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容
忧患并“乐活”着
凡有点儿文化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岳阳楼记》的——中学课本里有。因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从北宋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其实,范仲淹只是把“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高度。往前追溯,《左传·襄公十一年》中就有记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孟子说得更加严重,他在《孟子·告子·下》中,有一句中国人都熟知的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沉沦死亡。
一脉相承,西汉初期的贾谊,写了著名的《治安策疏》。时值西汉立国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发展,可谓太平盛世。然而,贾谊却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
进亦忧,退亦忧;别人没愁之前先愁,别人全快乐了才能快乐;忧患时愁,安乐时想到忧患,也愁……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如果据此就认为中国古人不快乐,那就大错特错了。
历史从来不仅仅是正史与教科书中所叙述的那样,历史包含着英国思想家雷蒙·威廉斯所说的“生活方式”的铺叙与展现。中国人在日常状态下的生活方式是多样化的。
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乐活”:居则泉石花竹,诗酒棋书,金石博物,清谈酬唱;行则名山大川,登高望远,求贤访友,情意绵长。在那些无关乎功利的活动中,快乐与生活同在。这些快乐光阴是古人乐于生活于世的重要理由之一。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生活,古人才不至于被沉重的政治纷争、道德庄严与功利追逐所压垮。
名士风流天下传
宋元山水画中,山川很大,人物很小,可很小的人物却仪态从容、平静安逸,那是一种现代人不可企及的奢侈。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林逋出身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林逋还以咏梅诗闻名于世,尤以《山园小梅》最为脍炙人口:“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此诗之后,咏梅之风日盛,宋代文坛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
林逋远离仕途,寄情山水,咏梅为乐,真正的名士风采,引得众人追捧。当时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荐,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林逋在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去世后,皇帝特地赐了一个谥号给他,称为“和靖先生”。宋室南渡之后,杭州变成了帝都,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迁出,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坟墓。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贼以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宝必定极多,于是去挖,可是坟墓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乃砚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终身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才让他一生与梅、鹤相伴?
林逋这样的名士,中国古人中并不少见,比如与他生活在同一时期的米芾。米芾为著名书画家和文物鉴赏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他擅长楷、行、草、蒃、隶等多种字体,尤以行草最为著名。米芾对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宋人何蘧《春渚纪闻》记载他一件事,现在说来还令人捧腹:宋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砚,米芾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跪请皇帝把砚台赐给他,皇帝答应了。米芾抱着砚台就跑,生怕皇帝反悔,连衣服都染黑了。这样的率真,恐怕连少约束的现代人也自叹弗如。米芾不仅爱砚,他爱所有的石头,每得奇石都高兴得不得了,还抱着石头睡觉,与石头称兄道弟。
对酒当歌,开心到老
当然,重视生活品质、享受人生的古人,也不仅限于那些退隐山林的。由于官员都是文人,他们之间的雅事实在不少。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与儿子、朋友共41位名流高士,在会稽山的兰亭集会。会稽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当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溪水映着两岸绿色,十分迷人。名士们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旁,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便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挥毫,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这次集会,初衷是“修禊”——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
一次雅集,流芳千古,羡煞多少人!
论羡慕,唐代以及后来的达官显贵都羡慕白居易。不仅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还因他生前活得滋润,死后又得美名,做官生活两不误。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作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都是唐诗中的精品。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因得罪权贵,44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贬到江州后,白居易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他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有一琴一枕,两旁的竹竿悬两只酒壶,他抱琴引酌,好不悠然。《穷幽记》记载,白居易的别墅里有一个超大的池塘,可以泛舟。他有时就在船上宴请宾客,让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到吃完喝完为止。在江州待了四年,白居易的仕途又畅通起来,先是被提拔为忠州刺史,接着被召回中央,授中书舍人等,地位越来越高。但白居易主动要求外放,由于他的坚持,长庆二年(822年),他成为杭州刺史,重新开始他心满意足的“乐活”生活。看看他是如何逍遥的:“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移榻向阳坐,拥裘仍解带。小奴捶我足,小婢搔我背。自问我为谁,胡然独安泰?”冬天的时候,晒着温暖的太阳,小童仆捶着腿,小丫头搔着背,美得连自己是谁都忘了。endprint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在树林田野间。
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他一生亲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身旁的大腕起起落落、沉沉浮浮,今日志得意满,明朝流放蛮荒,连最好的朋友元稹都晚节不保,唯独他岿然不动。他正是以“乐活”的方式,达到“退后一步是向前”的效果的。《新唐书》评价他“完节自高”,是个贤人。连皇帝也对这个拿高工资却耽于玩乐的人赞赏有加: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痛快哭,痛快笑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批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他有一篇著名文章,叫《不亦快哉》。文中,他举了“不亦快哉”的23件事。比如在“其二”中,他说,分别十年的朋友,傍晚时突然来了。他开门作个揖,来不及问他是坐船来的还是陆路来的,也来不及让座,就一溜小跑到里屋,打恭作揖地求妻子给弄点儿酒。妻子“欣然拔金簪相付”,一算够喝三天的,“不亦快哉”;又如:“其十二: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其廿九:作县官,每日打鼓退堂时,不亦快哉!”在街上,看两个斯文的人吵架,满嘴之乎者也,却各不相让,忽然来一壮汉,大喝一声,争吵停止;夏日于朱红盘中,亲手切一个绿西瓜;看猫捉老鼠……都能“不亦快哉”!那样的快乐都来自日常小事,发自内心,有性情、有趣味、有童真。
金圣叹死前,用实际行动给自己的“不亦快哉”增加了一条——
金圣叹因冒犯皇帝被朝廷处以极刑。在刑场上,他泰然自若,并向监斩官索酒畅饮,饮罢大笑,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他还想起一件事:一天夜里他留宿报国寺,由于睡不着觉便去向方丈借佛经。老方丈说:“我有一条件,如果你能对出我出的上联,我便借你佛经。”当时正是午夜,老方丈随口说出上联:“半夜二更半。”金圣叹冥思苦想,彻夜未眠,仍未对出下联,只得抱憾而归。今日死在当前,可能此事要成为永远的遗憾了。此时其子赶到刑场,痛哭不已。金圣叹问:“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答道:“八月十五,中秋!”他听得中秋二字,忽然仰天大笑,说:“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笑罢,他让儿子马上去报国寺告诉方丈,他已对出了下联。
纤弱文人而豪气冲天,用《三国演义》的表达方式,就是“真英雄也”!我还想起金庸的一句话:“痛快哭,痛快笑,痛快的痛死不了。”真精彩!
和平年代,当英雄不易。然而,如金圣叹一般每天写出若干条“不亦快哉”却不难。比如,减肥数日,瓜菜充饥,忽有朋友请客,全是海鲜,却之不恭,大快朵颐,不亦快哉;平时看好一件衣服,一千多元,不舍得买,“双十一”上网以二百元抢到,不亦快哉;外面寒风凛冽,忽有一阵幽香传来,原来窗台上的香雪兰开了,不亦快哉;以为得了什么病,体检发现啥事没有,不亦快哉;回故乡,目力所及,全是老乡,不亦快哉……快乐太多了,数也数不清,哪有时间抱怨?
(孙孟春荐自《八小时以外》)
责编:小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