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资西流”的创富行动

2014-06-27 01:18韩世雄
中国扶贫 2014年9期
关键词:秦安小商品浙商

韩世雄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当一个地区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一筹莫展时,外力的作用常常被提及。扶贫开发工作,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贫困人口要想致富,更多的也是依靠外部的帮助。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一个长期的战略。西部缺钱少项目,东部这方面则相对宽裕。甘肃和浙江,两地虽然相距甚远,但西部大开发和内地开发热让西北地区的百姓日益感受到腰包富裕。外部资金的涌入,不仅富了甘肃,也惠了浙江。

西北内陆的义乌小商品城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一个十足的西北农业县,虽靠着林果业逐步打开对外经贸的通道,但随处可见浙商对于当地经济的影响。

在秦安,80多万亩的苹果中每年很大一部分会通过县内的果品运销企业销售到浙江嘉兴一带的果品市场,这其中就有很多是浙江人。他们熟悉销售渠道,深喑市场规律,他们的能力正是秦安人所欠缺的。在秦安,果农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最担心的就是苹果滞销,但随着果品质量的提升和浙江等沿海市场的销售势头迅猛,苹果供不应求的现象日益显现。

在县城,很多楼盘背后都是来自浙江的投资,五六千元的房价依旧引来秦安人的疯抢。

2月下旬,当记者走进位于秦安县城北侧的中国西部最大小商品城沙盘展厅时,一窗之隔的工地现场依旧寂静一片。裹着白雪的挖掘机等施工机械、车辆正在翘首以盼开工之日。

秦安是著名的汉唐故郡丝路重镇,历史上商贸发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群土生土长的秦安农民深思熟虑后作出了大胆的尝试:改变数千年的生活方式,放下农具,挑起货郎担走南闯北。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年的秦安担货郞变为大老板、大商人。秦安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以商促工,以工补农”的战略,下定决心,排除阻力,于1988年兴建起了秦安小商品市场,市场占地75.1亩,营业面积3.268万平方米,营业平房482间、营业楼房392套、玻璃瓦棚5幢880个摊位。

时间一步步推移,市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秦安的小商品市场现有1000多家经营户、5000多名从业人员,以农民和失业再就业人员为主。经营的商品有十大类,1.8万多个花色品种,主要包括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针棉、纺织品、服装、鞋帽等日用工业品。经营方式以批发为主,平均日客流量2万多人,货流量150吨,年营业额2.3亿多元。

市场内设有工商所、税务所、治安室、营业所、邮电所、医疗站、货运信息部等服务管理机构。来自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浙江、成都、西安等地的小商品汇聚于此,然后销往西北等省区及毗邻的几十个县,流入中印、中缅、中尼边境。这里每天有数百人购货,千余人批发,上万人推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以“价格活而廉、销而趸而专、信息灵而快、购销多而快”著称。

“东有浙江义乌,西有甘肃秦安”。以小商品城为主的商贸经济发展,也让浙江商人将目光投射到了遥远的西部义乌。一个存在了25年的小商品市场注定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升级成为小商品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3年,由货郎担一肩“挑”出的秦安小商品批发市场进一步调整升级,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中国西部最大小商品城将于5月底在秦安县开工建设。工程实行分期开发建设,一期投资3亿元以上,预计今年年底将投入使用。

据悉,该项目是秦安县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商正是浙江商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设计建筑总面积17.8万平方米,建设营业房1450间,另配有商务、宾馆、广场等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实行整体一次性规划设计,整个工期为3年,分两期开发建设。

甘肃经济发展融入浙商因素

不仅是秦安,甘肃乃至整个大西北近年来都受到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商人的影响。早在2000年的7月和8月,由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率领的浙江代表团就分别与新疆和甘肃有关方面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其中浙江省企业界总投资达63亿元,浙江也由此成为当时对西部地区投资最多、合作项目最多的东部省份。

那时的浙江经济总量已居全国第四,正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开拓新的市场。在浙江代表团专程赴新疆、甘肃,推动三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之前,浙江各市已组织企业家代表团先期前往两省区开展经贸洽谈活动。对于开发西部的号召,浙江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自主抉择,自愿行动。

一批知名的浙江企业家如中国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中国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等对投资西部热情很高,信心很足。浙江与新疆、甘肃合作项目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贸、科技开发等领域。由此可见,东部沿海地区参与西部大开发,绝不仅仅是单向输出、无偿援助,而是各有所需,优势互补,取得“双赢”。

在工业领域,把浙江的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管理理念等优势,同新疆、甘肃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政策优势结合起来;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充分利用新疆、甘肃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浙江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和经验,发展稳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解决好民间资本的准入问题,发挥浙江作为“建筑之乡”的优势,参与新疆、甘肃的能源、交通、通信、市政等建设;在科技教育领域,浙江在联合办学和学、研、产结合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如今,千禧年吹响的西部大开发号角,已经回荡了悠悠十三载。这13年间,甘肃浙商从最初的2万人,发展到18万精英汇聚陇原大地;从单一的商贸流通到转型涉足国有资产改制、金融、房地产、生物制药、水电站、风力发电、光伏、化工、制造业、专业市场和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浙商西征十余年的路径变迁,是东部沿海强势资本于内陆西北大地上留下的一记轻吻。

甘肃荣芳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林荣2011年斥资12亿元在被誉为“中国薯都”的甘肃定西,大手笔开发建设西北五省最大的汽配航母——定西荣芳国际汽配城;2013年他又斥资5亿元,在甘肃兰州打造西北五省最大的“海宁皮革城”。

海宁皮革城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东岗东路立交桥东侧,距离兰州东部经济商圈仅3公里,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兰州乃至甘、青、宁、藏、新等省区规模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可提供1500个商铺位,能解决当地3000多就业岗位,预计全年销售额300亿元,对地方经济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

2013年11月在兰州召开的甘肃省“浙商座谈会”上,甘肃省副省长李荣灿表示,浙商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浙商已经成为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甘肃经济的生力军,甘肃省浙江企业联合会通过12年的发展,工商经营户有10万户,规模以上的企业有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了18万人,业务的范围涉及商贸流通、建筑建材、房地产、制造业、生物科技、新能源、水电、化工、餐饮娱乐等多个领域。据统计,浙商在甘肃的累计签约投资是2000亿元,2012年一年就有797亿元。在2013年召开的第十九届兰洽会上,浙商签约项目100个,投资额510亿元,占全省签约总额的8.5%。

甘肃省在2013年第四季度和2014年集中开展“浙商陇上行”活动,确保在2014年第二十届兰洽会期间,浙商签约项目合同引资额达到1000亿元,从而进一步加大全省各市州和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力度。

正如近期热炒的京津冀一体化概念一样,不同省份之间的协同发展模式已经渐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保增长,扩内需,都需要深度挖潜不同省份之间经济互补的空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秦安小商品浙商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On Ben’s lost in self—identification
各自远去,各自长大
小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
为何要浙商回归
小商品名称中的成功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