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初探

2014-06-25 23:22白梅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创新活动

白梅

摘 要:河南灵宝市,地处豫西边陲,素有河南“西大门”之称,素有“人杰地灵”之美誉。多年来,灵宝市的群众文化工作,真可谓有声有色,亮点频频!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创新

河南灵宝市,地处豫西边陲,素有河南“西大门”之称,素有“人杰地灵”之美誉。多年来,灵宝市的群众文化工作,真可谓有声有色,亮点频频!紧紧围绕文化强市战略,牢牢把握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基调,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强化完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力求创新之中求发展,繁荣之中再创新,形成了颇具豫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网络全覆盖,也为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时焕发着强劲动力!

1 数以千计的群文人才队伍为灵宝的文化活动创新添翅加翼

河南灵宝,地处豫、晋、陕三省交会之地,独特的地域(区位)优势,自然造造就了取之不竭的民间文化资源,风土人情特色鲜明:比如说,民间剧种繁多,有豫剧、曲剧、蒲剧、评剧、眉户、阳高戏等等,堪称群众文化异彩纷呈之沃土。这里的文化繁荣,不仅表现在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更让你欣喜的是,它拥有人数众多且具文化创新实力的群文工作生力军。根据实地调查,进而详实梳理:如今灵宝拥有特色群文项目20多个,民间(民营)剧团13个,文化馆、站70余处,从业人数5000余人,其中近千名特色群众文化人才均经过专业的培训、深造。为了避免人才外流,灵宝市文化主管部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登记造册,并建立专门“人才库”。同时,他们还坚持以待遇留住人才,每月定时发放艺术创作津贴,每年为他们申报评定职称,免费为其提供深造机会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比赛为平台,选拔各类优秀群文人才800余人。2010年参加豫、晋、陕金三角地区民间剧团大赛,30多名演员分别获得金、银、铜奖;2012年河南省群星奖小戏、小品大赛再度摘金奪银;每年举行各类群文培训班30余期(如少儿舞蹈、老年书法、钢琴考级、特色剪纸等),参加培训人员20000多人次;尤其灵宝市弘农艺校15个专业培养出的300余名高才生,如今分布在乡镇、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且均为业务骨干。更为令人欣喜的是,这支庞大的群文队伍对于灵宝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力作用。

2 大规模的群众文化创作培训机制,为灵宝市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2007年以来,由灵宝市文广新局、灵宝市文化馆举办的各类群众艺术培训班,遍布灵宝城乡、农村,每个乡、镇文化站文化氛围浓郁,活动不断,他们还不定期聘请省、市专家授课辅导,其中包括河南省著名导演李利宏、作曲家周虹、方可杰、著名笑星范军等等。同时还坚持培训内容的多样性、特色性,突出特色教学,注重实际效果。培训期间,他们还对来自学员创作的戏剧、曲艺等作品,专题研讨,把脉润色,如灵宝市函谷关镇创作的独幕剧《有事找村长》参加河南省群星奖大赛喜获一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阳店镇以老子文化为题举办的“老子文化书画展”,曾经引得外国友人赞叹不绝!蜚声海内外的灵宝剪纸,后经高手指点,至今漂洋过海,赚回外汇,靠文化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也是不可估量的。为使群众文化活动得到广泛地推广、普及,他们还有效利用当地人文精神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双赢的新思路、新模式。如他们以老子文化为素材创作的儿童版《老子出关》情景剧演出,喜获河南省少儿艺术大赛金奖;以“黄帝铸鼎”为品牌开发的青铜器工艺品产业,年收入1000多万元;以燕子山为龙头的旅游景点等(文艺演出),既受游客欢迎,又让游客打开眼界,同时也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

3 群众文化艺术节会演机制为灵宝群众文化活动注入不竭动力

近年来,灵宝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着眼当地文化发展实际,坚持每年一届的“灵宝群众文化艺术节”会演机制,成效明显,硕果累累!至今“已举办19个年头。每届比赛节目至少40余台,参加汇演节目总数200多个。从内容形式上看,不断推陈出新,多有新人佳品!比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异彩纷呈!他们以街头、广场、校园、部队、社区、居委会、家庭为阵地,有计划组织群众开展的演讲、征文、读书、书法、美术、器乐比赛等活动,每年多达2000余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有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提升群众的文艺创作实践创造了绝佳平台,由此也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氛围。通过屡次会演不仅推出了反映新时代,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更也涌现了大批的群众文化骨干,更为欣喜的是:也为灵宝的群众文化活动注入了不竭动力!

4 正确看待新时期群众文化的俗与雅

纵观中国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俗文化与雅文化始终是“互为并存、共同发展”的构成关系。单从文化概念说,俗文化乃一个时代、一些地域民众内心意愿的表现形态,无非是为了表现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而相对于俗文化不同的“雅文化”来说,它是把俗文化进行艺术性地提炼加工,进而成为更细腻的“艺术成就”,其目的是“以文化人”,进而做到“化人为雅”,最终使得人们的生存理念更先进、生活质量更高、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尽管说雅、俗两种文化,看似差异巨大,但我们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当中,还得清醒知道:俗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雅文化是我们提升人们道德品味的绝好手段。五千年中华民族情结,无不彰显着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它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知道,衡量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标准,不仅仅是看拥有财富多少,更不是盲目追求武力强弱,而是要看精神文化创造成果的大小。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必须要知道“文化是根、文化是源、文化是魂”的重要内涵,对于“雅文化”或是“俗文化”,必须扬起各自所长,彼此互补互为兼顾。这是群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

长期以来,有关于“俗文化”和“雅文化”的话题,各有说辞争议不断。譬如我们这里的群众文化创作,尤其自编自演的小戏、小品、情景剧等,同行们不由自我嘲讽“咱们这是‘土老帽文化、‘草根文化、‘原生态文化啊!”说真的,确实存在“粗、俗、浅”的弊端、瑕疵,与其“阳春白雪”类的作品,着实格格不入,甚至是大相径庭。显而易见,俗文化与雅文化两种对应存在的文化心态,时常困惑人们追完美的文化诉求。那么,怎样使得“雅、俗”两种文化既相互依存,互为借鉴、共同发展你呢?首先说,必须领会“雅、俗”两种文化的对应关系及各自特征,从中找出切合点,进而做到中华文化的“精、细、深”。因为“俗文化”多来自底层大众,极富通俗性、娱乐性。“雅文化”呢?主要来自大众以外的高层审美人群。这样一来,本就粗俗短命的“俗文化”,加之“雅文化”的拼命诋毁,使得“俗文化”的大多作品,随之时间推移,渐渐被历史所淘汰,代之而起的当然是“新的俗文化”的再度出现。这样一来,所谓的“新的俗文化”的精髓、精华,自然就随之历史的延续而流传了下来。

沐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缕缕春风,勇于创新的灵宝群文工作者,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实现伟大“中国梦”独有特质,凝聚和引领生活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的人们,展望未来,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创新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