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

2014-06-24 14:34
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旬刊想象力创新能力

■本刊记者 涂 皓

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

■本刊记者 涂 皓

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社会、家长仍然把文凭、考分看得很重。中国教育一直很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教育研究表明,让孩子从小动手参与探索实践,增加身心体验机会,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科技素养,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还对他们成年后自信心的建立、道德修养的提升产生很大作用。

罗凡华:缺乏付诸实践的平台

罗凡华,青少年创造发明指导专家,“轻松发明”创始人,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创意发明教育研究室主任;全国少年儿童发明创造活动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青少年点击技师特技导师,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香港香岛国际交流中心学术顾问。

《教育》旬刊∶以您的了解,当下中国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现状如何?

罗凡华∶我认为中国的青少年并不缺乏想象力,缺的是实践平台。如果能解决这个瓶颈,局面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其实,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全世界都是很优秀的,这个结论有科学调查的依据。关于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德国慕尼黑大学是世界公认的权威,他们对此研究有数十年的基础,取得了不少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该大学在中国的孩子中抽取了2000份样本进行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想象力非常活跃,是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值”的。

《教育》旬刊∶有观点认为,是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能力,您认为此观点对吗?

罗凡华∶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我对这样的结论表示怀疑。因为它没有交代调查的背景、方法、样本的选择和数量等,这样的调查结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按照“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就习惯性地推导出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其实,即使在教育发达的德国,也是推行标准的应试教育。不过要看到,德国的应试教育强调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他们充分认可个体天赋、能力的差异,在小学升中学的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一些聪明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重点班级,进行加量学习和双语学习,并引导他们开始从事科研活动。

《教育》旬刊∶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平台,学校做了哪些工作?

罗凡华∶现在在不少城市、不少学校都有开展的关于学生创造发明的辅导,就出了不少成果。举个例子,一年一度的世界发明盛会、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参展队伍、700多件参赛作品参赛,来自中国的小选手就拿到了少年组金奖。一个叫徐军航的孩子不仅有想象力、创造力,还懂得展示、推介和营销,很有经济头脑。和他一同参赛的几个中国孩子,也拿了一个银奖和两个铜奖。

对于当下的教育,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应该渐进式地进行改良。从我已在全国一百多个城市开过关于“轻松发明”讲座的经历看,我发现我们的孩子都很聪明,他们并不缺乏想象力,但缺乏想象力的实践。只有实践了,才能进一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正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今后应努力提供的。

《教育》旬刊∶社会对于发明创造的认识还存在哪些误区?

罗凡华∶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参加科技活动,能立刻出成果,最好孩子从第一节课就开始制作小发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很容易适得其反,创造性思维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动手制作是重要部分。开辟制作课,让孩子把自己的创意做出来,能让他们更有成就感,但是,首先要让孩子对发明创造有兴趣,产生一个成熟的创造构想或方案后,再进入制作阶段,成功的机会相对较高。家长往往容易产生发明影响学习、动手制作纯粹贪玩、孩子发明家长代劳等误区。

家长要从技术支持、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三个方面充分支持孩子的发明创造。由替孩子做事,变为指导孩子独立地思考,使其具备独立地解决困难的能力。同时,有意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孩子的创新,鼓励孩子说出改进想法,并给予鼓励,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家长不要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去鼓励孩子发明创造,一旦孩子没有获奖或是取得专利,便冷嘲热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应该明白,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激励孩子的创新思维,让孩子开阔眼界,所以只要孩子愿意发明创造,即使没有出成果也是值得赞赏的。

《教育》旬刊∶发明创造对于孩子素质的养成有哪些帮助?

罗凡华∶创新能力是所有能力的核心,核心变化决定整体水平。长期的教学实验证明,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创造性思维培训,不但创新能力将有所提高,孩子的其它能力也将得到大大的提升,包括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课堂创新无处不在,不仅是科技课程,基本上所有课程都可以将创新融入其中。孩子的发明创造多是对现有物的改良,需要他们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敢于质疑的品质。孩子们要自行把各种创新思维技巧,如联想、类比、组合、移植等结合运用,大胆设想,寻找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思维都在无形中锻炼得更加周密严谨。孩子进行发明创造,能够在不断地攻克难关中获得自信和乐趣。孩子有了一点爱好,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孩子在不断的尝试中,会变得开朗而自信。

孙智昌:不要避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孙智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市委委员、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研究会理事、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

《教育》旬刊∶学生对发明创造有多大兴趣?

孙智昌∶我们曾在多所中小学做了试验和调查,得出结论∶98%的学生对发明课有兴趣;96%的学生想当小发明家,94%的学生和教师希望学校开设发明创造课,86%的学生和教师希望发明创造课融入学科教学中,93%的学生十分想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方案申请国家专利,以便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国家作贡献,99%的学生听了发明创造示范课后还十分想继续听。通过实践和调查,学生们对发明创造是感兴趣的,是欢迎的。从学生完成的发明创造方案来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发明方案也为数不少。很多学生表示,学了发明创造的思想方法后,看事物的态度不同了,想问题的态度不同了,想问题的思路宽阔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所以,如果我们不为学生提供这种发明创造教育机会,他们或许永远不会有发明创造,永远把创新的火花深埋于心中。

《教育》旬刊∶面对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学校应该持什么态度?

孙智昌∶我们不要避讳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这个弊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激起了国人对文学的极大热情。其实,莫言的正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受过刻板化的正统教育,才能写出“天马行空”的乡间“魔幻”文学。说到创新能力培养,就不得不提美国教育。《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只占2%。对于分数以及及格率,在我看来,不必太在意,不必对“普通”的美国高考成绩单做过度的阐释,更不必为“样本”的典型性以及考生的身份(高一或者高二)找各种借口强行辩解,对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回避。必须正视事实,反思结果,而不是听之任之放跑了问题。洞察“成绩单”背后的奥秘,远比计较数字更有意义。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基础教育侧重点必然和美国不同。应该说,中美教育体制各有优劣,我们不能以己之短比人之长。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制度偏重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但其中也有很多闪光点。为此,我们无需用这样一个报告结果来吓唬自己,妄自菲薄。随着创新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培育有创造性而非中规中矩的学生,需要有社会合力推动下的大教育观的普及,需要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当然,在此并不是说美国的教育就一定是最好的,它只是我们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参照系而已。教育不能脱离人的个性和生命,是多元化的,不能拘泥于某一具体模式而使其僵化。

《教育》旬刊∶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孙智昌∶教育部门为了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出台和加强了高考保送、加分鼓励政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中考加分、保送的政策。这些政策,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上的导向。各种发明创造比赛也是大受追捧的。其中,有已经举办了近30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也有2003年兴起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还有2005年亮相的“中国少年儿童创新能力竞赛”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大赛和科学讨论会等赛事合并而成的。2000年以前知者甚少,参与学校不多。到了2002年火爆起来,各地学校纷纷参加,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的开展。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突受青睐的同时,各种发明创造比赛也得到蓬勃发展。发明创造比赛也逐步向专业化、大规模、重交流的方向发展,并且已成为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

学校教育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好的转变。以前,一部分学校从对国家鼓励发明创造教育政策的不理解。获奖学生所在学校用来促进招生,没有获奖的学校抱怨比赛不公平,弄虚作假。现在,一些学校也开始“转变”态度,不再只是抱怨,而是转向“积极”努力准备作品。有一批学校发明创造教育做得早,探索出经验和方法,举办学校科技节、开设兴趣班、开设发明创造课,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和作报告,研究发明创造教育对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研究发明创造教育对学生学科成绩的关系,探索发明创造教育与各学科之间融合的形式和途径。这些把发明创造教育当成一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学校,也从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对学生一时的好处,和一生的意义。

猜你喜欢
旬刊想象力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看见你的想象力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打开新的想象力
十年同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母 爱
中国创办最早的语文期刊之一 中学语文旬刊
迁址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