孔子和儒教也在其间进行尊与贬的思想斗争。如何看待孔子的贡献和儒家的影响就成为论争的核心问题。儒家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多次的起伏:从秦始皇开始进行焚书坑儒,是对儒家的第一次打击;汉武皇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第一次大复兴,以后一直作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其中虽有汉代的神学化,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化,宋明的理学化,明末清初的实学化等不同的变革,但孔子的中心地位、儒家的一统思想一直延续着。近代在军阀战乱、帝制复辟的过程中,“尊孔读经”又成为他们妄图在思想统治方面的一个“挡箭牌”。于是在“五四运动”中乃有“打倒孔家店”和“全盘西化”的种种主张,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西方也有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文明,特别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在文化上和工业上有新的发展,在现代文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教育上,欧洲发生了新教育运动,美国也发生了进步教育运动。此后,西方涌现许多蕴含有丰富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流派,例如进步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当今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等等。每一思想流派中的教育思想都可以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新的思考,也都有其可供借鉴之处。
在今天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教育不能丢弃;对西方现代化的先进文化教育也不能不学。下面分别讲讲这两个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学教材编写中曾经提出过“一手向古,一手向外”的口号,今天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来执行这两个面向,我们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为今天进行教育改革作参考。
二、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和教育遗产问题
在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应当是以儒学为主兼顾他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百家争鸣,儒家仅属其中一大家,除了学习儒家在进德、修业、为政以德等方面的贡献外,道家的“无为而治”、“归真返朴”,墨家的兼爱、非攻、节用、节葬,法家的以法为教,法、术、势结合,名家的逻辑思辨,合同异,离坚白,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都有其可学之处,都是思想中的闪光点。
儒家在教育上的贡献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四书提供了无数的教育经验,只以《论语》来说,就包括了文道结合、知行统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及学无常师和教无定法等等,不可胜数。一部《学记》是儒家教育经验的总结,应当视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
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历史观为指导,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凡属历史遗产都是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中有的超越历史局限,具有普适性的内含,如政治上的“民为邦本”,教育上如以上所提到的教学与教育经验,都是千古不变的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经验。但在历史遗产中,更多的不能不带有历史的甚至阶级的局限性,有的在当时是对的,但要应用于今天,需要进行某些去粗取精的工作,这是我们今人的职责,是不能过求于前人的。
为此,在继承和发扬历史遗产时,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要防止以下诸问题:第一,复古主义。复古主义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肯定,这中间也存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一种是在思想上从学古而走向泥古,想以儒学为主来解决当下所有的社会问题,如同旧时尊儒者的所为;另一种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大肆倡导“尊孔读经”,如近代的反动政治家和军阀的所为,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并不了解孔子,更不懂得儒学,他们是以“尊孔读经”来实现其反动统治。在有了马克思主义以后,这两种倾向都不应存在。第二,虚无主义。是同前面绝对相反的另一种思想主张,如同“五四运动”时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民族性格中的劣根性大肆宣扬,认为中国一切都不如西方,中国要复兴必须来一次彻底的洗心革面,全盘西化。它对于中国近代农民革命运动,从义和团到太平天国是全部否定,甚至对辛亥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持有否定的态度。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实际的。第三,主观主义。根据个人的见解甚至臆测来诠释和传播国学,是旧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重演,当前有的宣讲就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如对孔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争辩就是一种脱离历史实际和具体条件的无谓争辩。历史上任何伟人,他们都是人,而不是神,不能要求他们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要绝对的正确。有许多问题,都应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下去看待,不能用今天的尺度去量,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第四,形式主义。学古代文化需要着古装,对初学者要用朱笔点红开蒙,青年举行成人礼要到孔子的像前去叩头,如此等等,也在兴起。当前的“家风”宣讲,是一件发扬优良传统的好事,但也要看到,旧时的家风,有的不能不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有的只是表现在口头上,并没有真的落实到行动中去,需要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认真的检点。总之,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当前的实际去认真地研讨和实行,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
三、关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教育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对外文化交流的传统,如“丝绸之路”的创建、郑和下西洋等创举,都是很好的实例。唐代,玄奘去印度取经,周边各国来我国求学,都说明了“开放”是中国固有的传统。
自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为了救亡图存,“废科举、兴学校”,选派学生出国学习,外国人到中国来传教和办学,教育开始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在学习西方近代的教育经验时,在普教中,首先是学习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经验,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誉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创始。他以统觉心理学为基础的“四段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他的学生赖因据此提出教学的五个步骤,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的五段教学法;苏联“教育学”有关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由此而来的,只不过增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解释而已。这一套被杜威视为“传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全国解放前后在中国广为流行,直至今日。实际上在西方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至今也并未消失它的影响和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传授为主,以课堂教学为组织形式。
杜威和“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批判这种教学为“传统教育”,提出“现代教育”的教学形式,即以儿童为中心,以发扬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为主,以活动教学为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的思想和组织在我国也曾试行过,如“设计教学”、“道尔顿制”等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产物,在我国并未广泛传播开,并在实验不久即告停止。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却在中国教育界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正如孟宪承先生所讲的:“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褒也好,贬也好,他们是各占教坛五十年。”①在全国解放前,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影响较大的是赫尔巴特的一套,但在教育思想上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占有主导地位。在今天,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争论中,还可以看到这两种教育影响的影子。
在西方教育思想中,还有形式训练说与实质训练说,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不同思想的争辩,下面我们也分别做些评介。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是18世纪的一种教育思想,认为人们的心灵具有各种不同的官能,可以用一种适度的教材进行训练,只要用拉丁文的学习训练记忆力,用数学的学习训练思考力,然后扩而广之用它来学习其他各种学科。与此相对应的是实质训练说,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强调教学应追求实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有“实际用处”的知识,通过学习知识达到能力的训练。把这两种思想合在一起,也就是今天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在我们看来,没有知识就不会有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有了知识,而是呆读死记,思维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所以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关的,而又不是同步的。这样就要在教育中做到妥善处理,克服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形而上学思想,作辩证的相互为用的科学处理,实践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这又是西方教育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个人本位论在西方有着历史渊源,从古希腊智者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不在于谋求社会的发展,而在于追求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到18世纪个人本位教育盛行于西欧,卢梭从其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出发,在教育上提出“回归自然”,设计了一个远离社会恶习的影响,使个体自由发展的“爱弥儿”,其启蒙思想是可佳的,但在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嗣后,瑞士教育家爱伦·凯也极力倡导个人本位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自主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就是要使儿童自由发展。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主张通过各种活动让儿童自由发展。杜威更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成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今日在教育上自然主义的发展,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倾向,值得重视。在教育上要重视儿童的发展,发扬学生的主体性,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对人的本质和自然属性,应当有科学而全面的认识。与个体本位论相反的,是社会本位论,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是比较突出的。《学记》开宗明义即提出:“建国君民,教学(即教育)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教育与社会和政治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西方,在以个人本位论为主的情况下,也有社会本位论的主张,主张教育应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立其目的和任务。19世纪,西方的社会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等,德国的康德、赫尔巴特、那托尔普等人,他们也比较倾向于教育的社会性。当然他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也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地步。
四、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无论是学习我国的优秀教育遗产,还是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要使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服务,都不能拿来就用,要有分析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对于学习历史遗产,要分清是普适性的问题还是具有历史以至阶级局限的问题;即使在普适性的问题中,有的也需要以今天的科学发展水平来进行诠释,如“因材施教”是一个普遍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但对于古人来说,对“材”的解释,只能看到表面,无法深入到内涵,无力科学地对人的自然本质、遗传素质进行阐释,这是历史使然,不能苛求于前人。对于有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问题,也不能全部否定,如中国的王道与霸道教育思想,其中也包含某些为民的思想,也应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摄取。
对于引进西方教育经验,经常会遇到形而上学的观点,如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非此即彼,各持一端。我们应当在二者结合或相互为用中走出一条新路来。
社会在前进,教育上必然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如二战后提出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人文的问题重新提上日程,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被广泛的重视,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建立起来,即是具体的体现。如何正确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也就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大课题。再如在教育中提出了“学会生存”问题后,“学会合作”又被提上日程。总之,社会在前进,教育上也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实践。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是我们建设新教育的重要指针,我们要认真学习,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办好中国的现代化教育,为全民造福,为世界做贡献。
注释:
①是从瞿葆奎教授那里听到的。
(1.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离休教授 2.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