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邵金生
邵金生,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金华市名师,金华市人民政府特邀督学。
什么是描写?《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或客观的事实表现出来。”描写是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我们经常用描写是否生动来评判一篇文章是否有辞采。正如本单元“写作导引”所言:“好的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人物、动物、事件、景物等的具体状态,使人读了如亲见亲闻,如亲临其境。”
如何成就“好的描写”?
首先,“好的描写”取决于文章的立意,也即取决于作者期望达到的表达效果。时下,受一些所谓“好词好句”的影响,学生作文中为描写而描写的现象很普遍;许多描写,就局部来看,可算成功之笔,但放在文章全局看,不符合文章情调甚至褒贬异趣,不仅没有提高文章水准,反而弄巧成拙。其实,这个道理是浅显的。试想:贾宝玉眼中的林妹妹和焦大眼中的林黛玉,是完全一样的么?唐僧眼中的孙悟空和白骨精眼中的孙猴子,是完全一样的么?那么,写柳树就是含烟带雨绿条依依,写燕子就是掠水穿花共蝶争春,写农人就是披蓑戴笠稼穑惟艰,这等文章,你爱读么?聪明的,你懂的呀!
其次,依神而赋形,肖其形而传其神,讲究描写的生动形象。请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对小土豪夏甲总的描写:“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挖楞帽,身上青皮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区区数十字,简笔勾勒,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于一体,把一个骄横、粗俗的无赖土豪形象描写得形神毕现。读着这等文字,在叹服于作者高超的文字艺术的同时,我们自然明白了什么是生动的描写。“生”,就是“活”,就是富于生命力的意思,这样的文字依附于文章的灵魂,其辞采才有了活泼泼的生命。我们语文教科书的许多经典名篇中,描写生动的文字很多,《诗》云“执柯伐柯,其则不远”,那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典范。是不是?
【作文本】
一 关于老照片的片段作文
【片段一】
照片已经旧得泛黄,画面上两位老人伛偻着,苍老的脸上爬满皱纹。在他们身后,是一座被大火烧得仅剩下断壁残垣的房子,从那几根被烧焦的倒塌的柱子可以看出,这房屋原本该是十分荣耀的。四周本十分粗壮的树木,在这一场突如其来而又旷日持久的战火中,失了它们俊美的容颜,只剩下垂死挣扎的躯干依然在苦苦呻吟。若说仍有生气的,该是老人身边那几个身着军装的凶神恶煞的男人吧,他们的眼里仿佛喷射出无比可怕的烈焰,恶狠狠地盯着眼前这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可怜的老人,眼中充满了恐惧与不解,没有人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比他们一生经历的苦难还要深重万分的战争。
(初一(6)班 应梦茹)
【片段二】
当年爷爷20岁,在部队里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为的是给在家乡经人介绍还没有见过面的奶奶看的。那时的爷爷可真年轻,气宇轩昂,浓眉大眼、鼻梁挺直、嘴巴微微扬起,比现在我的堂兄威风帅气多了。难怪奶奶总对我说,你爷爷年轻时可好看了,你大伯、爸爸都没有他帅。照片里的爷爷穿着军装,戴着军帽,帽檐上和领口是熠熠闪光的红星,衬出爷爷一身的浩然正气。瞧,那份自豪与喜悦都已经飞上爷爷的眉梢了。眉宇间的洒脱,眼眸里的坚定,仿佛在告诉我们:“我是个军人,我要保家卫国!有我在,谁都欺辱不了咱们中国!”
(初一(3)班 李丹)
【片段三】
小贩们一个挨着一个在地上坐着,身后是一堵泥块垒成的墙,墙面被风雨侵蚀得凹凸不平了,甚至凸起些尖锐的棱角。他们紧挨着,面前是各自的小地摊。破旧不堪的肥大的衣服,短得出奇的裤子,以及一双散开了鞋带的鞋子,眉头在一头蓬草般的乱发下紧紧地锁着。镜头最正中的这个男子,跟前摆的该是些旧书吧,破旧的书,卷着边儿,凌乱地放着。男子一双茫然的眼,木木地盯着镜头,整个人坐成了一尊雕塑。
(初一(6)班 翁承慧)
(以上三人学校均为金华市澧浦初中,指导教师均为吕佳)
【主讲师说】
老照片记录的是历史的某一个瞬间。这三个片段,在写法上都可以说有着上乘的描写。战火下苟且偷生的无辜百姓,在断壁颓垣边,忍受凶神恶煞的欺辱,生灵涂炭,令人窒息。爷爷真的够帅气,一袭戎装,更是赋予了他一身浩然之气,一份敬意,平添了几多英武之风。那个卖旧书的小贩,在特定的时空下成就了一尊雕塑,融入了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苍凉。读着这些文字,我们读懂了老照片,更读懂了小作者那纯真的心灵。
二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
老照片的故事
金玉萍|浙江省金华市澧浦初中初一(6)班
树叶一片片落下,尘埃里的时光一片片逃离,岁月将人们慢慢改变。 ——题记
按照惯例,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家中进行大扫除,我擦洗橱柜。仿佛是人生的一场约定,我四岁时的照片陡然在十四岁的我的手中悄然落下。
我重又拾起,这是一张我和奶奶的照片。那时的奶奶还没有深深浅浅的皱纹,那时的我还没有茁壮的青春痘;奶奶健壮得还能轻松将我抱在怀里,而我,笑得天真无邪一脸灿烂。
照片中的我扎着两个小沙包,留着那个年纪特有的稀疏刘海,稚嫩的小手搭在奶奶的肩上,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满眼期待……穿着花衣的奶奶是那么地美丽温婉,也许是不习惯于拍照,她笑得有些僵硬,但依然掩盖不了眉宇间无尽的喜悦。她的笑容恬淡了时光……身后的草地一片葱茏,在那浓重的绿意中隐约闪烁着点点明艳的红,虽已定格,却仍让人感受到它们摇曳的风姿。
我盯着照片许久,尘封已久的记忆的硬壳在刹那间碎裂。那夜星光,那片虫鸣,那些故事,那个彼时年轻的人,那个奶声奶气的孩子,那一段匆匆逝去不可复返的童稚时光!奶奶的一声叫唤将我拉回现实中,她走了过来,看见我手中的照片,“那时的人儿可真好看。”眼前的老人,花白的双鬓,浑浊的眼眸, 菊瓣似的皱纹,她此刻是多贪恋年轻的她呀!“奶奶,不如,我们做个框,把它装裱起来吧。”endprint
“你奶奶呀,已经老啦,不再是当年的漂亮人儿啦。留着年轻时的照片,还天天挂在墙上看,不折磨自己么!”老人深深叹了一口气,是诉不尽的留恋与不舍。
一张老照片,似一朵红叶,在桃红柳绿年复一年的时光之流中飘零,诉说着往事。
(指导教师 吕佳)
【主讲师说】
邂逅一张老照片,引出一段平常的故事,从写作上看,似乎有些俗套呢。但是,因着有了出彩的描写,文章顿时有了亮色。照片中的奶奶,穿着花衣,美丽温婉;眼前的老人,“花白的双鬓,浑浊的眼眸,菊瓣似的皱纹”。时光,真是一位残酷的雕刻大师啊。小作者对老照片的描写,透着那份令人感动的细腻;对奶奶的外貌、语言乃至神情的描写,称得上妥帖精当。写作的使命,就是使我们的感情成为可见的东西。你做到了,金玉萍!
三 “动物”话题作文
蛙
杨奕|浙江省金华市澧浦初中初一(6)班
春末夏初,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
那时,每逢夏季,离学校不远的拐角处总会出现一些卖蛙的人。除了买回去做成佳肴的人,还有一群特殊的顾客,那就是随着学校放学铃声响起鱼贯而出的孩子们。
拐角最边上是一位老妇人,花白头发,有着一张和蔼慈祥的脸。每天放学,迎接着我们的总是那上扬的嘴角,与眯成了一条缝的眼,额上的皱纹也舒展着。因为和善,她是我们最愿意光顾的卖主。我们朝着她和她的蛙,蜂拥而去。她的面前,一直摆着一只小箱子,里面是各式各样的蛙。
大伙儿兴奋地挑走自己满意的蛙,那些蛙跳得既高又远,大家乐呵呵地躲到一边的空地上斗蛙去了。我总是走得最迟,每次都要端详半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望着箱里的蛙,从这头跳到那头,从那头蹦到这头,好不愉快!看蛙,成了我每天的乐趣。我相中了一只蛙,它身上的斑纹是褐色与黑色交错的,每次蹦跳,就属它跳得最高,最远。
就为了这只蛙,我天天光顾她的蛙摊,但都是只看不买。内心却也奇怪这么好的一只蛙,竟没有人买走它,每回放学时我总还有幸能见到它。老妇人也不撵我走,她忙着招徕过往的行人,倏忽间眼中也会闪过一丝阴郁,但转瞬又是她一贯的和蔼笑容。我无心过问她,只专注地看蛙。来得多了,她偶尔也问我的学业,问我的生活,我总是心不在焉地回答。有过那么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要卖蛙,她只是笑而不语,我也便作罢了。只是回想起她的那一笑,似乎是苦笑,想着便不由得有了些悲凉与躲避。
那天我起身要走时,她叫住了我:“你那么喜欢这只蛙,就送给你吧。”我诧异地看她,却对上了一双布满血丝、眼皮又红又肿的眼睛,形容憔悴,她的声音也添了许多苍老与疲惫,全然不似往常的爽朗。我一惊,却又不敢多问,接过蛙,低低道了声谢,便转身离开。
不想,那蛙到了我手里便失去往日的活力,不肯蹦了,懒洋洋地伏在浅水中一动不动。第二天放学,我急不可耐地跑去找她,却没有听见她那独有的高声叫卖声,也没见着她人。我失望地离去,耳边回响着那几个卖蛙小贩的低声议论:“她也是真苦,一个人撑了这么多年,这儿子最终还是没了,难得今年蛙价比往年都好,又好卖……”
又是一年稻花香,该去看蛙了。
(指导教师 吕佳)
【主讲师说】
卖蛙,斗蛙,也许是当地的生活习俗,我们不便从动物保护的理性层次作什么评论。就写作而论,文章叙述了一段与“蛙”相关的童年往事,娓娓道来一段往昔的生活,写得徐疾有致,颇见文字功力。那只“褐色与黑色交错”的蛙,“每次蹦跳,就属它跳得最高,最远”,是小小的“我”当年最大的牵挂;那位和善慈祥的老妇人,在艰辛的生活中依然保持一贯的和蔼笑容。拐角处,我,老妇人,蛙;一个故事,在笔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