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玉丹
编者按:
1952年,奉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19军第57师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近8000名军人脱下军装转战石油。
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始终心系石油,舍家忘我,演出了一幕幕壮怀激烈、动人心魄的石油史诗。他们中有多次参加石油会战,功勋卓著的石油工业战线的老领导、老模范;有默默奉献的石油科技工作者;有在油田各条战线埋头苦干的普通干部和运输司机……
岁月沧桑,60年弹指一挥,伴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发展、昌盛,几乎所有的石油师人都已离开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有的已作古。然而,业绩永驻,精神永存,石油师人传承下来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克拉玛依的石油人。
为了记住石油师,记住石油师人,继承和发扬石油师人爱国求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我们选取了六名石油师的代表人物,希望能呈现石油师人的奋斗精神和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黄光淑搬到了新家。
在与旧屋格局相似的新家里,她留了一间书房,里面摆放着旧书桌和旧衣柜。这间书房是她为老伴保留的。十年前的一次摔伤,她成了行动不便者,右手也很难再握笔写字。她哆嗦着手打开了衣柜,里面塞满了相册,有新有旧,翻开相册,一张张灰白相片和彩印照片交错着唤起了她的回忆,那是她和老伴半个世纪的生活——属于石油师人的时代。
黄光淑的老伴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创建者之一,也是克拉玛依市的第一代领导人之一,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老局长秦峰同志。他于1998年病逝,享年83岁。在他有限的生命里,除了战斗就是战斗,不同的是,一个是在战场上,一个是在油田里。
北战戈壁滩
“小黄,给你介绍个对象吧。”57师的师长把黄光淑叫住。
“你们到底说的是哪个呀?”这段时间师长、副师长、政委、参谋长都来给她做媒,她本来是不打算结婚的,但是再硬的心肠,也不觉好奇了起来。
“就是秦峰呀!”师长笑着说。黄光淑心想:哦,原来是政治部主任,师里唯一的大学生。面容清秀,国字脸,一双眼睛总带着笑意,对人也和善,是个老实人。听说他眼光很高,给他介绍了很多他都不要,他能看上我吗?
在文工团兼任教师的黄光淑不知道,秦峰之所以这么挑是希望对方文化素质不要太低,怕将来生活没有共同语言。两人确立了关系之后,平常总是爽朗大笑的秦主任居然害羞了起来,每次到文工团来都是政委来,他不来了。1951年两人完婚,她25岁,他36岁,但每个人都说他们很般配。
为了摘去贫油的帽子,加强石油工业的力量,1952年,中央决定将57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这支石油雄师为石油工业的勘探、开发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任石油工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兼西北石油管理局钻探局副局长的秦峰,专攻学习钻井技术。钻井工程绝对是石油行业中的前锋,它关系到后期的采油以及对原油的开发及利用。一向视“军令如山倒”的秦峰,迫切地把“打原油生产翻身仗”的担子压在了自己的身上。一次玉门油矿一处矿井发生火灾事故,井架倒塌,所有钻具顿入井底,联合钻探的罗马尼亚工程师认为设备拆装很难短时间实现,建议弃井,话里话外透着对中国石油工人、对中国技术力量的不屑。但急性子的秦峰偏要闯闯这“虎山”,他组织队伍利用短短两天时间完成任务,第三天上午,他来到罗马尼亚工程师的住处,严肃而不失礼节地说:“按照您的要求,我们已经把新的设备全部安装完毕。请您立即组织力量处理事故。”罗马尼亚工程师到达现场后,惊讶地连连发问:“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吗?”这次事件,秦峰称之为一场“设备拆装战斗”。
1955年1月,新疆石油公司(前身为中苏石油公司)成立,秦峰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并任独山子矿务局局长。随后,他带领着一批石油师人开赴新疆。独山子位于准葛尔盆地南缘,是当时新疆石油公司唯一的生产矿区。秦峰有个习惯,不管是新到一处油矿,还是要解决问题,他一定先到井队蹲点。他日夜和工人混在一起,白天工作,晚上一起吃饭聊天。也是在蹲点的过程中他立刻发现了管理格局的缺陷、钻井工人的休息难题、材料浪费问题和生产“后劲”不足的问题,并迅速给予了解决。随后他升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前身是新疆石油公司)副局长,历经了黑油山1号井的钻探,克拉玛依油田的建立,克拉玛依市的建立和发展和多次石油会战。
1960年,秦峰从张文彬同志手里接下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的重担,这也是最难的时候,苏联撤走支援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同时克拉玛依油田出现“两降一升”现象,这预示着油田产量将会下跌。秦峰四处奔走,油田、井边、水渠、部队农场,他一方面抓问题抓生产,一方面鼓励农副业,与工人们一样吃咸菜喝稀米汤,好不容易挨在3年自然灾害期间杀出了一条血路,用5年的时间实现了克拉玛依油田的稳产。他一心扑在油田上,逢年过节从不回家,只有在他回家的时候,孩子们才会欢呼“爸爸回来了,我们就过年了”!
南征水乡城
在克拉玛依油田的20年把秦峰锻炼成了油田开发和管理的个中里手和一把好手。
1974年年初石油化工部的一次汇报会上唐克部长忽然对秦峰开玩笑说:“老秦,你是哪里人?”“安徽和县人。”“加入我们江苏籍吧,怎么样?到江苏会战去吧。”秦峰二话没说,爽朗地回答:“只要组织决定,我打起背包就出发。”这年的4月,秦峰真的打起背包去了江苏。
“老头那年已经是60岁的人了,知道苏北石油会战的重要性,一到苏北就拼上老命了!”黄光淑半是心疼半是理解地说,而她则留在了北京照顾一家老小。
江苏油田的指挥部设在江都,秦峰任书记兼指挥,和工人们一起住在芦苇棚子里,挖河泥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干,工作量丝毫不少于年轻人,新组建的队伍里最年长的才45岁,大家看老书记也照样干,就更卖力了。
因为过度劳累,秦峰得了阑尾炎,在医院里准备开刀。消毒工作都做好了,可一个电话就把他从病床上叫走了。原来是省委有会议。会上领导们见他疼得厉害,就吓他说:“你再不开刀就穿孔了!”他这才开完会就去开了刀。
可这事没告诉黄光淑,江苏油田这边的小灶师傅电话打到了北京,黄光淑才知道秦峰开刀的事,心急火燎地赶到医院,却被老伴认为是大惊小怪。
秦峰在江苏油田呆了五个春秋,带领着他从胜利油田组建的队伍一手把江苏油田建设了起来,实现了小平同志提出的30万吨的目标。于是退位让贤,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新的“战场”。
克拉玛依油田30周年庆的时候,邀请了曾经的老领导、老工人,秦峰回到了阔别了11年的心心念念的克拉玛依,熟悉的战友、熟悉的油香和陌生的城市,老人内心的激荡全化作了满脸的笑意和爽朗的笑声,年轻的时候他有个外号叫“一笑三里地”,跟人一讲话就哈哈哈大笑。这以后,他年年跑回克拉玛依,到工人群里,到油田上,到污水处理站,一有问题他就反映,所以工人们都喜欢他,一见他就拉他去家里吃饭,去了这家,别家又拿来好些吃的,围在一起唠长唠短。
江苏油田20周年庆的时候来邀请秦峰,可他去不了了。从1990年做了心脏手术之后,他就再也没能离开病床,一直到1998年去世。因为脑萎缩的缘故,他时常一会清醒一会糊涂,可他又记挂着油田,于是乘着清醒他给江苏油田写下了寄语。秦峰生前一直不让人给他著书,在他去世后,由原石油部老领导张文彬等发起,编写出版了《山峰巍巍——秦峰纪念文集》,从百位战友、同事以及妻儿的眼中得以窥见其神貌。
“巧克力爷爷”
秦峰原名阿庆丰,1915年出生于安徽一个回族家庭。他23岁从西北农学院毕业之后就参加了革命并入了共产党,先是在阎锡山部潜伏,后主要从事军队政治指导工作。
初到新疆的时候,黄光淑对地方上的少数民族同志还不了解。可真正地融入他们之后,感到他们非常朴实热情。适逢肉孜节,秦峰就带她到少数民族职工代表的家里去,开斋仪式上,他也跟着念念有词,主人十分讶异地说:“你也懂我们的语言?”秦峰笑着回答:“是啊!我也是信伊斯兰教的。”从那以后,少数民族同志见到他就如同见到了亲人一般,称呼黄光淑为民族大嫂,招呼他们去家里吃饭。每逢少数民族节日,秦峰就与同事们一起带上礼物去和大家共同庆祝。秦峰深知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在少数民族的节日给他们放假,经常走访慰问少数民族职工代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调解家庭关系。他还很重视培养民族干部,注意听取各方意见,因此在民族同志中的威望很高。
“少数民族人过节的时候家门是敞开的,他们欢迎客人来一起分享食物。同样,我们在过节的时候,也要大大方方地款待客人,你小气,人家以后就不来了。秦峰同样是少数民族,这些道理他都明白。”黄光淑说。
秦峰在克拉玛依任一把手的时候,机关大会有三次机会给黄光淑评级提薪,可都被秦峰批给了别人。第一次,他回家安慰妻子,“光淑,今天人家评你升级,我把你这个级面给了咱们的钻井工程师小吴了。”第二次,他说:“光淑光淑,你别生气啊,我把你这个级别给了设计院院长。”第三次又是这样。
“我听了之后说,行了行了,我们那时候这么苦,现在多好。所以我来了北京之后,我的学生比我工资高一倍。虽然我工资低,没人说我不能干。”黄光淑和秦峰一样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觉得够花了就行,要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她深知老伴的心。
可这样的事落到了儿子们的身上,黄光淑觉得有点委屈。老大一辈子都在油田上工作,老二把上清华大学的指标主动让给了别人,老三本来可以跟着外宾去英国,被秦峰拦下了。孩子们也理解和体谅父亲,从不肯叫他为难。
在新疆,秦峰还有个绰号叫“巧克力爷爷”。他的口袋里时常装着一把巧克力或是芝麻糖,孩子们遇到他叫他一声“爷爷”,他就乐不可支地塞进小手里几颗巧克力。碰上有孩子恶作剧,向他扔小石子,他也蹲下佯装捡石子,然后朝孩子们一扔,孩子们见势不妙掉头就跑,回头一看,不对不对,是巧克力!然后甜甜地叫一声“巧克力爷爷”,他就哈哈哈又是“一笑三里地”了。
在为已故老伴写的文章中,黄光淑这样写道:
“我庆幸这一生没有白来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女人,我找到了一位好同志、好领导、好丈夫,这是我的福分。我在外面是个好强的女人,但在他面前则是小绵羊。他为人太忠厚了,太耿直了,他的心像水晶般透亮,又似大海般宽阔。他为党和国家做了许多工作,为人民群众做了许多好事,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
(感谢克拉玛依史志办的大力协助)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