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基础课程在现代化设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基础课程对专业设计起着支撑作用。围绕着基础课程的问题,我们要清除认识上的模糊性。并强调要加强针对性的基础课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与设计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基础课程;专业设计;思维;创新
一个严峻的现实总是摆在我们面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位置模糊不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美术基础课程究竟放在什么位置?基础的作用是被加强还是被弱化了,这一直是争论的重要问题。实际上争议焦点的实质是将基础摆放在什么位置才能真正显现和释放出基础的作用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如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变,必须有世界一流的现代高级设计人才。这就需要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应当看到,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在开放和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必然会在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产生碰撞,特别是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如何破解数量扩招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成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突出的问题。当然,影响教育质量问题的因素很多,它涉及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教育审美与教育理念,方法与模式等方面。
1 認识的模糊性导致美术基础课程被“忽悠”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位居中国高等教育专业前三名。然而,学生就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上被列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不成比例的对照令人深思。是国民经济和产业没有需求吗?回答上是否定的。中国有着最为庞大和完善的制造产业体系,加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对设计人才都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空间。问题和矛盾在于,企业和公司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所需求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贴上大学学历标签的毕业生。
毫无疑问,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恰恰印证了高等艺术教育质量与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存在着的差距。学生的质量不仅与创意思维能力不足有关,而且与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讲,基础扎实的学生往往专业能力强,基础差的学生则专业水平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当然,这是带有最普遍性的问题,如果讲个案与特殊性则另当别论。
可见,中国高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确实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即专业基础不牢,学生的造型能力差,可以说这是大多数学校出现的现象。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传统基础教学理念与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理念之争,实质上是关系到是否将学生的基础夯实,让他们今后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大问题。
不难看出,在不少高校的基础课程教学中,本来是“通识性”的美术基础教学却在与国际专业教学接轨的口号下被包装成“创意素描”,“专业色彩” 等等,连基础的知识和基本功都未掌握却要求学生去进行“创新,创意表现”,这就使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在专业基础未能得到很好地训练的情形下,就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教学阶段”,对学生而言完全是拔苗助长。等到大学的美术基础课学过后,他们的美术基础自然还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为今后的专业发展留下了一种潜伏的危机。
其实,教育与国际接轨本身并无错误,问题在于,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同。在素质教育方面如美术,音乐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它的初等至中等教育阶段就循序渐进地完成了,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学生进入高中年级后依学习成绩的不同而派选学习方向,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被分流到艺术班,在短短的几个月速成后进入大学学习艺术设计。显然,二者之间的基础素质是完全不同的。
有的观点认为,艺术设计仅仅要的是创意思维与创新表现方法,与基础关系不大,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在所有的设计领域,大师级的设计师除了他们的设计理念与创新意识与众不同外,还与他们的扎实基本功有着巨大的关系。还有的观点认为,美术基础与专业基础的针对性是不同的。我们不否认专业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与重要性,并要强调专业基础教学对专业设计教学的作用,使专业基础的普遍性有机地融入专业设计门类的特殊性之中。但是,我们知道,“美术” 之谓,其本义是工艺设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术基础即专业设计基础,是设计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际上美术基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涵盖着审美判断力与审美表现力。美术基本教学对于专业设计所具备和包含的诸多作用与意义,我们应该有比较全面的探讨与认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墨守成规地按培养美术家的模式和目标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而更切实的是要根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将美术基础夯实,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专业水平。
2 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与创意图解能力
美术基础课程的特性决定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且要在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实现统一。所谓理论性就是要将其每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弄清,每门课程的知识节点在理论上搞清楚。就美术理论基础而言,它涵盖了几个方面,简言之,美术史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把控美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及文艺思潮与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美术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审美思维与审美判断力的培养。而在实践上对理论的运用,可以深化基础训练,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关艺术的思索与理论探究会积淀为一种设计的艺术素质。
在实践中特别重要的是注重手、脑的训练,讲究手、脑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这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的方法与手段。所谓“心手相师”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在造型表现中,无论是点、线、面、色彩、肌理、虚实、空间的表现都是由手去完成的。手的感觉决定着画面和设计的效果。而脑作为神经中枢是指挥手的运动的决策系统,脑对人的手而言,既具有宏观的战略作用,又有微观的战术作用,是调控手的关键,真正体现得心应手。实际上,对手的训练不仅仅在于手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手训练达到练脑,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现态,可以实现开拓人的思维的目的。在训练思维能力方面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可谓是异曲同工,在目的上是完全一致的。
美术基础的好与差决定了手绘能力的强弱。从设计角度上讲,设计的创意思维既是创形思维(形象思维),形的图解与生成过程既是创意思维与设计观念的外化过程。外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手绘草图,而对草图的审判与研读又可以激发新的设计灵感,产生深度的创意思维。从另一角度讲,美术基础训练积淀的形式美感移植在创意思维与设计观念的外化过程中既是设计意义上的审美判断力,对形的图解与生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美术基础课程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
3 美术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的有效对接
不可否认,美术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是不同阶段性的课程,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教学内容也不相同。但是,它们虽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基礎课程与专业设计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如果进行高度的提炼和归纳,就会发现在造型、色彩、技法方面存在着共性。无论是基础还是专业设计都需要这方面的表现能力。所不同的是这些表现力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的共性既是它们的有效对接点。从审美意义上讲,专业设计与艺术表现在高深层次上的审美理想是趋同的,只不过表象不同罢了。
设计专业设计涉及材料、工艺、方法,它既存在着局限性,又呈现出特殊性。专业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经济、科技、文化、市场、民俗、社会学、心理、生理等等,加上它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要求,同时又要兼具艺术性,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和审美需求。所以专业设计表现所要求的造型、色彩、技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像是一个系统工程。
正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共同构成了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当然,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课程。这些课程不能简单地叠加,而是要构成一个相互通融的课程结构。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衔接的节点,使课程设置具有方向性,科学性与秩序性,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为了使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课程的效果达到最佳,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课程的评价应有设计专业方面的要求。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去制定可以量化的标准,这对提高美术基础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作为实施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如何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认真研究,以其对设计艺术的深度理解与体验去引导学生,使其从中得到最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深对设计艺术的理解与认知。
因此,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需要基础课程的教师要熟悉和了解专业设计,并与专业教师多沟通交流,听取专业教师对基础课程教学的意见,在教学交流的互动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更为重要的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师及教研部门要追踪调查已毕业的学生,认真分析毕业生在社会专业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情况,发展情况,并将不同情况与之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基础课程所需要调整的重要环节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同时还应发现难点,并找到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总之,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它应随着社会、时代、专业的要求而不断变化。高校应提升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用的设计师,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梁跃(1958—),男,湖北荆州人,广州美术学院毕业,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美术与设计教学研究以及绘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