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园
河南省安阳市东门小学
以阅读教学为平台弘扬传统文化
薛园
河南省安阳市东门小学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涵盖了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并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
1援热爱祖国的教育。
“这面做工精细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这是《一面五星红旗》里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写照。他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长城》、《颐和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教学时,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还要深刻体会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云:“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搭石》、《赵州桥》等课文都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默默无闻的精神。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的教育,就是美育。人们说,美育像春风,无处不在,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都以浅显的优美语言,表现了美育。从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北国《美丽的小兴安岭》,从东南丘陵的《记金华双龙洞》到西北吐鲁番盆地的《葡萄沟》,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到“一碧千里”、翆色欲流的蒙古《草原》,等等哪一篇不令人心醉,哪一课不令人向往,哪一课不表现大自然的美。教师可抓住作品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唤起美感、陶冶情操。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是写人物的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继光》、《女娃补天》等课文,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模范,一个共同特点是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正如雨果所说:“假如没有内在美来加以充实,任何外貌都不可能是完备的。”又如黑格尔所说:“心灵美才是人形态中本质的东西。”他们的事迹才震撼人心,他们的形象才那样伟岸。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