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晔
除了首都、直辖市和省会,被“觊觎”的城市头衔还有很多,比如副省级城市以及这个听起来高不成低不就的“较大的市”,千万别小看后者,这个头衔也要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背后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城市地位以及特别的权限——比方说,立法权。
于是,为了这些头衔及其背后的好处,城市们不惜做出诸如连续27年在两会上执着申请同一个头衔、“自费”买名号、派官员向总理“苦苦哀求”这样的行为。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城市对特殊待遇求而不得。
宁可自费也要当副省级市
副省级市是一种行政级别,而不是行政区划级别。简单来说,就是这个称号实际上不是来自这个城市本身,而是来自于市政府机关主要领导们的级别。
副省级市的主要优势在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上将其与省级行政单位统一对待,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已经有了省一级的权限,只不过依然要纳入所在省的管辖。
副省级市的前身是所谓的“计划单列市”,判断标准就是其独特的经济地位。1994年,中央把原14个计划单列市和杭州市、济南市共16个市的政府机构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直辖市后,副省级市减少为15个。副省级城市大多数是省会,非省会城市只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这五个。
虽然国家早就声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考虑增加副省级市”,但这并不妨碍各地级市的热切追求。曾有来源不明的消息称赣州、襄樊、安庆、株洲、洛阳等十个城市将荣升第二批副省级市,第一批副省级市还被要求在经济上给予它们“有力的帮助”。
另外一些城市没有“传谣”,而是用实际行动让自己当上了副省级市——没错,它们决定“自费”。
“自费”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地方财政补贴高出来的工资差额——因为副省级城市的政府机构要比地级市高半个级别,相应的政府官员的工资也要高半个级别。自费享受副省级待遇的城市有昆明和贵阳。
“较大的市”拥有立法权
从1987年至今的27年里,每年全国“两会”前夕,温州都会专门为同一个建议或议案做准备,那就是请求国务院批准其成为“较大的市”。
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不是因为温州这个城市还不算“较大”。“较大的市”其实是一个法律概念,是为了解决地级市立法权而创设的。地级市一旦获得“较大的市”的地位,就拥有了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权。
国务院共分四次审批了19个“较大的市”(后重庆升为直辖市)。1993年之后的20多年里再未有城市获批。直到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增加较大的市数量”,被视为重启“较大的市”审批的信号。据《南方日报》统计,目前至少有近20个城市传出申报“较大的市”的意向。江苏常州市市政府还将争取成为“较大的市”列入“2014年30个重点工程”之中。
先富牌照: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大连、青岛、上海、温州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开放城市自然会有较为开放的政策,这些城市可以获得宽松的外资项目审批权限、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增加外汇使用额度等“特权”。
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被证明确实可以“先富起来”。到2006年,这14个城市的生产总值达到40449亿元,占全国的19.3%,相当于用全国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五分之一的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开放城市公布后,威海一直声称自己是第15个沿海开放城市,并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透露这样一条信息:当年威海市领导发现自己不在开放城市之列,为了不让居民失望,特地上京找到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据理力争。
1987年,国务院终于批准威海市区享受等同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
武汉、郑州铁路枢纽之争
既不沿海、又不是副省级的内陆城市们还能争夺什么头衔?最激烈的竞争故事发生在武汉和郑州之间,它们抢的是“全国铁路中心枢纽”。
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最繁荣时的郑州铁路局曾经管辖着湖北、陕西等四省的六个铁路分局,是中国最大的铁路枢纽。
但从2004年开始,郑州的枢纽地位就不断被削弱。当时铁道部提出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将武汉定位为全国铁路四大枢纽之一——另外三个,当然是北上广。2004年4月18日凌晨1点18分,Z38次列车从郑州呼啸而过,结束了郑州火车站建站百年以来逢车进站必停的历史。
2005年3月,湖北籍的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把郑州铁路局一分为四,又分出武汉铁路局,并把河南南部划归武汉局管辖,彻底结束了郑州铁路局的光辉岁月。
成不了县级市就要被大城市吞掉
撤县设市是中国所有县城的梦想,即便县级市依然要归地级市管辖。在1997年之前,我国曾经有过一轮大规模的撤县立市大潮,随后,县升级为市的大门便基本关闭,之后撤销的县,大多成了附近城市的一个区。
自从十八大表态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全国的县城们又看到了“变身成市”的曙光。“市”不但名头好听,对招商更有好处,而且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更主要的是,领导们的提拔机会也会随之增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