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燕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
*收稿日期:2013-12-12
黎英海先生1927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湖南音专、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及中央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主要从事的是作曲理论的教学工作。钢琴曲《夕阳箫鼓》是黎英海先生根据琵琶古曲改编而来,这首曲子原名又叫《浔阳月夜》、《春江花月夜》,它通过作品宁静的情调生动地描绘出了月夜春江的美好景色,刻画了泛舟人自得其乐、怡然闲适的心情,尽情赞美了江南水乡的良辰美景。由于它深刻的抒情性和丰富的音乐内涵使其流传甚广,被改编成了多个经典的版本,成为了我国民族器乐曲的珍品之一。
黎英海先生运用了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及娴熟的钢琴语言,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应式的复调旋律,成功的通过钢琴这件西洋乐器模仿了箫、琵琶、古筝等乐器的音色,并将这一切出色地融会贯通于全曲之中。这首作品在写法上,吸收了琵琶、箫、古筝等乐器的演奏技法特点并加以丰富;在风格上,保留了原曲的古朴和典雅;在旋律上,既保持了原作的风格韵味和基础,又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性格。全曲可分为引子、主题、八个变奏和尾声四个部分,虽然其带有变奏的性质,但又不能完全将之定义为变奏曲式,应看作是套曲化的单乐章混合曲式更为妥当。在1927年所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中,根据曲中各段落所描述的情景拟定了十个小标题,它们分别是:“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风洄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各段落虽没有明确拟定文字标题,但本文在分析各个段落的意境时,根据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将它重新进行了注解。
引子(1—7小节),“江楼钟鼓”。这是一个可以随兴处理的散板。这个部分主要通过钢琴的演奏来模拟由远而近的鼓声、再采用多种样式的装饰音来体现箫的音色。乐曲首先以右手同音左手低沉和弦开始,模仿鼓的声音,引出了左右手交替的同音反复,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而后再慢慢平息,仿佛就是远处传来的阵阵鼓声。随后慢慢溢出的仿佛是箫的声音,通过颤音的奏法演奏出舒缓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夕阳映江面、晚风轻拂的初暮景色,紧接着是模仿箫的声音做同音反复,为乐曲营造一种自由飘渺的意境。如谱例一:
接下来是同时大跨度的左手顺琶音、右手反向琶音,下行装饰音使箫鼓两者汇合在一起。这里的琶音要弹奏得均匀连贯、颗粒感强且分明,弹奏时要注意保持手部的扩张和支撑,手腕进行一定的旋转动作,通过手指把重心从一个音移向另一个音,保证音色的流畅统一。将左右手交替进行的长琶音流动想象成流水潺潺,为后面出现的主题做准备。这里的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要做出循序渐进的层次感,左右手的交替动作要连贯,如同一只手弹奏那样自然、中间不露痕迹。反向琶音、下行装饰音和引子结束前的华彩句,展现出了夕阳映射下江面水波荡漾的场景。
主题(8—20小节),“水边斜阳”。主题是有节制的行板,是一个富于江南风味的基本主题,它恰似一首动人的江南船歌,表达了时而宁静时而低吟的意境。主题的核心是开始的两个小节,右手为主要声部,主题旋律要突出、声音清晰明亮,左手为右手旋律做铺垫。主题核心的第二小节加一个弱琶音,像一阵柔和的微风,注意双手的音色、音量、触键尽量做到细腻干净,琶音要均匀、平稳。这里也体现出了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核心音调通过五声音阶式的自由模进和变化发展,旋律以较平稳的二、三、四度级进或来回进行 ,各乐句、乐节之间首尾全部用同音连接环环相扣。如谱例二:
变奏部分是全曲的精华部分,每个变奏的速度各不相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也大不一样,弹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变奏一(21—33小节),“月上东山”。速度为中速。这里的主题音调移高了四度,并且由单音变成了双音,旋律向上引发,线条慢慢的起伏,一头一尾的同度音贯穿连接,都表达了一种明月东升、江风轻拂的动感。演奏时音色要轻快而明亮、乐句流畅自然。
变奏二(34—56小节),“风回曲水”。 这里也是比较自由的节奏,速度为优美的散板。本段旋律起伏很大,波动增强,曲调层层下旋后又回升,使我们又看到了一幅不同的画面。乐曲由长颤音bA引入,快速的颤动由强到弱,弹奏时尽量做到流畅自如并且与乐句融为一体。左手以八度琶音为辅助,通过模仿琵琶滚奏的技法,给人以潺潺水声、水波荡漾的感觉。
变奏三(57—70小节),“花影层叠”。乐曲慢慢回到主题,进入自由的华彩,进行自由模进,左手各乐句、各乐节之间首尾全部用同音连接环环相扣,由弱到强。紧接着是右手力度f四和弦两手对立的长琶音。弹奏时手腕支撑、臂、手腕放松,每个音非常清晰明亮。乐曲渐慢又是一个右手的八度延续左手右手交替的波浪式琶音加强了前面部分的气势,力度ff然后汇合于双手的八度音,乐段结束。这里表现的是江风习习,花草倒影,水中摇曳,层迭恍忽的情景。
插部(71—99小节),“水深云际”。这也是全曲唯一的对比性的段落。其中,速度、和声、织体、旋律、节拍等有了很大的变化,曲子也开始分散板节奏,平稳缓慢的旋律进行之后,速度慢慢的加快,紧接着奏出了流动十足的华彩乐句,让人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变奏四(100—134小节),“渔歌唱晚”。小快板的速度,也是全曲最为生气勃勃的一个段落。左手部分的小节最后半拍插入了32分音符的三连音,右手一长串音符展现的是一段渔歌的旋律,钢琴模仿着悠扬的笛声,好像自远处飞来的渔歌般,接着是稍快而有力的演奏,表达了渔人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
变奏五(135—154小节),“洄澜拍岸”。 慢起渐快的小快板。这里进入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节奏变化非常明显,由慢而快,由远而近,由缓到急,音乐慢慢加快,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描绘出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本段的前半部分,左手短琶音和右手长颤音的组合作自由模进,表现出归舟的桨声。像是古筝在弹奏流水的声音,旋律逐渐发展,旋律的节奏随之改变,由前面的歌唱性较强的舒展旋律发展为脉动性明显的短促节奏。开始的“慢起渐快”是中国乐曲中常见的传统节奏型,能够有力地带动情绪的向前发展。乐段的最后,用一个短琶音作了自然的过渡。这里速度变为慢起渐快的中板,由短琶音引出,是前面乐曲的延续和发展。旋律由左右手交替作四、五度的反向分解和弦组成。前面的桨声化为轻盈的月光波影。
变奏六(155—192小节),“桡鸣远濑”。慢起渐快,开始时,主题“加头”,重音在每一拍的第一个音,从中音区向上模进。全段全部由八分音符贯穿,是全曲中唯一的一段上行模进,音乐快速、热烈。如谱例三:
从第15小节开始,音高在以前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八度,和声织体加厚。左右手重复在前面已经逐渐加快的基础上,要求再次加快。29小节开始速度已经达到急板,情绪也更加激动。两次重复后,出现主题的再现。主题出现在左手部分,右手是9连琶音的流动,节奏放宽,并将织体加密,造成宽广、庄重的效果,使全曲达到了最高潮。如谱例四:
表现出一幅江涛起伏、浪花飞溅的景象。接着是低音声部将前面的旋律放宽,高音声部不断地重复原来的叠句。即通过扩展了结构的叠句,高潮部分逐渐平息走向稳定和沉静。
变奏七(155—253小节),“欸乃归舟”。这一段可看作全曲的高潮段落,速度由慢而快、力度由弱至强,而后又慢慢变慢、变弱。中间部分的音乐呈现了反复式的递升,钢琴模仿筝滑奏的声音尤如流水一般,,尤其是后面的主题再现部分,更是要表达得大气磅礴、淋漓尽致,最后音乐又逐渐趋向平静,表现出归舟远去、万籁皆寂的宁静,让人回味无穷。
尾声(254—267小节),自由的慢板。主题旋律变化再现,节奏舒缓,恬静而优雅。本段中叠句和主题交织起来,叠句加以变化,开始是由前面的左右手和弦发展到右手琶音左手主旋律,再一次突出主题。接着是左手短琶音右手颤音的组合,为全曲的结束做铺垫,右手八度琶音由慢到快到二分音符上慢慢平息,三次补充终止,在这里用了一个装饰音,给旋律增添了奇异的色彩。最后以ppp的力度,在两小节左手顺琶音右手反向琶音无限延长上终止,音乐缓缓结束。像是前面的各种声音———箫声、鼓声、水声、桨声等都渐渐消失,夜色恢复了平静,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浪声和船桨声渐渐地消失在安静的夜色中,船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情境。如谱例五:
黎英海先生改编的这首钢琴曲《夕阳箫鼓》,既保有了原曲的古朴与情调,又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和丰富、感情也更加激动充沛,让这首古曲放射出了新的光彩,展现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这首曲子通过婉转质朴的旋律、自由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情感表达,给人们展现的已不仅仅是一首钢琴曲,更可谓是一幅工笔细腻、色彩清淡、清丽高雅的山水画卷。黎英海先生通过自己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其既保持了古典本来优雅的格调,又体现了时代的气息,成功地在钢琴上展现了“由静而动,则动而静;由远而近,则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寓于景”的中国古典美学之精髓。其表现出的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和所传达真挚、深刻、具有诗意的情感,使得这首细腻而别致的钢琴曲以它特有的风格在传颂。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2]周广仁.钢琴教育艺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吴雪雷.释析《夕阳箫鼓》的钢琴演奏[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应诗真.钢琴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5] 李西安.钢琴曲《夕阳萧鼓》音乐分析[J].中国音乐,1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