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法
(福建省漳浦县石榴中心学校,福建 漳浦 363200)
新课程大力倡导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尝试着对该问题进行识别与解说,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识结构中存在不足或毛病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提出问题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知识的限制等诸多因素,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被扼杀,那么,探究性学习中的提出问题该怎样实施呢?
“满堂灌”教学关注学生听得怎样,课改呼吁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特别是学生质疑。
1.学贵有疑。古代大教育家朱熹谆谆告诫学生:“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话语明白清楚,教学中必须教学有疑,有疑才能产生读书的兴趣,才能明白读书之目的。俗语说得好: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学生可在活跃深层的思维状态下理解、感悟。质疑可以提高“自能读书”能力,也是学生主体的体现。从某种角度上看,学生有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也是进行课改努力探究的项目之一。
2.鼓励质疑。从理论上看,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和新教材之间构成认知上差距,必然会产生疑问。但在实际中,学生的质疑需要构建、引导培养,方是长进。首先,师生构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体现学生是主体、是主人,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的大朋友。这种和谐的氛围能打消学生种种顾虑,开启智慧的钥匙,点燃心灵火花,激起创新意识。其次,弹性评价学生,老师对其评价肯定要有鼓励作用,千万不能有挫伤其积极性,更不能伤害其自尊心。教师要及时对其表扬肯定。比如说:你再看看句子的意思后回答。平时提问较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较高,有的可针对学习难点要求优生独立思考发言。
3.严于律已,自认不足。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学识渊博、专心精深,但教师必须正确评估自己,严于律己。有时学生提出问题恰好是教师知识的盲点,这时应该诚恳地告诉学生自己不清楚,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问题很关注,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界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今天的教是为了今后的不教。以此推理,今朝学生有疑,明天学生定能无疑自悟。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是目的。培养和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方法。
1.从课题入手。教材中的课题,有不少是文章的“点睛之处”,从题眼处入手引导提出,可以统揽全局,牵一发而全身,深入浅出领悟全文。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用质疑式导语激发学生思维: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当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举世无双,堪称世界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精华,可是,在外国侵略者的践踏下,她早已化为一片灰烬,今天再也无法看到那辉煌的景观了,你想了解她昔日的风采和毁灭的过程吗?读一读课文,把你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饱满,结果提出了不少问题,对此,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学课文,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比较主动地学习了课文,讨论的结果是“落后挨打”、“进步才能自强”,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好本领振兴中华的信念。
有些课题蕴含丰富内容,耐人回味无穷,教师要引导学生层层探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如《“你们想错了”》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多层次质疑:首先,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其次,“你们”指谁,这些人想干什么?再次,为什么说想错了?错在哪里?最后,为什么加引导号?——当学生从文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已经基本上读懂课文,这时也尝到从课题质疑的甜头。此时,教师可明确告诉学生:今后,我们读书,也可像今天这样从课题的字词一一进行探究,直到明白为止。
2.从课文词句入手,课文的词、句,有的是关键词(句),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突出进行词或句的“疑”,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探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课上,在学生初懂课文内容时,教师抓住“纹丝不动”设疑:A.纹丝不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B.邱少云为什么要“纹丝不动”?C.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D.“纹丝不动”体现了邱少云的哪些高贵品质?——四个问题,步步深入,由浅入深,从表及里,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体会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
3.从课文难点入手。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是难点突破否。比如《一夜的工作》文中“我”站起来把转椅带歪,而周总理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看似容易,似乎没什么,可轻易读过去,不必强调理解。教学时,教师就这一小段提出问题:这一小段你能理解吗?有什么疑问吗?请联系上下文再想一想。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会思考:文章主要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怎么插进了这一小节呢?——让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思考、议论,寻求答案:作者“以小见大”来体现周总理严谨工作、生活的匠心,同时也注意用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
4.从课文“尾”或“空白处”入手。文中“空白处”不少是作者的精彩之笔,引导学生从中联想,收获颇丰。课文末尾,有的也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看似完整,其实还有下文分解。如《凡卡》最后写凡卡梦中所见,字面上是喜,实则是悲。教师从设问题出:“用梦结尾是为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内容:凡卡生活悲惨,而寄给爷爷的信既没贴邮票也没写地址,是封“死信”;凡卡梦想回到爷爷身边的梦不能实现。——这样,让学生更深刻认识旧社会人民的痛苦、悲惨,激起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会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中提问、设疑让学生学到探究的方法,课堂的练习毕竟是有限的,在实际运用中,面对比较复杂的文章,往往要综合训练,要从多角度思考,才能真正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