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素云 让患儿急救渠道四通八达

2014-06-25 05:27华南
中华儿女 2014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医院病房医护人员

华南

贴着五颜六色卡通形象的白墙,干净整洁设施齐备、只有“嘀嗒、嘀嗒……”的医疗仪器工作声音和医生低声交流治疗方案的病房,没有孩子的哭闹和家长的叮咛,只有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抢救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这里是北京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简称PICU)病房,也是北京儿童医院PICU主任钱素云奋战了20年的地方。在这个无家属陪护的病房里,她和医护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工作——救治危重症患儿,竭尽全力挽回每一条幼小而鲜活的生命。

而今,钱素云面对的不仅是病房里的患儿,还有更多地方儿童医院PICU的小患者们。自2013年5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成立后,北京儿童医院联手河南、安徽、河北等外省(市)儿童医院,一方面为急、危、重未成年患者搭建了更为便捷的生命抢救“绿色通道”,使各地有条件更迅速地将患儿送至北京;另一方面,钱素云等医护人员比原来更多地到地方儿童医院进行会诊教学及网上远程会诊,将PICU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各地的同行们,也让各地患儿尽可能不颠簸、不折腾,在家乡医院就能得到最优配置的医疗资源。

当然,一切都还在路上,从首都到地方、从北京儿童医院PICU的患儿到地方儿童医院危重病房里的小患者们,钱素云对孩子们的牵挂和爱与日俱增。

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钱素云在办公室里接受记者的采访。低调谦和、如沐春风,她与儿科医生结缘的段段往事,在PICU工作的种种经历,作为集团专家对儿科医学发展的关切展望,无不折射出她对专业的热爱、探寻、思索和希冀。

不能说“不”

与北京儿童医院PICU病房一道电子门之隔的,是一方狭小的楼梯间,每天上午9点到10点,是PICU病房医护人员向患儿家长讲述病情的时间,因此,每到此时这里便挤满了家长。其实他们很多人都是彻夜在这里守候,一块海绵垫、一方小板凳,就是栖身之地,焦虑与希望交织,清晰地写在他们的脸上,他们有的低头沉默不语,有的相互低声询问,也有的彼此安慰鼓励,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这让每个初来乍到的人强烈地感受到压力,而这是钱素云看惯的场面。20年了,她太理解患儿家长内心的焦虑,渴望孩子康复的急迫,她把这种感觉视为一种责任,对生命守护的职责。钱素云亲和地微笑着,平静地谈道:“在PICU工作,我们不能说‘不。”

不能说“不”,这是一句郑重承诺,对于钱素云和医护人员而言,则意味着重担在肩。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PICU)成立于1983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PICU之一,主要收治出生30天至18岁之间的小患者。经多年发展,今天的北京儿童医院PICU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急救医疗体系,综合医疗、科研、教学水平在国内一直居领先地位,有些项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这里担负着抢救最危重患儿的任务,生命线上最后一丝曙光,往往在此升起。

在救治的患儿中,有一名女孩儿令钱素云印象深刻。那是几年前,一名12岁的唐山女孩儿被救护车紧急送进北京儿童医院PICU病房,几种病菌同时感染,让这个原本就有肺结核病的孩子生命垂危,其他医院都拒绝再诊治,认为已经没有希望,北京儿童医院PICU是最后一根“稻草”。钱素云将女孩儿收入病房,从肺部严重感染到并发急性胃扩张、胃出血,再到突发肝衰竭,钱素云和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终于在经历98天不间断的抢救之后,成功挽回了女孩儿的生命。

几年时间过去了,女孩儿上了初中,当了班长,健康聪慧、可爱懂事。2014年春节前夕,女孩儿妈妈专程来到北京,找到钱素云,感恩不尽,女孩儿还让妈妈带来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送给钱素云。这件小巧的布艺饰品,被钱素云珍藏在办公室的书柜里,采访时谈到这里,她欣慰地拿出来展示。

多年来,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然而,成功的背后,则是PICU病房医护人员鲜为人知的辛苦。钱素云还记得自己从做主治医生主管病房开始,夜间经常被病房打来的电话叫醒,这一定是科里又接到特殊危重患者或遇到难处理的情况,她总是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抓起白大褂冲进病房,进入“一级战斗”状态。

“在PICU工作,第一要有好身体,因为体力消耗太大,如果遇到一宿夜班接两三个病人,还要处理病房里病情不平稳的危重病人,那么一夜下来比上白班要累得多,根本不敢合眼;第二要求既能合作又要独当一面;第三则要能吃苦,因为实在太累了。”按照国际上对PICU病床与护士比为1:2.5-3,现在,北京儿童医院PICU实在难以达到,因此每位医护人员都是超负荷运转,不敢停歇。

这里集中了全国PICU最好的医疗资源,也承受了更大的救治压力。对于自己的团队,钱素云既骄傲又心疼,“重症监护室对护士业务能力要求特别高,每隔一个小时,护士就要记录每个患儿的血压、心率、尿量、肌张力、皮肤情况等30几项指标。一个小小的变化都要及时观察到,马上反馈给医生。但大家都很能吃苦。”

因为纯粹,所以选择

钱素云的办公室并不大,不过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张书桌、一架书柜、一组双人沙发再加一个小茶几,便占据了几乎所有空间,但在钱素云的精心布置下,却格外温馨,办公桌上摆着京剧脸谱小相框、牧童骑牛的雕塑,茶几上一捧红玫瑰盎然盛开,香气扑鼻。的确,钱素云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孩子的人,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她在入行之初就主动选择了儿科医学。

1979年,钱素云考入泰山医学院医疗系。当一名医生,似乎是她无需考虑的抉择。“我母亲是护士长,我从小在医院大院里长大,好像天然地就应该当一名医生。”作为家里的独生女,钱素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菏泽,被分配到地区医院,出人意料地,她主动要求进入儿科。在钱素云看来,孩子天真的笑脸、内心的纯净是那么让人喜爱,“当一名儿科医生,又有什么不好呢?”

1993年,钱素云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师从著名儿科专家、曾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樊寻梅教授,继续深造。导师的不倦教诲、医德师风,让钱素云铭记在心。2010年樊寻梅教授去世,至今忆起恩师,钱素云仍旧止不住悲伤怀念的泪水。正是樊寻梅教授,引导钱素云开始进行危重患儿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流监测的研究,并在专业领域开启一片新天地。endprint

回想20年前选择这一课题的动因,钱素云由衷讲道:“首先,TCD是当时惟一可无创动态监测脑血流速度的方法,在国内外已广泛用于成人脑血管病的诊断。但由于小儿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国内TCD在小儿危重病监测中的应用几乎空白;其次,我国器官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但供体严重不足是阻碍这项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使许多患者因此丧失了生存机会。”

在做硕士研究生课题时,钱素云选择的是住进北京儿童医院PICU 所有深度昏迷的病人,在每天观察记录患儿临床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进行一到两次TCD 动态监测,对有脑死亡征象的患儿每2至4小时监测一次。为此,钱素云的作息时间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安排,她夜里常住在病房,甚至整夜守候在病床前,观察脑血流和脑电图变化,以了解不同预后的昏迷患儿脑血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如此,为获得患者完整的早期资料,她还要求同事们夜间无论多晚,只要新收入相关病人,都要马上通知她来病房。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课题组完成了100多例昏迷患儿脑血流变化的系统动态监测。在国内首次使用TCD 对较大数量深度昏迷患儿脑血流变化进行动态观察,重点分析了舒张期反流和周期血流频谱在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证实TCD监测有助于正确估计昏迷患儿预后、指导治疗。首次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儿童的小儿脑死亡TCD诊断标准,特别是将血流方向指数纳入诊断标准后,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并发现TCD 诊断小儿脑死亡的敏感性稍高于脑电图。

目前,TCD已经成为北京儿童医院PICU昏迷患者的常规检查和诊断脑死亡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全国学习班推广,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该课题曾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言谈间,钱素云从书柜中抽出自己的硕士、博士论文,时间流逝,20年光阴将纸页浸黄变脆,小心翼翼地翻开“前言”,清晰地写着当时采集的病例数据和具体信息,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却将中国儿童脑血流变化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新渠道,大使命

2013年5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成立。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儿科学组组长、中华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组长、北京急诊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危重病学会和北京肠内外营养学会常委、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和危重病医学系委员,钱素云入选第一批集团专家。一年来,她多次到集团各医院进行会诊、授课,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无私分享给各地的同行们。

“因为年龄原因,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要求医生综合素质更高,对病情发展的预判更为准确。现在,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成立,使得各医院之间沟通更顺畅,可以远程和电话会诊,各医院PICU之间也建立起绿色通道,让患儿转院救治更及时。”对于点滴变化,钱素云都了然于心、喜于言表,因为每一处微小的改善都可能关系到抢救成功率的提升,也能让PICU的医护人员体会到更强的职业成就感和心灵归属感。

目前,每年我国儿科医生的庞大缺口,在PICU体现得更为明显,不但本科室的医护人员超强度工作,还时常要去支援其他科室急救工作,还有对口支援任务,并经常参与国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和会诊工作。面对这样的情形,钱素云颇为无奈,也有所理解,“因工作强度和风险大,年轻的医护人员有时坚持不住,就调转科室或者辞职去私立医院了。我只能多鼓励他们,多对他们进行培训,努力让他们在职业上找到更多的成就感。”

采访即将结束时,在经过严格的消毒后,钱素云带记者到病房里,实地体验PICU的工作氛围。对全部27张床的患儿的病情,她都了如指掌,低声向记者简单介绍着,虽然病床上处于昏迷状态的患儿可能没有意识,但钱素云还是将自己的声音降到最低,表情也尽量平和舒缓。在她和医护人员看来,不论患儿是怎样的状态,都不能让他们感知到哪怕一点点紧张的情绪。正是午饭时间,一名能够自己吃饭的患儿坐在病床上安静地吃馒头,钱素云轻轻走到患儿面前,为她整饰衣襟,温和地鼓励她说:“真乖,好好吃,多吃点好得快。”眉宇间的焦虑和关切,不只是一名资深专家,更像一位母亲。

现在,北京儿童医院PICU病房床位几乎每天满员,遇到周末和节假日来临,还要努力预留床位应对从全国各地转院来的重症小患者。钱素云指着桌上的值班表,说:“现在我们就是两个字——紧张。工作紧张、人手紧张、资源紧张。集团成立后,我可以更多参加集团医院的会诊,有时到当地实地诊疗,有时可以远程或电话会诊,这节省了资源和宝贵的抢救时间。而对于PICU,资源和时间是最宝贵的啊。”

责任编辑 李菡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医院病房医护人员
更正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便宜的病房
湖南省儿童医院青年科技协会成立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儿童医院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