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序》的词学思想

2014-06-21 23:43杨兴涓李延芳
山东青年 2014年5期

杨兴涓+李延芳

摘 要:

五代西蜀欧阳炯《花间集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词论,也是花间词人的创作纲领,序中提出了“清艳”、“诗词分体”等词学观念,表现出“文质并重”、“崇雅黜俗”的理论倾向和朦胧的词史观,对后世词论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欧阳炯;花间集序;词学思想

欧阳炯《花间集序》是有词以来第一篇词论, 也是宋代以前唯一一篇词学论文。正确解读该序对我们理解《花间集》诸家词作、了解最初文人词学观乃至研究唐五代词史都有重要价值。由于该序采用了四六骈体,大量用典,再加上在刊刻过程中有缺文,致使多年来词论家们争论不休,各执己见。概而言之,主要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香艳”说。认为序文明确了词的娱宾遣兴功能,鼓吹词作的香艳性。如杨海明认为:“它是关于‘艳词的一篇‘宣言或‘自供。”\+① 二、“清绝”说。这种观点认为欧阳炯否定南朝轻艳华靡的宫体歌辞,是扬“清”贬“艳”。如彭国忠认为:“他称赞“清”,反对富艳;在“清”、“清绝”这个审美标准的衡照下,他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作家予以评价。”\+②三、“清艳”说。这种观点一方面认为欧阳炯肯定词是高雅艺术,另一方面认为欧序并不反对“艳”,而是扬“清”赞“艳”。如冯晓莉提出:“他既倡‘雅贬‘俗,希望用高雅的‘诗客曲子词来取代质木无文的民间俚俗唱词,又扬‘清赞‘艳,提倡一种既富贵艳丽又不失清雅之风的文风。”\+③

要厘清欧阳炯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探寻其词学思想的真貌,我们还得回到文本。《花间集序》开头一段,欧阳炯首先揭示出对歌词辞藻,声韵等方面的讲究,指出歌词应用的场合和功能,点明了曲子词应歌的性质。欧阳炯认为:注重文字的雕镂剪裁、讲究辞藻之美、字字与歌曲相谐和的歌词,其精美足以巧夺天工,而这样的歌词是有助于饮筵间劝饮助兴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欧阳炯所言歌词,其实是紧扣下面所说的“诗客曲子词”而言的,他所论的是“诗客”们所作的兼重辞藻美与声韵美的“曲子词”。自“《杨柳》、《大堤》之句”以下,欧阳炯首先叙述了南朝乐府歌词的盛行,认为当时不仅有传唱于民间的乐府民歌,也有富贵人家自制的新词。“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是序文中最让词论家争论不休的两句。这两句显然不能理解为欧阳炯认为花间词是“宫体与倡风的结合”,而是对宫体以及民间歌辞的批评。“言之不文”主要是针对六朝时那些流行的民间歌辞,认为那些歌辞不够精致、文雅。“秀而不实”的意思则与欧阳炯评画时提到的“华而不实”类似。欧阳炯《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评黄筌画云:“六法之内,唯形似、气韵二者为先。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筌之所作,可谓兼之。”\+④欧阳炯认为气韵是内在的生命,因此为质为实;形似则是内质的外现,因此为文为华。无形似则觉其技巧拙劣,则“言之不文”,即“文”的方面有缺;无气韵则显得不真切实在,则“秀而不实”,即“质”的方面不足。也就是说,“实”即“质”,指思想内容;“华”即“文”即“秀”,指艺术形式。所谓“秀而不实”是批评宫体歌辞徒具其表,没有真实内容。自“有唐已降”以下,欧阳炯叙述了唐代以后歌词的发展。唐代一统天下,繁荣富庶,家家自蓄歌妓,歌舞不断,在这种环境下,民间曲子词为人们喜闻乐见,诗人也开始创作,使曲子词雅化,成为了专供“西园英哲”佐欢的“诗客曲子词”。接著欧阳炯描述了“诗客曲子词”的创作越来越盛的景况:李白只有《清平乐》四首,温庭筠已编为《金筌集》,温庭筠之后的作者则写出了更多佳作。序文最后,欧阳炯说明了《花间集》编辑情形、命名缘由以及赵崇祚编选的目的。在当时歌词杂乱纷呈的情形下,赵崇祚别具慧眼,延请宾客讨论曲子词,以“诗客曲子词”为选择对象,编成一部文人歌词选集,并请欧阳炯作序,欧阳炯为词集命名为“花间”。而编选的目的,是作为文人聚会佐欢之用。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欧序确实在提倡一种既富贵艳丽又不失清雅的词风,但并不仅限于扬清赞艳,姑将其词学思想简单归纳如下:

一、文质并重

欧阳炯首先提出了一种内容、形式兼顾,兼气韵与形似的观点。其《花间集序》作于广政三年,《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作于孟蜀时, 创作时间大致相近,两文中提到的“秀”、“实”、“气韵”、“形似”等概念可以相互作注。也就是说,欧阳炯主张好的词作应该像黄筌画一样,兼得“形似”、“气韵”。华钟彦《花间集注》注“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句云:“《左襄二十五年传》: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道其志?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论语》:‘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

有矣夫!”\+⑤引用《左传》和《论语》的话来注释此句,表明华钟彦认为此句的意思应该是语言不加修饰,不合雅正以及文章华而不实之义。

二、崇雅黜俗

欧阳炯从以“花间”为赵崇祚所辑词集命名、标榜“诗客曲子词”、批评民间歌辞等方面展示了他“崇雅黜俗”的观点。首先,欧阳炯为赵崇祚所辑词集命名为“花间”,喻之为美文。欧阳炯命名“花间”之意,争论颇多。施蛰存《历代词选集叙录·花间集》认为欧阳炯在序中的解释“其取义殊不明晓”。不过,他推测:“古今中外,以花喻诗,不谋而合。《花间集》之取义,殆亦同然。”\+⑥王昆吾认为“‘花间即是与‘尊前相对应的一名”,表明其用以“酒筵歌唱”的意思\+⑦。而艾治平认为:“故‘花间者,喻美文也。”\+⑧以上的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能从不同角度切合《花间集》的具体表现对象和表现内容。而笔者认为欧阳炯似有称赞花间十八家词犹如《阳春》、《白雪》,表明花间词亦“声声而自合鸾歌”、“字字而偏谐凤律”之意,所以姑且采用较为宽泛的“美文”之意。而“美文”之意,从欧阳炯强调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有“拾翠洲边,自得羽毛之异;织绡泉底,独抒机杼之功”,明以“翠鸟之羽”、“鲛人之绡”,暗用“明珠”(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来赞喻赵崇祚的选域也可得到证明。其次,欧阳炯标榜“诗客曲子词”,贬斥民间词。欧阳炯在序文中特意标榜入选《花间集》的都是“诗客曲子词”,编纂《花间集》的目的是:“庶使西园英哲,以资羽盖之欢。”这就清楚的表明:与民间俗谣俚曲不同,花间词是专供文人雅士欣赏的高品位文化。endprint

三、扬清赞艳

《花间集序》中有两处提到“清”。一处是称赏西王母所唱《白云谣》“词清”,另一处是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传唱的歌辞中“不无清绝之辞”,“清”显然是欧阳炯的审美标准之一。但是扬“清”并不等于贬“艳”,欧阳炯对“艳”的是有条件接受的。比如欧阳炯就能接受在“有唐以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绝;处处之红楼月夜,自锁嫦娥”的环境下产生的词作,如李太白《清平乐》、温飞卿《金筌集》。而欧阳炯批评宫体并非因为其艳,而是因为其艳而不清,即“秀而不实”。他真正推崇的正是艳而清的风格。《序》中说:“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都是在强调词之“艳”。只不过,这种“艳”要能达到“金母词清”、“穆王心醉”的程度。

四、诗词分体

欧序提出了诗词分体主张。首先,欧阳炯对词合乐这一特征不断加以强调,重视词与乐的关系。他称词为“曲子词”,表明了音乐对词的重要作用。提出“声声而自合鸾歌”,“字字而偏谐凤律”,对词体创作的声律提出了要求,表明词要婉转合度,优美动听。在追溯词的源流时,又列举《云谣》、《白雪》等,表明词源于古歌。在论述词产生的环境及《花间》编纂目的时,则谓:“将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表明了对词娱乐功能的重视,认为词乃筵间酒边合乐演唱以作佐宴佑欢之曲。而赵崇祚编选《花间集》之所以请欧氏作序,也是“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其次,确立了与诗评迥然相异的词评标准。欧阳炯尝拟白居易讽刺诗以献孟昶,可见他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认同诗歌“兴观群怨”的功能,维护诗歌的正统地位。但于曲子词,则采取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主张“清艳”、“文质并重”,强调镂金错采的必要性,强调“助娇娆之态”、“资羽盖之欢”的功能。

五、朦胧的词史观和流派意识

关于欧阳炯《序》有无“词史观”,近来学者争论也很多。彭国忠认为“这篇序文具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在这个“史”的线索中,作者不但用了‘自南朝、‘有唐以降、‘在明皇朝、‘近代、‘迩来、‘今等明确的时间词语, 而且还贯穿着鲜明的‘词史意识。”\+③而曲向红则认为:“欧阳炯并未为词追流溯源到古歌古乐府,他自始至终都在谈论词这种文学样式,词的审美特征、俗词雅词之分野以及词的价值,并未谈论歌辞的流变。”\+⑨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失之片面。在文人词刚刚从民间词脱胎而来,还未完全与伶工之词完全区别开来的后蜀时期(欧阳炯强调《花间集》作者的“诗客”身份,正缘于此),欧阳炯还不可能有较为清晰的词史观念。但是,他却凭着自己对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对词与音乐关系的认识,在谈论词的音乐性的同时,他向上追溯至西王母《白云谣》,后及汉魏民歌,最后到自李白、温庭筠以及“无愧前人”的“迩来作者”,表述了对歌辞源流的看法,有朦胧的词史观念。

综上,欧阳炯独具慧眼,发时人所未发,提出文质并重、诗词分体、尚雅、扬清赞艳、强调词的音乐性和娱乐功能等主张,作为宋以前的唯一一篇词论,《花间集序》提出的这些词学思想虽大多仍停留在表层,但己隐隐透露出早期文人对词体的初步认识。许多欧阳炯虽已提及却未能明确分析的论断和命题都成了宋代词学批评者不断汲取养料的重要资源,如宋人词学批评中的本色论、以诗为词、雅俗之辨等。可以说《花间集序》是宋人词学思想形成的基础,“虽然欧序所论还较为粗疏肤浅,却是词学史上词体观的权舆。”\+⑩

[注释]

①杨海明.唐宋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02.

②彭国忠.《花间集序》:一篇被深度误解的词论[J].学术研究,2001(7):101,99.

③冯晓莉.也谈《花间集序》的词学观[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60-63.

④文字据《益州名画录》,见黄休复.益州名画录[M].于安澜编.画史丛书第四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5.

⑤华钟彦.花间集注[M].中州书画社,1983:4.

⑥舍之.历代词选集叙录(一),词学第一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8.

⑦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M].中华书局,1996:231.

⑧艾治平.花间词艺术[M].学林出版社,2001:4.

⑨曲向红.《花间集序》的词学观[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6.

⑩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M].齐鲁书社,2006:57.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花间词人欧阳炯生平及其词学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SB0560。

(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江油 621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