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

2014-06-21 23:39陈慧文赵金科
山东青年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沟通价值

陈慧文+赵金科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如何以学生为本,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成为沟通知识与价值之间的桥梁是本文思考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历史;沟通;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决定了它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区别于原来的党史与中国革命史。怎样才能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精髓和课程体系,突出其思想政治的目标,同时又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根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缺乏现实指导意义;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89.2%的教师认为被社会轻视,近四成的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自然有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知识无关,只是关乎价值和政治正确。事实上,这种二元对立是有所偏颇的,未能充分认识到价值与知识之间的连续性。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一种学科训练来获取知识,同时需要一种引导来养成价值,所以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成为沟通知识与价值之间的桥梁。

一、历史学是一门独特的知识学科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但由于主客观的不一致性,可以确定的说,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不等于是历史。也就是说历史与往事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历史的珍贵,在其具有真实性与富有意义。史学家在浩瀚的记录文献中,选择自认为有意义的事实,使其变为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在量的方面,占有一般事实的绝小部分,历史则系史学家根据事实而写成,历史是什么,至此已昭然若揭。[1]

历史所研究者为往事,往事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因此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术,摆在史学家面前的是双重工作,一是发现历史事实,一是将历史事实陈述出来。发现历史事实,是一种科学过程;而将历史事实加加以整合、建设以及再造的工作,在其性质上,主要是艺术的。所以,就史学方法而言,一直到今天,西方史学界所公认的,历史研究在技术上是科学的,在解释上是艺术的,在分析上是客观的,在理解上是主观的,在结构上是逻辑性的系统化的,在外观上是直觉的想象的。[2]

英国史学家卡尔在其《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把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交往的进程,称作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对话,“并不是一些抽象的孤立的个人之间的对话,而是今天的社会跟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按布尔克哈特的话说,历史是‘一个时代在另一时代里发现的值得注意的那些东西的记录。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3]

二、《纲要》课程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追求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本课程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为基本脉络,着重探讨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现在这门课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帮助他们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功能及目标定位上特别强调以下几点:第一,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侵略的事实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事迹,教育学生汲取落后既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第二,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树立从国情出发,面向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信念。第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通过学习祖国近代史上各民族人民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斗争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从而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

三、以学生为本,连接知识与价值

基于以上要求,我们尚有一项重大的问题有待解决,也就是如何在以寻求知识和真理为目的的历史学中安排价值的问题,亦即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意志活动,如何安排学生理想、需求、目标,以及他们所追索的生活意义。这里必须指出,按照西方哲学家休谟的看法,事实(fact)与价值(value)是严格区分的,两者互不相关。亦即价值纯然是人的建构,不可与知识系统、方法及组织相提并论。价值的宇宙与知识的宇宙因而被截然划分为而。因此,应该如何来解决知识与价值的链接问题呢?

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文的活动不可完全视为知识化的现象。人文的活动不只是知识的活动而是各种迥异价值的活动:创造的活动、审美的活动、评价的活动、意志趋向的活动,等等。所有这些价值的活动,都是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逐步养成的。而《纲要》课程所提供的价值观训练,主要为意志趋向的活动和评价的活动,这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这里借用成中英先生对于知识与价值所做的思辨分析。他指出,知识对价值的重要性正如价值对知识的重要性,乃两相依持,不分轩桎。就价值对知识的重要性而言,价值是生命本身的一种实现,此乃不容否认的现象。因此,人们接受价值、需要价值,而不能没有价值,人的行为以价值为主导,人生意义的来源是价值,价值构成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但另一方面,价值问题却需要知识来解决,价值行为也需要知识来引导与润饰。如是,价值本身才具有改善环境、开拓环境的能力,由于宇宙的生命是变动不居的,新的生命与新的环境不断形成,价值必须紧扣生命的真是来讲。因此,必须透过知识的把握,才能把现实作为实现价值的基础;惟其如此,价值也才能发挥其充实生命的效能。[4]由此可见知识有两大作用:其一、知识能够增益对价值的把握与了解,而价值也需要不断地全是与不断地认识,如此才能化为意志的力量,成为充实与实现生命潜力的根源。所以,知识足以扶持价值而建立其影响力,而促成其实现。知识是价值实现的条件及基础。其二,由于价值必须紧扣生活的现实及生命的真实,落实在个人及社会生活中,价值问题就变成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价值;同时,对价值的分析、认识及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实现价值,而且了解价值的内涵,对价值的内涵有所改进、增益。据此,我们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就深深地体会到,透过《纲要》的历史讲述,学生不断地反思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完全来自于历史的选择,把不切实际的价值淘汰,并把切合当代生活与生命世界的价值创造出来。endprint

第三,西方学术界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你一定没有自己的事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做法就是首先讲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而将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人物和群众的价值取向,由学生自己去判断、推倒和演绎,最后由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而这种所谓的必要的指导,就是坚持教材中的主线、主题和主流价值观。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正确的史实分析,阐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阐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的基本问题,说明探索的曲折性以及探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第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与学往往是脱节的。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顾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材设定内容讲课,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接受程度,导致学生学习的倦怠,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学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进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建构教学体系。为此,教师在课前或第一次上课时,应注意向学生作充分的调查,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重新建构教学体系,这样讲课才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率、而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史料也在不断的充实与丰富,学时成果亦有长足的发展。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和提炼,将这些新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去,帮助学生今早接触到学术前沿。

[参考文献]

[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18.

[2]杜维运.变动世界中的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7.

[3](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M].吴存柱译.商务印书馆,1981:57.

[4]李海翔.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312-31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山东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2013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资助项目(J13SY55)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沟通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