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医院如何才算实至名归
◆武洁
广东省珠海市首家平价医院的斗门侨立中医院,从9月2日挂牌至今,3个月来有3.6万人次就诊,却仅有132人享受了平价医疗,人均减免的费用也只有141元。卫生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该如何去享受平价医疗。
平价医院的推出,当然不乏善意。不过,平价医院遇冷,却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尤其是当享受这一服务的,不少竟然是在医生提醒下才申请,平价诊疗的惠及面看来的确是相当有限。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平价医院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服务对象能够从中获益,当然大有必要。
不过,对于平价医院而言,最需要担心的或许还不是享受福利的患者太少。平价医疗以农村五保户、城市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户、三级以上残疾人员、在校贫困学生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但问题在于,服务对象的身份认定,实属强人所难。事实上,一项好的政策,的确还不能只有善意,而更需考虑其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
按照目前平价医疗成本分担机制,差价部分由财政买单,但相关的成本测算是否有所预计和评估,财政对于平价医院(诊室)的补贴机制,相关细则如何确定,绝非承诺一句“平价”这么简单。此外,如何防止平价医疗因为对服务的把控不严而导致成本飙升,也仍然是必须直面的考验。
平价医疗的政策善意,固然值得期待,但善意真正落实并兑现,仍需细节的审慎考量。
“看病求人”实无奈
◆阿华
在所有“中国式求人”图卷中,看病求人最具典型性。由于国内尚未建立家庭医生首诊制度,老百姓看病很盲目,有病乱投医。尤其是在大医院,挂号难、检查难、住院难、手术难,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面前,几乎人人都会感到焦虑、恐惧和茫然。从挂号到手术,几乎每个环节都要求人。时间耗不起,病情拖不得。很多人生病后,第一反应就是找熟人,这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尤为短缺,加之城乡资源分布不均,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看病难尚未根本缓解。虽然病人数量急剧上升,但医护人员数量并未大幅增加。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为18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为1.66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看病需求人,反映了我国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当然,看病求人也折射出一种不良社会心态。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一些人凭借特殊的社会地位,通过熟人或金钱打通关节,挤占公共资源。而个别医生也借此捞好处,通过暗箱操作实现利益交换。这样一来,无权无钱的普通人看病更难。“潜规则”盛行,不仅加剧了医疗资源短缺,而且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国家,必然要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这就意味着,社会治理要靠制度,而不能靠熟人。每个人认识的熟人毕竟是有限的,也是可变的,而制度才是最稳定、最牢靠的。有人说,判断医改是否成功,有一条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看病求不求人。这句话很有道理。对于政府来说,只有加快推进医改,充分释放医疗生产力,建立一个良性运转的医疗制度,才能让老百姓看病不求人。
“一句话”的力量
◆郝如一
日前,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鼓励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是《意见》里颇具亮点的一句话,也被许多媒体不约而同地做到了标题上。
一直以来,我国器官移植的供体资源太过稀缺了。千百年来,国人受落后的传统观念影响,愿意身后捐献遗体者目前少之又少。在部分开展器官移植试点的省市,虽然近况有所改善,但与临床需要相比依然缺口巨大。据了解,我国每年有150万患者在眼巴巴地期待器官移植,其中却只有1万患者有幸获得供体。
在国人对死后遗体如何处置仍难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情况下,在相关法律缺位而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中央文件关于“鼓励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这“一句话”可谓意义不凡。
欣闻中国红十字会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措施,以期加快推进器官遗体捐献和器官移植工作。笔者建议各级红会和卫生部门在当下谋划2014年工作时,把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这句话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在具体运作中,无论政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配套措施都要不失时机跟上。
国际红十字运动有句10年经久未变的主题口号——“人道的力量”。在笔者看来,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里“鼓励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这句话,恰恰彰显了人道主义的精神理念。以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意见》转化为推动我国器官、遗体捐献与器官移植事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