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应该是图书馆

2014-06-24 11:55王地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贵贱馆长乞丐

王地

事情还得从2003年说起,杭州市图书馆当年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这一举措推行以来,始终招致一些读者的不满,他们对乞丐能进图书馆嗤之以鼻,甚至觉得难闻的味道和古怪的举止令人难以忍受。对此,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是这样回答的:“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开放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怎么样,是不是很给劲儿?很多人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这段话,的确,这才是公平社会、和谐社会应有的声音。《人民日报》微博就此评论:“暂时的人生境遇,并不能限制一个人的未来。如若洗净了准备翻书的手,又怎有理由拒绝人汲取知识!知识的殿堂,应向所有求知的人敞开,无论贫富贵贱!”

公共图书馆这个概念最早源于西方,自十九世纪中期公共图书馆在英国曼彻斯特诞生以来,第一概念就是为纺织工人和底层人民提供一个阅读的、获取知识的地方。因此,公共图书馆自始便在本质带上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属性。可为什么到了今天,到了当下之中国,允许拾荒者等群体进图书馆倒成了“法外开恩”之事?当正常的变为不正常时,我们是不是要反思社会的某种缺失、错位和扭曲?

当我们认为褚树青说出“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的鸿沟的机构”的话很赞时,我们其实已经被书籍以外的习气无形沾染了。

就公共图书馆来说,这些年中国各地的建设的确取得了很大发展。许多城市,图书馆已经成为标志性建筑,甚至还出现“十大”图书馆、“最雄伟”图书馆等评比,但真正进了图书馆才发现,华丽的大楼仅仅是“空壳”一座,皮囊一副,“内瓤”要么书少,要么人稀。而且在很多中国公众的思想里面,图书馆除了是个看书学习的地方,要么就是个花钱买享受的地方,他们并不了解现代公共生活的本质,也少有人认识到,进图书馆看书,其实是在参与一种公共生活。

在价值多元的年代,不论是哪一种公共空间,都必须以足够的开放,来满足公众参与多元文化生活的需求。

对于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如果门槛设置过高,就意味着公民的自由空间更加逼仄。把乞丐和拾荒者拒于图书馆大门之外,其实就是以典型的身份歧视来剥夺他们在公共空间应有的权利。这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社会和开放国家所应有的气质和思维。

乞丐与拾荒者能否进图书馆,本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正如没有人天生就高端,也没有哪个公民生而优越受尊重,或生而卑躬屈膝侍人左右一样,无论国家还是城市的治理者,甚至图书馆的管理者,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接受良好文化的浸润与实现价值的感召。这不仅是思维意识问题,更是一道责任与良心的考题。

说到图书馆,人们总喜欢引用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那句话:“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是一个无限温暖与光明的想象,那里没有身份贵贱之分。若你我都有此姿态践行公益之责任,我们离幸福的天堂还会远吗?

【原载2013年9月12日《检察日报·每周观

察》】

猜你喜欢
贵贱馆长乞丐
我的老师是馆长
象棋与围棋
趣味英语听力:Difference Between a Hurricane and a Typhoon
乞丐面
咏犬
“物”与“贵贱”之间
——论庄子之“物无贵贱”
乞丐虎
现代乞丐
农民“馆长”李铜
非同寻常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