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逸飞
摘 要:创新是提升企业开发能力的力量源泉,没有创新企业最终将失去开发能力。苹果公司因为创新而重生;诺基亚则因为缺少创新而衰弱。企业的高速发展,需要有不断强大的开发能力与之匹配,需要不断激发提升企业开发能力的内在动力,其核心是处理好创新的三大因素:目的、态度与路径。
关键词:企业创新;目的;态度;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23-02
一、创新与企业创新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以至创新经济学家克里斯·弗里曼和罗克·苏特在其《工业创新经济学》中,认为“经济学家最不能忽视的是创新,它是经济进步的一个基本条件及企业和民族、国家在竞争中的关键性因素。”[1]
那么,何谓创新?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所谓创新,就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是把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及其“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2]。
而企业创新,则是指在企业知识资本的推动下,对企业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合乎本质特征的准确改进、改善和改造,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企业经济的更新与发展。
二、企业创新成功三大要素
创新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而企业创新成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三大关键因素是:明确创新的目的、端正创新的态度和设定创新的路径。
(一)明确创新的目的: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
创新的目的是什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新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New Learning Economy)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3]不难看出,企业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得“超额利润”,换句话说就是“创新要对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负责”。
“创新要对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负责”,这一点看起来容易理解,做起来并不容易。开发人员经常面临这样的选择,某项功能用新的技术实现能得到更好的性能,是否使用这个新技术呢?不少开发人员往往偏爱选择新的技术,而忽略了是否对市场、财务成功的判断。做这个决策时,首选应该判断新技术带来的性能提升是否能被用户感知?还要评估为这个提升而增加的成本是否值得?总之,决策是否创新,考虑的是企业整体的收益,而不是个人的兴趣[4]。
理解了这一点,并不代表我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要断创新能否对市场和财务成功时,必须克服“思维局限”和“本位主义”,站在全局的高度系统地分析问题。比如,为降低某产品的成本,某企业将A器件替换为成本更低的B器件,只考虑这个产品,成本是降低了。但如果A器件在其他产品中也大量使用,整体来看,可能由于局部将A器件更换为B器件,导致公司A器件的使用总量减少,反而使公司A器件的整体采购成本上升,上升的成本抵消了B器件带来的成本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该创新就不能给公司带来财务成功,是不应该实施的。
所以用全局的眼光判断创新是否能达到市场、财务成功至关重要。
(二)端正创新的态度:“主人翁”的态度
Damanpour对影响组织创新的因素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管理者对于变革的态度等因素,与企业创新显著相关[5]。
研发的根本是人,创新自然离不开人。墨守成规、思维懒惰的人不可能创新。企业经过多年的历练,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可能使企业员工养成了“跟随思维”的习惯。当这种习惯正逐渐成为员工用得最多的思维方式时,这就成为了阻碍研发能力提升的毒瘤,必须尽早根除。在考虑一个功能怎样开发时,企业员工通常会想:“这个功能别的公司是这样做的,那我们也这样做”,久而久之,“借鉴”变成了“生搬硬套”。虽然这样思考最安全,但少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也逐渐使员工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创新必须依靠不满现状的人来推动,但仅仅对现状不满是不够的。要创新更需要有主动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勇气,需要员工有“主人翁”的意识。对现状的不满,只是一个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例如,某软件公司产品功能越来越依赖嵌入式软件开发,但各个产品的开发人员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开发平台,长此以往,公司必将严重浪费开发资源,阻碍公司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要改变现状,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并推广自己的“嵌入式基础平台”,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谁来做这个创新?企业应赋予相关部门“平台开发”的责任,使该部门做出实施这个创新的决定,所以勇于担当的“主人翁”意识是创新的动力。
企业的员工需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积极思考:企业没有新发展的现状能容忍到什么程度?能够依靠我的工作改变它吗?能改变到什么程度?只有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思考这些问题,企业才有创新的动力,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创新和岗位无关,和态度相关。无论在什么岗位,员工有了“主人翁”的态度,思考并实践创新的问题,那么创新成功就成为了可能,每一个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就一样可以创新。
创新成功还需要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快速行动。有研究表明,如果几家企业同时起步开发某种新产品,若某个企业的产品晚三个月进入市场,那么,该企业将至少比其他早进入企业的利润率低30%,市场占有率低40%;若晚半年进入市场,那么,该企业则将至少比其他早进入企业的利润率低50%,市场占有率低60% [6]。
(三)设定创新的路径:先子弹,后炮弹
当企业决定进行某项大的创新时,有时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创新失败导致“速死”,不创新只能慢慢地“等死”,实际上这个时候,企业别无选择,与其等死,不如用心做好创新,打开新的局面。此时,如何去组织、实施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了。endprint
比如,某企业要进行“嵌入式基础平台”的创新,不仅要开发硬件、软件的基础开发平台,更困难的是要推广给每个开发者使用,让他们改变原来的习惯,用新平台开发。这面临的不仅仅是众多的技术问题,人的习惯、文化的冲突会更加棘手。此时确定一个合适的实施路径比攻克技术难题更加重要。
柯林斯在《选择卓越》中提出的“先子弹,后炮弹”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将一个创新的大目标(“炮弹”)中的一部分分解成可以先期实施的风险小、投入低、见效快的小目标,用小创新(“子弹”)去实现它们,规划好这些小创新的实施步骤和节奏,逐个实施,在整个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对小创新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纠正、优化原来规划的大目标的创新方案(校准炮弹),以确保在最终发射炮弹时一举命中[7]。
按上述思路对“嵌入式基础平台”进行细致规划,首先确定“嵌入式基础平台”包含三个子平台:“CPU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操作系统隔离层”。开发和推广这三个子平台是大目标,是“炮弹”。那么针对这样的“炮弹”,选取怎样的“子弹”先发射呢?根据大目标,结合产品开发最急迫的需求,我们选择先启动“双核CPU平台”和“操作系统隔离层基础诊断功能”两个项目,它们分别是“CPU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隔离层”中最小的功能集,这就是我们先发射的两颗“子弹”,这两个项目开发周期在一年左右,人员投入可控,同时开发完成后和现有的操作系统一起可以组成一个基本的“嵌入式基础平台”来验证平台推广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投入小、见效快,是合适的“子弹”。这两颗“子弹”在目前的IPRAN系列产品开发中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嵌入式基础平台”这个大目标的可行性。有了这些验证,企业可以准备发射“炮弹”了,现在“高性能多核CPU平台”、“Linux系统通用软件平台”、“操作系统隔离层”这三个项目将齐头并进,完成最终的大目标。
很多时候,对一个大的创新,虽然会仔细规划,从小的创新开始做起。但做着做着,面对众多的市场需求,就忘记了原来的目标,眼睛里只有手头上的事。小创新做完后,短期内满足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但丢失了大的目标,最终还是没有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创新需要持续,紧盯目标,不断通过实践校准目标,是规避风险,确保创新成功的关键[8]。
企业的变革就是用实际的创新倡导创新,每位员工都应该理解创新,勇于创新。通过创新企业就能逐渐跳出单纯满足产品需求的狭隘的开发思路,最终站到“平台”的高度进行产品开发。
参考文献:
[1] [英]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2]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3] 王忠福.俄罗斯科技体制转型与科技创新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16.
[4] 沈超红,罗亮.创业成功关键因素与创业绩效指标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31-235.
[5] Damanpour F.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3):555-590.
[6] 雷家,曹宁,等.技术创业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J].科技创业月刊,2003,(8):43-44.
[7] 陈春花,刘祯.选择成就卓越——吉姆·柯林斯最新管理研究成果综述[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2,(3):31-44.
[8] 雷家啸,马林.高技术创业企业创新成功的七项关键因素[J].中国经贸导刊,1999,(12):23-24.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