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强
特有的大框眼镜、满是花白的头发、一身中式的服装,儒雅而得体,于稠人广众之中也显得十分突出。对,这就是著名学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
不管是曾经的身居高位,还是离开领导要津,圈子里的人,喜欢称他为许老或许先生。站在记者面前的许先生侃侃而谈,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经是古稀开外的高龄。谈到兴奋处,一把抓住记者的手腕,力度还颇大。
这位蜚声中外的语言文化大家,聊起茶来,也是头头是道,颇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独具只眼。话题打开,许先生谈兴甚浓。他所全力推动的孔子学院,在世界上已经有446所、遍布122个国家,语气中颇有自豪感:“我送出去466套茶具,一个大包,里面有三种茶,绿茶、安溪茶、岩茶,还有一本小册子,讲解的。”
尽管许先生说得兴奋,但我还是提出了从MBA的现代营销课堂上学到的经典案例来质疑:中国虽然是茶的起源地,也是茶叶生产、消费大国,但放眼全国,没有一个茶的品牌如立顿红茶一样,成为世界级的名牌;单一茶产品的销量,和立顿全年30亿美元的销售相比,更是如同九牛一毛。这岂不是让人扼腕叹息?中国茶怎么才能达到立顿红茶的品牌效应和横扫欧亚、席卷中外的经济规模呢?
话音未落,许先生大手一挥:中国茶照立顿去做就死了!看到记者愕然不解的神态,许先生进一步解释说:中国茶产地多、品种也多,最重要的是有特性、有个性。你比如光是一款武夷岩茶,就有肉桂、水仙、鬼洞、铁罗汉等等无数个品种。而西方的立顿红茶是标准化,千杯一味。你说中国茶能那样么?所以中国茶都那么做了,岂不是死了吗?
茶的独特性,就是储存也和国外不同。真正的懂茶人、制茶人,存茶的藏室,根本不用什么恒温恒湿的现代化设备。那靠什么呢?靠的是老师傅的经验和感觉。老师傅一进来藏室,一抽鼻子,嗯,这儿有点干了,那里有点湿了,把一饼饼茶从阴凉的地方挪到朝阳的,掰开来翻弄晾晒下,或者把阳面的搬到阴面去,换个位置。这和国外储存红酒总是弄个恒温恒湿环境不同。试想,就算你把藏室弄成个恒温恒湿的了,你怎么能做到每一坨茶、每一饼茶的内部温湿度也一样呢?难道你还要每饼茶里面插一支温度计吗?所以,中国茶走的是独特化、个性化之路,都像立顿那样标准化就完了。
一番滔滔不绝的宏论,显示出许先生对茶的独到体验和观察。但是,我还是有不尽相同的坚持,于是进一步追问道:可是立顿作为世界公认的茶饮品,每年几十亿美元销售的体量,几乎是全体中国茶企的销量总和,堪称雄踞世界第一的茶品牌。难道作为茶叶大国的中国茶企,就做不到世界水准了么?
“做得到,完全可以做得到。”看着记者“怎么做?”的迷惑,许先生进一步聊了起来:“中国茶主攻海外,不是说开多少家茶庄、卖多少盒茶叶,而应是用高品质、独特性去影响宫廷、王室、贵族、政要、高端精英阶层的消费者。你看奥巴马夫人,穿个什么裙子,全美国妇女都追风去买;英国王室用个什么,立马也是大受社会追捧。这就好比掌握了食物链顶端的话语权。这才应是中国茶主攻的方向。”
但当下中国茶企之所以做不到,一言以蔽之:为了银子,为了赚钱。不用说难以打造独特顶级品牌,就算好不容易出了个品牌,也立刻被假冒伪劣给毁了。更重要的是,中国茶企只顾多卖茶、多赚钱,而忽略了做教外国人喝茶的工作。其实品茶之道、品茶之乐,才是中华茶文化的精髓。
谈到兴奋处,许先生声调都高了起来:“就像我请一些外国政要喝茶,我教他们怎么品、怎么泡,包括用水的不同。结果喝了之后,大发感慨:原来中国茶可以这样喝的呀!从此后,再不喝什么立顿了。可见,中国茶只有占据了国际高端市场,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的跃升,也才能够有话语权进一步细分市场。”
要不是接下来的会议议程,聊性正浓的许先生还有很多茶道的体验。于是,相约改日再叙。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