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之箭

2014-06-27 05:44王秀
满族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弓箭

王秀

弓箭作为一种古代武器,主要是用于作战的,但世界上却有一种兵器,除了保护自身的生存与安全需要之外,更多的是用来作为寻求和平友好关系的礼物和信物的,这便是肃慎之箭。

2012年秋,我来到肃慎族的发祥地牡丹江地区,开始了寻箭之旅。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先秦始以肃慎为族名,经过汉魏称挹娄,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的称谓变化之后,宋辽金元时期称女真,明朝末年,满族共同体在东北地区形成,至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定本族名为满洲,女真族从此被称为满族。肃慎部族起先秦,迄明清,一脉相承,绵延不绝,贯穿于东北古史的始终。

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四大古老族系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的《竹书纪年》载曰:“肃慎者,虞夏以来称为东方大国也。”肃慎族的历史甚为悠久,与中华民族始祖唐尧虞舜并驾齐驱,与中国传统时代夏商周同时存在,少说距今也有5000多年了。位于牡丹江东北的兴凯湖左岸距今6300年的新开流古文化遗址,是1972年发现的,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墓葬群三十二处,鱼窖十座,并出土了陶器、陶瓷以及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2000余件文物。从肃慎族先世的这些遗存中,可以找到肃慎人创造的渔猎文明的源头,也为肃慎人与中原的联系远于七八千年前的尧舜禹部落联盟时代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实证。新开流文化分布在三江流域,由其演变而来的饶河小南山址、抚远海青遗址等,很可能都是商周时期肃慎人留下的遗迹。

肃慎人很早便在白山黑水之间定居,其分布范围,基本处于长白山北系的牡丹江和图们江上游及其牡丹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的“三江平原”的平野丘陵山谷中。宽阔的平原,丰富的水源,是这里成为肃慎族最早故乡的重要原因。靠水而居的肃慎人自然形成以渔猎和狩猎的生存方式。

肃慎族与中原中央政权的联系很早。对于此,史载不绝。这种联系主要是以称臣纳贡著称于史的。史籍证明,肃慎人是最早与中原通贡的东北先民。《大戴礼记》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竹书纪年》记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对此,《尚书》、《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汉书》等文献均有载记。以至于后来“肃慎来服”,竟成了体现圣明君王文治武功、威德远播四海的一个标志。因而,历朝历代中央政权都十分在乎肃慎的进贡。

肃慎所纳之贡,最为著名的是一种名为"楛矢石砮"之箭。这箭本是狩猎或自卫的武器,后来才成为肃慎部落献给中原王朝的重要贡品。其箭用楛木做箭杆,石头做箭头。楛木是生长在大、小兴安岭寒带地区的一种坚韧的灌木类独特树种,石头为青石也称黑曜石。许慎《说文》中注释说:“楛,木也,今辽左有楛木。”这里的辽是个宽泛的概念。《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肃慎人精于箭射,能从远距离射中人的眼球。《魏书》介绍勿吉,也称其善射猎,弓长三尺,箭长尺二寸,以石为镞。“楛矢石砮”,成为了习于狩猎、采集的肃慎人的生活特征。可见,肃慎人早在冷兵器时代早期便解决了射击武器的材质问题,楛树材质之优良是众所公认、毋庸置疑的。后来,以楛木为箭杆之箭成了献给朝廷的例贡,一直延续到清代。据史书所载,由肃慎始,之后挹娄、勿吉、靺鞨等以楛矢石砮作为贡物进贡中原王朝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

肃慎人以渔猎、狩猎为主,弓箭是他们的武器和工具,在实践中,他们发明出来的“楛矢石砮”弓箭,一跃成为当时质量上乘,杀伤力大,最为致命的武器。

肃慎人的制箭术是记录其历史和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肃慎族史称“东夷”,《礼记·王制》:“東方曰夷。”夷,是中国古代对东部民族之称谓。从“夷”字的构成上看,似与弓箭有关,《说文》解释夷的字义为: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夷的本义是东方之人,大与弓字型的叠加,说明这东方之人是持弓之人。另外,有人从满语词源上分析,认为肃慎、挹娄、女真是同音异译,都有满语“箭”的意思和含义,引申来说是带箭的人,即“猎人”之意,这都与夷有大弓相联系。从中可以佐证肃慎族制箭历史之悠久,以至于影响到了文字的创造。

因此,古史文献对“肃慎族系”的记录大多与“楛矢石砮”相关。息慎氏“贡弓矢”的记载自帝舜时期始;接着,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之后,深得中原王朝赏识的“肃慎氏楛矢石砮”成了一种“品牌”,甚至不管肃慎后人以何名族,臣贡的上品都以箭为代表,楛矢石砮成了肃慎族的代名词。朝廷总会以贡“楛矢石砮”这一标识物去追溯肃慎之名。《三国志》记载: “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北史》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隋书东夷传》亦记载,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可见肃慎之箭是名垂青史,无可替代的。

楛矢石砮即是肃慎人的特有标记。《国语·鲁语》记载了一则春秋战国时孔子识箭的故事。其文曰:“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枯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之矢也。”一日,陈惠公院子里从天上掉下来一只凶猛的鸟,被枯矢石砮射中。陈惠公不明其来处,便派人把中箭的鸟送到周游列国已在陈国居住三年的孔子的住处问由来。孔子说这鸟身中的箭是肃慎国的楛矢石砮。周武王一统天下后,便通告夷蛮各部以当地名优为贡,北方肃慎国即以“楛矢石砮”为贡品。为使周王朝的威名远扬不衰,武王便命人在箭杆上刻“肃慎氏之贡矢”之字,并把贡箭分赐给同姓自家人以示亲近,给异姓下属以警示其莫忘臣属地位。当时分赐给陈的便是那种箭。惠公若派人到其祖庙去了解,可能会找到贡矢之藏处。陈惠王即派人去查找,果然找到了周武王所赐的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金箭盒。从孔子对肃慎人弓箭的了解,亦可看出肃慎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之多,肃慎之箭影响之大。

猜你喜欢
弓箭
女子小区散步被“暗箭”射穿面部
锡伯族弓箭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大话三国志
简析我国弓箭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分析
东北锡伯族弓箭艺术调查与研究
张姓与“弓箭”有关吗?
最后一家弓箭铺
张姓祖根在濮阳
印第安小分队
达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