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远会
“和世界航空强者同台竞技的梦想有多远?”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向季晓光时,作为中国最先进和最重要的航空武器装备研究所之一的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所长,季晓光言辞中更多地流露出对漫漫征程的担当与忧思,“通过几代航空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实现了中国歼击机的跨越发展,研发能力、人才队伍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某些专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存在很多落后与不足。时不我待,前进的步伐刻不容缓!”他更大的忧思在于,具有先发优势的世界航空强者同样致力于以强劲速度甩开对手,因此留给成都所的时代命题,是不断探索新的技术、理念和方法,超越自我,致力于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纵观中国航空工业的浩浩历程,成都所和中航工业其他同性质的研究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航空工业最终实现遥遥领先梦想最真实的载体。大任于斯,成都所需要继续弘扬歼7C/D研制时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再续歼10研制中自主创新的荣耀与勇气,需要尽展枭龙、翼龙国际市场开拓的宏图,需要践行打造跨代新机、力拓空天的壮志……负重而发,高位求进,成都所目光向前,审时度势制定发展战略,激发内生动力,引领和推动战略发展,时刻迎接着新挑战,就像季晓光所言,“发展没有休止符,我们永远在路上……”
竞争求胜:丛林法则与国家使命
“我们面对的竞争,同样十分残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军工行业,我们肩负着国家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竞争中活下来,还要在竞争中强起来。”当季晓光所长谈及军工行业竞争的激烈性时,我们被深深触动了。
残酷性首先源于世界航空武器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航空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战争的形态和作战方式已发生本质演变,“联合作战、体系对抗”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基本特征。航空武器装备研制需要与时俱进,改进以往战术层次的定位,而立于体系作战的战略层次去考量和发展。谁能够率先在“战术航空向战略航空转变、本土航空向世界航空转变”中占得先机,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优势,就能够更好地履行国家使命。直面残酷的竞争,肩负使命与重任,成都所始终枕戈待旦。因为他们明白,现在领先并不意味着未来领先,未来领先并不意味永远领先,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优劣转换只在瞬间。
基于此,季晓光提出了“三个始终坚持”的指导原则,打造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厚积竞胜之本。“始终坚持重点跨越与领域拓展相结合”,重点跨越就是要打造跨代新机,领域拓展的要义是聚焦飞行器优势,向高端无人机、空天结合、战略航空、国际市场以及其他多用户等相关领域广泛拓展,实践证明“第一个始终坚持”正不断提升着成都所竞争战略的高度与宽度;“始终坚持技术发展与能力提升相并重”,通过对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深入广泛的预先研究,谋求更大的技术领先,并通过新的型号项目实现研究成果的工程化,通过几年实践,“第二个始终坚持”已然促使成都所的战略纵深进一步拓展,技术上台阶的同时人才团队也得以不断优化升级;“始终坚持经济增长与职工受益相结合”,有专家说过,航空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而关键还是智慧密集型的产业。“第三个始终坚持”通过资本、智慧的集成效益为战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形成了“经济增长—职工受益—效率提升—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个始终坚持”逐步成就了成都所的“四大核心竞争力”——“立足于高端飞行器平台的精益研发能力,基于现代化信息化的敏捷管理运行能力,遵循非对称无边界理念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导向机制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这四大核心竞争力让成都所在激烈竞争中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自我鞭策:深刻剖析与博采众长
和世界各国军工项目有严格保密性和神秘性如出一辙,成都所正在承担的型号项目,虽然外界解读甚多,但任何猜测都只是雾里看花,真正理解成都所在这些项目中渗透的精神,也只能等待型号解密之时。其实,与其窥探那些高深莫测的技术指标,不如从一些实在举措来解读成都所近些年的发展。我们相信,和“歼10精神”、“枭龙速度”浸润的品质一样,成都所的每一天都在为成功的精彩而努力。而这种努力更多的是从深刻剖析与博采众长开始的。
2008年底,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综合考量,调季晓光任成都所所长。
成都所和沈阳所相隔数千里,长久以来由于承担的项目不同而在各自的技术领域独领风骚,此次干部互调更像是一次历史的际会。在沈阳所工作长达20多年的季晓光,深知双方的优势,也熟稔各自的不足。调任成都所之后,季晓光站在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航空工业歼击机研制战略布局的高度,重新审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亲自带队多方调研交流,启动了强强之间的取长补短,共赢共进。“我们要有敢于承认短处的勇气,更要有承认别人长处的胸襟。放下身段,舍得薄面,才能更好前进。我们是竞争伙伴,但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其实整个行业都是合作伙伴,只是分工各有不同。唯其如此,中国航空工业才能更好发展。”季晓光是这样看待集团干部调任的良苦用心,而他也用矢志不渝的践行,让点点滴滴的量变蓄积为质变。
众所周知,航空武器装备是大系统工程,需要众多学科和技术来支撑。因此,合作既涉及行业内,还广泛延伸到其他军工行业和军方。从始至终,在季晓光的谈话中,没有出现过主机厂和成品厂等我们所理解的惯性词汇,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和客户。一词之差,体现的是平等的意识、市场的精神,折射出成都所正从主机研究所的身份中自我舍弃的优越感,而市场的契约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成为成都所的新基因。因为,成都所深知市场精神、契约精神是每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经济实体必须经历的自我蜕变。枭龙的外销,是一次很好的练兵,但要想在国际航空市场份额中分得更大一杯羹,成都所的自我蜕变之路依然漫长。
不讳言优势,不避讳短处。深刻剖析、博采众长,成都所坚持在内练与外修中砥砺前行。
团队合力:赛车、拳击、乒乓球背后的力量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成都所所务会议室墙上的大幅题字,在会议室中格外醒目,而这间会议室正是成都所领导班子成员共商所事、学习交流的“重地”。
作为肩负重任的研究所,成都所需要能够同心戮力克服困难、开拓新局面的领导班子,需要领导班子成员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身为“班长”,“聚合团队之力、成就共同的事业”是季晓光所致力的目标。“F1大赛能够获胜的车队,一定是在程序、分工及合作上配合无间且顺畅的团队。从赛车手进站到出站,测轮胎气压和外表温度,换轮胎与加油……一气呵成,这就是高效的团队协作!再说拳击手,虽然一个人在台上战斗,背后却有着教练、营养师、体能师等整个团队的支撑;兵乓球比赛中,赢得胜利的球员背后凝聚的是教练、技术指导、后勤服务保障等无数人的心血”,季晓光用自己对F1赛车、拳击和兵乓球运动项目的理解,生动诠释着团队合力的价值与意义。
历经40多年锤炼,成都所已然拥有了一支经过多个型号锻炼、工程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领先的优秀人才队伍,拥有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从所领导班子到总设计师再到各研究部部长、研究室主任、年轻的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优秀的精英团队。如何让这支精英团队发挥出强大的创新力、战斗力、凝聚力,是季晓光着力思考、力抓力推的一个重点。
“团队力量的源泉是文化”,季晓光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团队的激情与活力。“为优秀的人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发挥才能,尽我所能为他们创造用武之地,让团队每一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实现团队价值的最大化……”,“处处有我,而处处无我”是季晓光对于一所之长职责与定位的深刻思考。“全所一盘棋,团队之中每一个需要我的地方我都要尽心尽责地提供支撑保障,全所发展的方方面面我都得全力以赴地考虑谋划,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同时要充分放权,给予信任与机会,让有能力之人放手去做。团队的成功就是我最欣慰的事,也是给予我的最好的荣誉。”朴实的话语中,折射出季晓光对于团队文化的理解和践行,在他的影响与带动下,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都所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团队文化氛围愈发浓厚,同时也为固化于制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驱动战略:精益设计、敏捷管理的双发动力
为了构建中国国防的高边疆,为了肩负的战略航空和世界航空的使命,成都所聚焦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在构建多层次、成体系的研发体系上下足了功夫。以管理提升与创新为牵引,成都所通过精益设计与敏捷管理的“双剑合璧、双发推动”,促使具有研究所特色的研发体系日益成熟与强大。
在传统飞机研发流程中,影响飞机研制进度、周期、质量和投资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设计的错误与过程输入参数的等待。设计的更改与反复,往往容易导致费用增加和周期延长,导致飞机几何不协调、系统功能或性能达不到指标要求等。而飞机的研制过程是串行的,有些问题只能等到飞机实物制造出来后,在试验、试飞验证中才能逐渐显露。这无疑增加了工程的风险性。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成都所在以歼10飞机为主的三代机研制中,就已经开始推行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设计,精益设计就是基于数字样机的快速可重构的虚拟研发,全面开展多学科协同、综合设计系统应用。
履职成都所以来,季晓光抓住新机研制和领域拓展的良好契机,和管理团队、设计团队一起对成都所的精益设计进行全面铺展和系统完善,成为成都所开展优质高效型号研发的强兵利刃。而与精益设计相适应的,是构建一套敏捷管理体系,实现传统飞机研发流程的突破性变革。
成都所的敏捷管理一是体现在战略的敏捷性上,注重技术发展方向上的科学决策,坚持“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的竞争战略和建立“面向需求快速响应”的管理机制;二是体现在组织的敏捷性上,变革传统的研发组织流程,根据项目性质、客户类型、资金来源、项目周期和规模等构建研发组织体系,将使用方的要求转化为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求,并对各种问题和机会迅速反应。而随着战略地图和综合平衡计分卡在成都所的稳步推进和逐级落地,更是为敏捷管理开了“加力”,增添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敏捷管理是一种来自技术更新迭代必须同步的管理革新,那么,对季晓光来说,突破自己20多年领导技术的管理思路,真正实现一种身份上的转换,从技术专家到技术、管理综合型专家的转变,挑战更大。在学习、积淀、实践中,季晓光“聚焦答案”的管理理念逐渐成形与成熟。他从战略着眼,从大处着力,从实处着手,积极求解发展命题的准确答案,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带领整个团队和研究所更积极稳健地走向未来。
在他的推动下,成都所型号研制、技术创新、人才成长和条件保障都被纳入到规范有序的管理运行轨道——科研组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着积极性,激发出奋发向上的激情;不断完善成熟的技术职务体系、行政职务体系和薪酬测评体系,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为青年成长拓展通道……而随着先进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成都所发展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把握“以时间换空间”主动权的力量不断增强,在开拓发展的空间里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