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法明
这里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她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她就是歌中传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从2009年到2011年,我连续三年到过那里,分别是在9月、8月和7月的夏秋之际。
我承认,她的美曾经如此令人震撼。但几年过去了,每次在震撼之余留下的一些遗憾和不安,至今还挥之不去。这片被多少人视为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绿色净土”,在不远的未来还能保留这“净土”之称吗?过度的游牧和旅游开发,已在她纯净的面颊上留下了不洁的印痕。这特别令人揪心。
我第一次来这里时,草原上已是一片秋色。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令人难以置信。牧草已经收割,大捆大捆地散落在收割后的草原上。或成群或零星的马匹、牛羊,还有云朵一样洁白的蒙古包,静静地点缀着秋光旖旎的广袤草原。远处,影映着蓝天白云的额尔古纳河,则宛如一条薄如蝉翼的彩练,轻轻地飘向目光所及的远方。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呼伦贝尔草原时,脑海里刻录下的画面。几年过去了,这一切,不啻是历历在目,更有一种历久弥新之感。头一天晚上,在草原的暮色中,我们投宿到海拉尔;第二天一早,赶往心仪已久的呼伦湖。呼伦贝尔草原,其实就是由呼伦湖和远在三百里开外的贝尔湖合称而得名的。
然而,我不能不说这是一次遗憾之旅。快进呼伦湖景区时,就看到几艘游轮搁浅在满是泥沙的低洼处。阳光打在油漆开始剥落的船身上,有种说不出的扎眼。导游说,这是呼伦湖水位突然下降造成的,这几艘游轮没能来得及驶出湖湾,搁浅在这里已有几年了。湖岸上,是一些新建的但给人一种自来旧感觉的旅游建筑设施。无精打采的十多顶巨大的遮阳伞下,一群脸膛红黑的个体商贩兜售着虾酱、狗鱼等当地特产。而到了湖边,展现在眼前的呼伦湖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位衣衫不整、目光凝滞、愁容难以掩饰的迟暮美女。湖水不再清澈,迎面吹来的湖风夹带着一丝咸涩之味,湖水较深的地方长满水藻,不时地还有几串气泡从水藻里冒出。我知道那就是甲烷,是水质恶化的标志之一。那个美丽、神秘的草原湖泊,在哪里?眼前的这一切,让曾经的呼伦湖,更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当天,我们赶到满洲里。这是中俄边境上一个美丽、宁静且带有明显异域色彩的精致小城。但由于游兴已减,对小城并未留下太多的印象。
其后两年,我又分别两次来到这里。对呼伦贝尔草原来说,这时候应该是最好的季节。但我明显感觉到的是深深的失望、无奈,甚至还有些愤懑。原来美丽的草原,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煤矿资源,也由此,她吸引了人类贪婪的目光。8月的草原,应该是牧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但我们看到的是大面积的枯黄的草地上,只露出星星点点的草色——这里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旱灾。而不久前由多家媒体披露的消息,更是令人绝望。呼伦贝尔草原已出现大面积的塌陷,而这一切正是某些利益集团无节制地开矿发电造成的。
呼伦贝尔草原,多少人心目中圣洁的仙女,你的美丽富饶在今天却遭到了一些人的上下其手——已经来临的灾难,何时才是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