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
摘要: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汉字由于自身象形的特点使得汉字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一定的审美特征,从古代的训诂学到现代的汉语汉字传播,人们均能运用汉字本身的特点来解读其独特内涵。同时,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载体,汉字一撇一捺之间都蕴含着中国文化。近年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复兴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要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代文化传媒之中。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读图”时代,但这完全没有削弱汉字的表达性,反而在具体的设计中很多都充分运用到了汉字这一特殊的要素(主要有印刷字体和汉字图形)。因此,本文中笔者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logo”举隅,从而去探索其中的文化涵义,去品味那点点划划之中的悠长意味。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图像设计
一、校徽中的汉字与文化
学校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厚的地方,我国自古重视高等学府的创办。作为学校的标志,校徽是人们能直观感受到文化气息的重要参考。通常来说,我国校徽中都必然会运用到汉字,若要将除字形以外的元素准确地表达出来,则需要设计者有着审美的心思,下面以北京大学的校徽为例。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传达出北大“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
这是字形和字义上的文化的体现。我们不妨从设计的角度来赋予这个设计的更多的文化内涵。三人共出圆圈的中心,有体现出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北大”两个字的笔画轮廓与内圆配合的十分和谐,两字处于正中,不会让人觉得有失偏颇,从而没有一点不平衡的感觉。这就是中国人“中庸之道”。这体现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有一种“中正平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汉字都是这样,汉字被叫做“方块字”,方方正正,中正圆滑,不蔓不枝,这就是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从而发展成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据统计,中国现代大学校徽中有意将汉字繁体化或利用汉字的古老字体的占据80%以上。这有何意义呢?这说明了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存在以老为尊的心态,用繁体化的字就可以增加它的文化内涵。简单平常的两个字竟然可以容纳如此丰富的文化。大学校徽中的汉字文化这个只是沧海一粟,在此就不详尽介绍,北京大学是最具代表性的。
二、广告宣传上的汉字与文化
不仅是校徽这一特殊符号,社会生活中一些广告图片也充分利用了汉字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尤其是重要的重要国事活动的宣传,由此便赋予了这些设计浓浓的“中国味”,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作为一种与汉语切合的书写符号,汉字是最重要的“名片”。以北京2008奥运会为例,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京”是北京的简称,直接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北京上来;“舞动的北京”似一个张开怀抱的人形,张开的双臂传达出了人文关怀和2008“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对北京奥运会了解稍多的人一看到这个图片就不由自主地哼起“北京欢迎你”。“京”字又是动态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印象就是奥运健儿的雄姿,传递出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
还有在整个设计上,“京”字是一块印章的图形。印章是中国一个很具传统特色的物品。它是一种雕刻和书法融合的艺术,是和中国书法、绘画不可分的艺术样式。中国传统艺术“琴棋书画”,印章就结合了两种。其中,雕刻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联系十分紧密,而书法则被称为“最具中国文化的艺术”,“中国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创意图片上的汉字与文化
无独有偶,对汉字的形象设计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创意图片之中。这些的图片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将汉字的横撇竖捺的笔画图像化,图形或物质并置与组接的方法使各个汉字之间的组配也具有很工整和谐,排列有序,体现的是一种“得体合宜”,从而使得汉字因视线的流动散发出一种美感,往往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如下图的“家庭”所示,汉字的笔画既各自成字又互相呼应成图,文字的意义和图像的符号完美地融合。我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体会到汉字的图像性。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本身就具有表意功能,而这一功能在字形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古代的象形文字就承载了这一功能,也是汉字源头上一朵瑰丽的奇葩。而创意图片不仅仅是在表达汉字,还有整句话的意思,这就需要将各个汉字符号整装组合,这样才能表达与话题相关的意思。
“家庭”一图更是显现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笔画的新颖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观念是中国古往今来深化的一种观念,“家庭”是古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组织结构。而家庭中主要是一种“慈”“孝”(父母的慈爱与儿女的孝顺)的和谐,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家庭和乐圆满是和谐社会的表现。
四、思考
汉字为何能够承载如此多的具有深意的文化内涵呢?因为汉字的造字法包含设计图像的一项概括性特征。特别是在字形上,汉字是表意的文字,而这种表意性首先就体现在汉字能够独立成画。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概括为:“原始民族的语言永远是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为呈现在眼睛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它们的观念。”这就是外国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大多数外国人对汉字的评价是就像是在画图,而且是散发着艺术气息的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说的很好:“中国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些设计体现出了一种融古通今、人文关怀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中国文化独秀,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表征。
五、总结
在提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潮流之中,许多被人遗忘的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现在我们不仅有“舌尖上的中国”,更有“视觉上的中国”。正如上图所示,汉字的图像设计上深刻地体现了汉字在诸如教育、日常生活、国家交流等社会各方面都散发着中国气息,像一首老歌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传唱着。(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李小燕《汉字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中的艺术设计与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2010年
[3]周青齐《论汉字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
[4]王力士《论汉字设计中的符号的寓意》[J]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