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万清院士:跨越科研万壑守护医者清流

2014-06-27 22:48肇晖
上海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真菌病球菌院士

肇晖

廖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梅县,1961年毕业于中国第四军医大学。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医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主任医师,总后勤部一代名师。

担任全军第九届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医学技术领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华皮肤病与性病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主任编委、《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任编委等18项学术兼职,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

在美国、比利时和荷兰微生物真菌保藏中心等著名实验室里,永久保藏和收录着一种叫做格特隐球菌ITS C型(S8012)的菌株,同时该菌株一直被有偿提供给世界各研究机构,一直以来求购者甚多,价格也从最初的184美元/株上升到了现在的295美元/株。S代表了它的发现地——上海,8012代表了它的发现时间——1980年12月。谈起S8012,它的发现者——中国著名的真菌病与皮肤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教授微笑着对我们说:“在中国,如果哪个同行的研究需要S8012,我可以免费赠送,因为它是在中国、在我们手上被发现的。”

亦敌亦友的真菌

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自然界中真菌估计有约150万种,其中已知的人类病原真菌400余种,目前每年新报道的人类病原真菌8~10种。真菌与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绝大多数真菌有益于人类。中国是认识和利用真菌较早的国家之一,尤其在酿酒、医药等方面远比西方早。然而,人类大规模利用真菌还是近百年的事情。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力山大·弗莱明无意中从点青霉中发现了青霉素,成为了抗生素发明的基石,被誉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医药发明之一”。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生产开创了人类工业生产利用真菌的新时代,到目前人类对真菌的利用已经遍及食品、保健品、医药、化工、农业生产及环保等各个方面。

虽然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有益,但也有部分真菌通过感染致病而危害人类正常的生活。引起人类致病的真菌被称为病原真菌,其引起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浅部病原真菌可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而深部病原真菌则可侵犯心、肝、脾、肺、肾、脑、血液、胃肠、骨骼等各个器官和系统,而且预后严重,死亡率高。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如长期应用激素、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烧伤、器官移植、艾滋病、恶性肿瘤、血液病等免疫缺陷患者等。因而,近年来真菌感染引起了世界各国临床医务人员及基础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医学真菌学的研究之路并不平坦,尽管这些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医学专家们。廖院士的真菌研究之路也可以说是从一个不成功的病例开始的。

隐球菌研究的拓荒之旅

1894年Sanfelice首先从桃汁中分离到带荚膜的酵母型真菌,当时取名新型酵母(Saccharomyces neoformans)。1895年Busse和Buschke报告从1例女性患者的小腿皮肤损害及全身播散的病损中分离到此菌,从而证明其对人类的致病性。1901年Vuillemin在研究此菌时,始终未能发现其产生子囊孢子,因此把此菌定位隐球菌属。此后世界各地报告的隐球菌病病例绝大多数都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型隐球菌所致。20世纪70年代,陆续有国外专家在临床中偶尔发现了隐球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

然而当时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廖万清,对隐球菌的认识还并不深刻。1977年,长征医院收治了一名中年男子,在进行腰穿检查后发现,患者系隐球菌性脑膜炎。当时,廖万清作为主管医生积极进行了联合会诊和抢救。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几天后因救治无效而身亡。

这件事让廖万清备受刺激,他意识到中国的真菌病学研究存在着很大一片空白。从此以后他坚定了目标:研究真菌,认清真菌的真面目,必须啃掉医学领域的这块硬骨头。他同时还做出了一个决定:到复旦大学微生物系当“走读生”,这一想法得到了医院领导的支持。廖万清很高兴:“我虽然起步有点晚,但是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必须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从基础理论、临床观察到做实验,我对真菌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逐步掌握了它们的系统知识。”

1980年12月的一天,长征医院收治了一名42岁的男子,这名男子入院时已经持续性头胀头痛13天,伴发热呕吐7天,开始时两颞部和前额呈持续性胀痛,身重无力,病情非常严重。在分析该患者腰部穿刺抽取的脑脊液时,廖万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往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大多数是他所熟知的圆形或椭圆形,而此例患者脑脊液中的菌体却呈现出奇异的细长形,就像是针形或棒形。这是什么东西?廖万清不懂。于是他开始请教其他专家,华山、瑞金、长海等大医院他都请教了一个遍,结果竟没人认得这种奇怪的菌,甚至有权威人士说这恐怕是污染菌,但这个回答却让廖万清心存疑问:“污染菌怎么会引起脑膜炎?”廖万清没有被权威所束缚,他不相信这样的回答,于是他继续做各种实验,并请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复旦大学一起做,最后他们得出了一致结论——这种菌是致病菌,是一个在我国从未被发现的新菌种。廖万清将这种菌定名为S8012,从此在世界著名菌种保藏研究中心有了中国人首次发现并命名的菌株。

创建中国第一个隐球菌专业实验室

S8012的发现对廖万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在国内隐球菌研究几乎一片空白的时候,廖万清打算成立一个实验室。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廖万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隐球菌专业实验室。这个“国内第一”的隐球菌专业实验室,其实只是一个16 m2的小房子,可是廖万清已经非常满意了。“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医院的房间紧张,我本来提出要把皮肤科门诊一间5 m2的厕所改造成实验室,没想到医院非常支持,把一个16 m2的资料室腾出来给我用。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来,一定要填补中国真菌病研究的空白。”

在当时的条件下,廖万清要拓荒开辟一条道路,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首先,实验室没有空间用来做动物实验,每一次都跑到动物房去做实验也不现实。他就在实验室的窗户上挂个笼子,自己养小白鼠。设备不全,资金不够都不是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及时对培养、分离出的真菌进行显微摄影,廖万清骑着自行车到第二军医大学电教室去拍照。实验室没有菌种,他就到全国各地去搜集。“我们到各地去交流都会提出跟他们交换菌种,我和我的学生每次出国交流也都保持着交换菌种的习惯,现在我们实验室致病的隐球菌菌种种类是全国最全的。”多年艰苦探索,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边防海岛,收集到大量珍贵的真菌标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廖万清首次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和新的疾病类型,促进了医学真菌学的发展。

浓浓军旅情

至今还带有浓浓梅州口音的廖万清是客家人,祖籍在广东梅县。1938 年,廖万清出生在新加坡。1941 年,廖万清的父亲去世,3岁丧父的他被送回中国,从此跟着叔叔一起生活。

客家人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到了廖万清上学年龄时,生活清贫的叔叔不负重托把他送进了小学。廖万清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好,初中和高中的学习都是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的。那时,他心里就有了梦想:长大后要像家族里的叔公一样,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为患者解除痛苦。

1956年,廖万清面临高中毕业。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热血青年,廖万清还有一个愿望——报效祖国。廖万清说:“报效祖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参军。”

俗话说好事多磨,廖万清的参军之路一波三折。“当时部队到学校里来招人。第一次来的是空军部队大学,我的班主任推荐了我”。虽然品学兼优,但部队通过查资料得知廖万清有海外关系,他因为无法选择的出身被淘汰。第二次来招生的是海军大学。海军大学要招的是技术人才,对出身的要求不像空军大学那么严格,廖万清很高兴地去参加面试,经检验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学校的要求,但是体检的时候发现,他的体重没有达到45公斤的招生要求。“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我当时只有39公斤。”

是金子总会发光,廖万清始终没有放弃希望。随后,第四军医大学的邵振海中尉和梁泽民少尉到学校招生。他们看了廖万清的简历后觉得很满意,决定录取他。可是有过前两次的曲折经历,廖万清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他问招生老师:“我有海外关系,要不要紧?”老师们笑笑说:“没关系,出身是没法选择的。但是革命道路却是可以选择的。你愿意为国防卫生事业服务,我们也愿意接收你。”廖万清还担心自己瘦小的个子达不到招生要求,老师们说:“这个更没问题,经过锻炼,你会长大长高的。”回忆当年曲折的参军经历,廖万清一脸欣慰。当时整个梅县一共才招了42个人,廖万清所在的年级有200多名同学,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名同学有幸入选。他非常高兴,从医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参军更能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报国夙愿。他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刻苦训练,要学好本领报效党、报效国家,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来到第四军医大学的第一年,瘦弱的廖万清以顽强的意志,耐受住了大西北的恶劣气候,胜任了超体能的军事训练。1961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一个月后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一名军医。 “当时选择大内科、大外科的人挤破了头。”廖万清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当时不起眼的皮肤科,并立志“做该领域里的拓荒者”。

作为一名军人兼医生,廖万清还致力于军队真菌病的防治研究,明确了各种真菌病的高发和非战斗减员因素。他主持完成了军队重点课题“东南沿海部队高发皮肤病的防治研究”,亲自带着科研团队上岛礁。他专门制定了针对军队真菌病的防治措施,并研制了防癣鞋垫、防癣袜、防癣裤等抗菌装备及复方酮康唑霜、复方奈替芬霜等药物,显著降低了部队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有效保障了战斗力。此外,针对粮食霉变引起战士的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廖万清及其团队还发明了专利产品——食品防霉保鲜剂,以防止粮食霉变。廖院士常说:“作为一名军人,用我的研究成果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是我的责任。”其相关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各类成果奖17项,还荣获了解放军总部授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心系病患孜孜不倦

作为皮肤科和真菌界的知名专家,廖万清院士不仅在真菌学领域建树巨大,在皮肤性病学领域同样造诣深厚,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对各种疑难皮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廖万清的从医生涯中,他记不清有多少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患者的命运。被他诊治过的患者在网上给他的点评是:技术好,非常和蔼可亲。对于患者的赞扬和感激,廖万清说:“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它时刻让我感觉到肩上的责任,督促我更加努力地工作,为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为祖国和人民尽好一份力。”

作为2009年新当选的院士,廖万清收到了中国工程院给新院士们发送的一封信,这封信希望院士们保持优良学风,成为科学道德建设的模范。廖万清把这封信的内容时刻记在心里。他说:“院士就是战士,我要继续战斗,争取再干15到20年。”

在廖院士半个世纪的奋斗钻研过程中,他从不满足于“独善其身”。一次采访中,廖万清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面临的健康问题却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医生的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在这方面,我可以尽一下力。”“有时间,我就会给各地同行讲讲学,给年轻人讲一些我的经验和教训,为大家提供参考。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把我的研究成果拿出来给大家研究、示范,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培养,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更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

廖院士的成就也许让我们感觉只能顶礼膜拜,他貌似平常的成长轨迹和朴素的人生哲语却又一次提醒了我们,放弃理想是懒惰和怯懦的借口。为理想追求不断,为事业百折不挠,这才是一种对医生这个职业操守负责的态度,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收稿日期:2014-04-21)

猜你喜欢
真菌病球菌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结节病合并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院士速递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株副球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鸭鹅常见真菌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