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
摘 要:花鼓灯作为民间艺术,灯歌面对的是广大民众,它同高雅艺术相比,自应有所区别,因而语言更加大众化,浅显化、通俗化。不过,它通俗而不庸俗,浅显而不寻常,加上它曲调优美,唱腔固定符合民众的审美需求,故而雅俗共赏,赢得了淮河人的喜爱。本文就花鼓灯灯歌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花鼓灯;灯歌;审美特征
几百年,花鼓灯灯歌没有结成为一块历史的冻土,也没有变成日渐远去而被封存的记忆——不仅祖辈们承领过它的丰饶和神圣,而且祖辈的子孙们还一代又一代地在他们自身的审美期盼与文化索求中承领着灯歌的这份丰饶与神圣。因此,可以说,灯歌是一条有源头而无尽头的历史河流,是一段不断生长的记忆。那么,花鼓灯灯歌有哪些审美特征呢?
1 阴柔美和阳刚美的融合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这是苏东坡对书法艺术的评价,句中包含着刚中有柔、刚柔互补的审美价值取向。
苏东坡所说的流丽、婀娜属于阴柔之美,也就是西方美学所说的优美。这种阴柔之美,“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姚鼐:《复鲁絜非书》这如叹、有思、如喜、如悲,恰好可以把灯歌优美的各种表現作一个分类。且看下面两首灯歌:十七八岁女娇娥/翻身打滚睡不着/娘问女儿为什么?/我说大麦花开跳蚤多/叮得女儿睡不着/怎敢说是想情哥/东山高来西山尖/来到丈夫坟头前/不见新坟不掉泪/见了新坟泪涟涟/五尺白布顶头尖/三尺白绫缠金莲/孝褂子穿在身上边/双腿跪在坟面前/哭一声地喊一声天/十八岁守寡到哪天!
在灯歌众多的作品中,我只列举了思、悲各一例作品。其实,它们各自的表现不止一种。那么优美的特点是什么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第50页),综观灯歌作品,我们可以感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矛盾对立的双方处在相对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这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心灵上获得自由的状态。阳刚是美的一种形态。如果说,优美表现的是主客体双方相对统一的状态的话,那么,阳刚则是主客体双方处于对立的冲突状态,往往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当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铁蹄践踏大好河山,人民生灵涂炭,国家即将沦亡之际,灯歌声讨了敌人的滔天罪行,歌颂了共产党游击队的抗敌斗争。
锣鼓打得响当当/唱一段鬼子下山去抢粮/烧杀抢惊他都干,/外带搜查“花姑娘”/别看他/东洋胡子黄军装/身上背着一大盖抢/听说来了游击队/屁滚尿流他逃得慌(《屁滚尿流他逃得慌》)。
席勒认为,“只有通过美的途径才能达到自由”,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造就完善的人。阴与阳,柔与刚,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构成和谐。明代哲学家王廷相说:“过阴过阳则不和而成育,过柔过刚则不和而成道。故化之太和者,天地之中也。”(《慎言·问成性篇》灯歌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交错的作品可以说比比皆是。
2 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升化
意象是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客观事物猝然撞击的产物。灯歌中有许多词是由意象的拓展、重建和升华,从而有所组合起来,构成意境,大大增添了灯歌的诗情画意,达到单靠意象所无法取得的审美效应。“风吹荷叶满塘翻”“小小水车咕噜响,昼夜不停转得忙。转得东方太阳出,转的禾苗上长。”这些词构成了一幅幅有声色、优美动人的山水民俗画卷。与意境美相对应的是文化美,包括艺术美,社会美、民俗美等,是由人类的自己创造的蕴涵着人类智慧和理想事物中所体现的美。人类原是自然之子,天然山洞曾是人类的襁褓,原始森林曾是人类的摇篮。但是置身于自然怀抱时,人类对自然可能并没有多么强烈的感受。尔后,当人类走出了山洞和森林、开始了劳动和创造,当人类创造了农村乡村、工商城镇以及城乡间的交通网络,甚至满天星月也不能与人间灯火争辉时,久居尘嚣的人类,便渐渐感到了疏远自然的失落,便会产生返璞归真重新投入自然怀抱的冲动。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鱼翔浅底这些优美的形态和意境显示的是大自然的旺盛的生机,给人以和谐、安适的审美享受。对意境美能动反映的灯歌,同样会给人带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
3 和谐美
我国古人崇尚美与善的和谐,要求“情须合理,声须有度,欲须有节”。儒家提倡恬静淡雅的中和之乐,道家主张“法无贵真”,提倡自然之乐。“和”是灯歌的最高审美理想。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重人情、重感受,以及人与自然、情与理、内容和形式都要和谐是相一致的。在灯歌作品中,更多的是强调人的精神与大自然的融合,与万物的和谐默契。灯歌,所蕴含的这种高尚的人伦感情和心智,给予人的是一种和谐之美的享受。
4 形象生动
“郎望妹妹妹望郎,忘掉牛羊和衣裳。牛羊跑到麦地里,棒槌打在石板上。”这是灯歌《棒槌打在石板上》的几句歌词,言简意丰,形象生动。
“形象”一词来自欧洲语言,究其最早的拉丁语含义,就是“创造出逼真的样子”的意思。从美学上看,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人们强烈地感觉到它。”(《论美》)这是由美的具体可感的特征所决定的。别林斯基说:“艺术不能容忍无形体的、光秃的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灯歌正因为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如果说情志是灯歌的灵魂,那么形象就是灯歌的肌体。没有无灵魂的身躯,也没有不依存于身躯的灵魂。二者完美结合,铸成灯歌形象。因此,灯歌的形象是饱和思想感情的生活画面,是揉着哲理揉着志趣的立体,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
5 绘画美
北宋诗人、大文豪苏轼评论盛唐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诗,画中有诗。”从这以后,“诗中有画”就成了诗歌鉴赏的一句口头禅了。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前人曾论述过真正的“诗中有画”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首先是意境悠远。这自然是指诗词的意境。其次是要有自描手法。无论山水、人物或者动态、静态、都必须浅淡着笔,白描勾勒。第三是要象外见意。”灯歌是民间艺术,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灯歌作品中,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画面的动感美。“淮河九曲十八湾,一道流水一道滩。上七下八嘴套嘴,花鼓灯锣鼓震云天。”这是灯歌《淮河九曲十八湾》,如画的淮河发如眼前,恍如置身灯场,如饮甘醇。在灯歌美的直接感受中,又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这种大自然的“绘画美”,是人们由灯歌所表达的审美意象,通过听歌者的想象所造成的视觉美感带来的。
6 色彩的形式表征
灯歌的地方色彩是灯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的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灯歌是沿淮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成为历代沿淮人民抒发思想情感的有力式。灯歌的曲调取自淮河地区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后来又融进地方戏曲的一些唱腔。因此,灯歌有独特的个性,构成独特的美感效应,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色彩。
灯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在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等要素的特点,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特点。灯歌的地方色彩之丰之美,是淮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