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雷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论
董雷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一名优秀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综合理论依据,当然,更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像所有的行业一样,在其发展的早期,经验性的传承会占据主要的位置,其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最为普及。艺术尤其如此。无论是教会的唱诗班,还是中国传统戏剧,其学习方式多数以传承者们向师傅学艺为主,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在我国古代的民间,更是以拜师学艺为传承其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敎与学,对立而统一。想在某专业中当一名教师,不管制度如何设计,要求如何多变,其中,专业方面的长项一直是其最基本的考量。如果你没有在这个行业的实践方面有所努力和建树,你要取得本行业的发言权,是件心虚胆怯的尝试。另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从实践中提取相应的理论,再把这些理论经由学生的实践予以印证,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的种种,才是检验教师之言是否真理的唯一方法。也因此,教师这个职业,带有与生俱来的研究性质。那些只会照本宣科,毫无变换与发展的传递者,算不上真老师。世间只有真老师与假老师之分,没有“研究型”、“教学型”之分。无论你现在是学生,还是从事艺术工作,或者已经入行,有志于成为一名公共艺术教师,千万不要被这些抽象的概念所混淆。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理论总结中提升,在实践生活中验证,持之数年数十年,不断修正,不断调整,变换角度研究切入,再以不同的方法进行试验,这,就是教师生涯的迷人之处。
好老师的素质无论如何表达,其最基本的含义至少就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丰富的经验,较全面的艺术素养;灵活的协调能力,认真的研究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心理学知识,熟知教育教学法知识。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相当的爱心。有了爱,才会有博大的胸怀。有了爱,才会有以职业为事业追求一生无怨无悔的志向,遇到挫折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真理不动摇的品格。以上所言种种方面,概括起来也就是两个大的主题:一是作为公共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作为教师普遍应该具有的职业品格。
中国现当代艺术名师们,他们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都在无声地启迪着我们后来人。时时反省自己作为一个教师还有些什么差距,还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以让自己现在称职,将来更称职,对得起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职称,也对得起上百上千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师者,我们的职业是令人自豪的,也许彩虹不会立刻出现在晴空中,但我们的职业荣耀感正如彩虹的浮现,是需要风雨的摧折后才可现出光芒。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什么?
忧自己人已老去,声名未存。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毕生的学识,交给未来的一代,把自己作为历史一个链环的功能发挥好,让艺术教育事业在这个环节不掉链!忧的是公共艺术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我自己贡献了些什么,我还能作出些什么贡献。哪怕就像著名学者张五常所说,我们一生总得留下三五百字让人眼睛一亮的思想,作为公共艺术教师,还应该留下几个在特定层级上的以专业出名的学生,传承自己的艺术事业,也能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发扬光大下去。有理论的成果,有实践的验证,有书本的留传,有学生的口碑,作为师者,此生足矣,夫复何求?
人生苦短,人生也漫长。对于奋斗者来说,一生是短暂的,因为他永远处于不断的追求之中,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新的希望新的努力和新的收获。一串串明亮的日子加起来,才能成就闪光的一生;反之,对于浑浑噩噩者来说,无所用心地度过每一天,或者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目标,没有追求,那就可惜了这长长的可以做许多事的一生。
职业也好,事业也罢,无论你处在哪个层级,都不应放弃追求与努力。这,才是不断成就自己,不断成就教育事业的前提。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介入声乐教育职业,都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走到了现在。一般来说,入职歌唱行的人都喜欢唱歌。如果说小的时候我们是听着周围人的歌唱,听着收音机、CD机、电视机或者乡村大舞台的歌声而入迷,而牙牙学唱,再长大后,经过周围人的欣喜的表扬,自己才坚定了进入歌唱这一行当的决心。十几岁唱出小名气,二十几岁接受专业过非专业的音乐院校全面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歌唱能力,音乐知识都在与日俱长。在见过许多名师,参加诸多的演唱后,在这个领域小有名气,甚至更大荣光。在这个不可跳过的学习基础之后,或者是经组织的安排,或者命运的眷顾,顺其自然的走上声乐教育之道。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许多声乐教师,基本上都是这样走过的——李双江、程志、金铁霖等等....在一些特定的高等音乐院校,专业性特别强的科系里甚至会有一些经过国际名师指点的名师,如沈湘、周小燕、郎毓秀们,他们当年都有过辉煌的歌唱家的经历,年岁渐大,转入教育行,歌唱艺术的生命在学生一代继续延续,艺术事业的光芒再度燃烧。
并不是任何具有音乐素质的人都可以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艺术教师。我们认为,名师除了应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外,还应有高尚的职业品格。具体说来,教师这个职业有一定的牺牲性。世人都喜欢追光灯照耀下掌声雷动的那份荣耀。没有一点牺牲奉献精神的人,自然会选择尽量多地在舞台上、展览馆发光放热,毕竟还有那句老话“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直接影响。试想想,一个有相当艺术天分的人,投入十几二十年时间与大量的辛苦努力,好容易在艺术舞台上露了点头角,这个时候,组织出面动员你去院校当老师,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深深地看着你,希望你把自己多年积攒的学识与经验在课堂上教给他们。当此之时,你的艺术生命还闪着明亮的光芒,你的心里还在惦记着万千观众热烈的掌声,报上有名,电视上有声影,无数的演出商向你发出邀请,不尽的荣耀与实际收入都向你招手,这个时候,确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进,或许还能另开一片新天地;退,学校的教职另有一番具体的要求,需要钻研课本,了解教学的学习的区别。这个时候,来自多方的意见都会影响一个艺术工作者的选择。
牺牲精神是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相对于十年寒窗,师生共同打拼的痛苦,老师亲见自己的艺术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学生代老师圆了无数个青年时的梦,那个时刻,老师也许沉默注目,万千感慨却在心头;学生也许充分懂得,但是一定放声高歌。这歌声是对老师牺牲精神的赞颂,也是对老师无数勤奋付出的报答。爱的奉献与爱的收获在这里一次次得到体现。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一代代艺术教育工作者,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涉足教育事业,让奉献的乐趣替代了光鲜亮丽的掌声与鲜花。
无论是五千年前入门学艺的师徒之情,还是现代意义上的高校教育,师徒关系是永远存在的。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艺术圈内的这种师徒关系更加亲密,更加稳定。他亲如父子,他情同母女者,他是血浓于水的两把汗水,一同浇灌而成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