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波
对外汉语古今考
■刘 波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是从何时兴起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它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肇始于汉代,东汉时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的高僧学习汉语口语语言,可以说是较早接受对外汉语教学的典型范例。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受大臣蔡愔等相邀到达洛阳后,明帝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为其建白马寺。摄摩腾、竺法兰就是在这里学习汉语翻译佛经。公元7世纪到9世纪前后,日本派出了大量的遣隋使、遣唐僧到中国学习隋唐王朝先进的科学、文化以及政治制度,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关。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当时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进行过程。以后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证,比如明代意大利人利玛窦最初在广东,后来在南京、北京学汉语,为便于学汉语,创制系统的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叫做《西字奇迹》。英国人威妥玛自1842年跟随英军到中国后,曾在中国生活长达43年,从事英国对华外交、中文教学以及汉学研究。在华期间,他编写汉语课本《寻津录》《语言自迩集》,创造了以拉丁字母拼写与拼读汉字的方法,被称之为“威妥玛法”。
欧美地区汉语学习起始与传教士到中国活动直接相关,后来,演变为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倾心关注。早期的利玛窦、罗明坚,学习汉语回国之后传播中国文化,在欧洲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中国明清时期对西方文化吸取的同时,也使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到了欧美,直接促进了欧美人汉语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当然,欧美人编写的汉语学习与研究的著作十分引人瞩目,目前所知较早的是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卫匡国的《中国文法》,写成于17世纪中叶。其它比较著名的,如西班牙人瓦罗的《华语官话语法》(1703)、马士曼《中国言法》(1814)、马礼逊《汉语语法》(1815)、雷慕萨《汉文启蒙》(1822)、洪堡特《论汉语的语法结构》(1826)、马约瑟《汉语札记》(1831)、艾约瑟《官话口语语法》(1864)等,显现了当时欧美国家汉语学习与研究的兴盛局面。
近代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汉字文化的迅速传播,带来了汉语学习的热情。汉字文化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固有文化相融合,又构成了新的富于生机的本民族文化特征。长期以来,朝鲜、日本、越南的政府相继设立与汉语学习的相关机构,比如朝鲜半岛李朝时代,中央政府设立“司译院”与“承文院”,培养高层次汉语人才,有明确的教科书鉴定制度与考试制度。再如明清之际的日本“通事会馆”制度,“唐通事”的培养,就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特定的汉语学习制度之一。“通事会馆”培养的“唐通事”活跃在长崎港口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之间,成为中日文化和贸易交流的“使者”。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了“中国语”教育的非常时期,出于侵略中国的野心,政府与民间结合,都对“中国语”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比如有名的东京外国语学校就多次聘请中国教师教授汉语。仅仅在清末,在日本出版的各类“中国语”教科书与工具书就达百种之多。
新中国成立不久,即在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奠基了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欧美各国学者对汉语学习与研究热情高涨,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汉语教学与研究大师。如高本汉、马伯乐等。欧美各国政府对汉语学习与研究的政策制订,虽然出于不同目的,但还是显示了与以往不同的策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欧美各国许多大学设置中文系,培养专门的“中国学”人才,欧美汉语教育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1987年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对外汉语教学正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大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继续建立诸多教学与研究机构,对外汉语教学成为大学教育中引人注目的学术群体。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长短非学历班到本硕博士学历班等一系列完整的教学体系,每年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国到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
学汉语 资料图片
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2003年至2007年发展规划——《汉语桥工程》,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就是重要举措之一。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300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性品牌和平台。世界性的汉语教育热潮正在扑面而来。据统计,全世界现在有5000万母语非汉语的人在利用各种方式学习汉语。有专家们预测,未来10年,还将有几千万人加入到汉语学习的行列中来,对外汉语教学正面临着最为宝贵的世界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