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情境。
2.说出自己的见闻。
3.学会倾听,并学习辨别同学说的话。
4.明白做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教学难点:
辨别同学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引导复述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躲雨》这篇寓言故事,内容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讲述故事:有三只猴子耐不住林中的寂寞,相约下山一游。大概是贪恋于田野的景色,竟忘了时间,已到黄昏,天阴沉沉的,就要下雨了。恰巧,路旁有一座看护树林人的小木屋,三个猴子便决定进去躲雨。
谁还记得第一只猴子是怎么做的?(生:第一只猴子说:“别急,别急,我去看看。”它飞快地跑到门口,一看门是关着的,它心里特别失望,转身对两个伙伴说:“唉,倒霉!这门是关着的。”)
第二只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生:第二只猴子听第一只猴子说完,它说:“唉,还是我来看看吧!”它急忙绕小屋转了一圈,然后垂头丧气地告诉大家:“窗子也都关着呢,进不去。”)
第三只猴子呢?(生:第三只猴子一听着急了,它喊道:“别浪费时间了,我们快来想想办法吧!”)
然后怎么样了?(生:于是,三只猴子围成一团,冒雨商量进屋的办法。它们想:如果墙有个洞就好了,那就可以进屋避雨了;又想如果找到屋子的主人就好了,可以开门让他们进屋避雨,他们想来想去,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办法。最后,它们都认为这木屋是根本不能进了,只有冒雨回到树林中去了。正当它们要走的时候,一阵风把门吹开了)呀,原来门没锁呀?那猴子为什么没找到进屋的办法呢?
生1:花那么大的劲儿去开会研究,还真不如动手推一推呢。
生2:做什么事,不能光想,要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行。
生3:做事只看和想不行,要动手做一做,试一试。
生4:猴子太笨了,都不知道用手推一下门。
师:同学们对这件事认识的可真深刻啊!既然大家这么聪明,我就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二、再现情景,引导表述
情景设置:(老师拿出一个空空的小桶,把手伸进桶里,再把桶倒过来甩两下)
师:我在干什么?我这样做是想告诉你们什么?
生:这是一个空桶。
(再捧出一个大的桶,用手在水面上撩起水。或稍挤一下,让水溢出来。)
师:刚才老师又做什么了?你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桶?
生:装满水的桶。
师:观察的可真仔细。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1:同意
师:那现在问题来了,我想把大桶里的水,倒到小桶里,小桶能装下吗?谁来告诉我答案?
生1:小桶那么小,大桶那么大,我觉得根本就装不下。
生2:也有可能。
师:那同意能装下的请举手。你们有改变自己看法的吗?其实刚才有个秘密我没说,我的这个桶有点问题。站着的同学有什么话说吗?
生:我感觉我被骗了。
生:我也想改变主意。
师:那这样吧,想改变主意的同学请坐下。现在场上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装下的变多了,装不下的变少了)现在还有改变主意的吗?你是站着的,那就是认为装不下,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装水的桶粗,空的桶细,我觉得空桶装不下那些水。
师:你是坐着的,认为能装下,那你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和对方吗?
生:我觉得空的桶高,装水的桶矮,所以能装下。
师:两方都说了自己的理由,现在有改变主意的吗?唉,谁也劝不了谁,这可怎么办呢?要不开会研究一个方案出来吧?
生:动手试一试(动手把水倒到空桶里,还剩下一些水)
师:水没装下,对不起坐着的同学,猜了这么久也没猜对。现在我宣布站着的同学猜对了结果,可以坐下了。我们大家前面做了很多的猜想,看起来就像是那三只小猴子一样,猜来猜去呀,还有很多的同学猜错了。
三、多向互动,延伸表述
师:现在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个结果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生1:不一样。
师:你当时怎么想的?
生1:空桶那么细,而装水的桶那么粗一定装不下的。
生2:我和他的观点是一样的。
师:想终究是想,这个结果和你想的背道而驰了,看来说的、猜的、想的都不如(动手做)。那你现在想说点什么吗?
生2: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是想,还要动手试一试。
师:刚才的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你怎么想的这么准呢?
生:我和他想的是一样的。
师:有没有猜的成分在里面?
生:有
师:这也挺悬啊,以后可得做点有把握的事啊,想说点什么吗?
生:以后坚决不乱猜,要做有把握的事,有些事情一定要动手试一试才行。
师:今天我们大家懂得了凡事要动手试一试的道理,那么今天的收获可能会让你一生受用。现在就请大家把你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你可以写你的收获,也可以写你这节课经历的事。
师: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同学写完了,现在请你给小组内的同学读一读你的作文,请组内的同学给你一些建议,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都懂得了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才能知道结果的道理,只要你在生活中多读书,勤动脑就会懂得更多的道理,最后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课件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责任编辑 刘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