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路径与策略研究

2014-06-19 07:36高珊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财务报告公允变迁

高珊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企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 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兼并活动日益剧烈,对高质量、透明和统一会计语言的要求也日益强烈,也使各国政府意识到, 减少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 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将会计准则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在这一背景下,需要积极采取行动,以适应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潮流下 ,如何既顺应这种发展潮流 ,又适当照顾本国国情的需要 ,这是每一个主权国家都需要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会计准则变迁的路径

(一)会计准则变迁的路径模式

会计准则属于广义会计制度,因而,会计准则变迁实际上就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变与交易过程,制度变迁就是行为主体为了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寻求动态的制度均衡的过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目的就是以高质量、统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取代低质量而差异较大、缺乏一致性的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三种变迁路径:渐进式变迁路径、突变式变迁路径和平行推进式变迁路径。上述三种变迁路径各有优缺点,渐进式、平行推进式可以保持制度变迁中的稳定性,但周期长、速度慢、效率低;突变式变迁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震荡,但其改革速度快、效率高。各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变迁路径的选择,就是在社会承受能力既定的条件下,对改革速度的快与慢、改革成本与效益、稳定与混乱的一个判断、平衡与取舍的过程。

(二)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准则变迁的路径选择

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道路上,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国家采用的是一种近似于“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原因为:美、英、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都是有选择的、部分接受的渐进式态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国家都先后积极参与到国际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来,争取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重要话语权,从而争取更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利益。欧盟国家和俄罗斯所选择的是一种接近于全盘接受的“突变式”变革路径。

(三)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路径选择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路径是“渐进式+突变式”。在2006年之前是渐进式,如先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都是在渐进性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却在原来渐进式的基础上大大提速,不仅在短时间内增加了22项具体准则,还对基本会计准则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做了全面修改,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要求将金融工具、债务重组产生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等,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上做了局部大变动,是在渐进式基础上实现了突变性的变革。

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建议

(一)坚持“互动的持续国际趋同”策略

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以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现了平稳有效实施,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已经显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和跨境服务,我国同时启动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会计准则等效谈判,并取得重要成果,先后与欧盟和中国香港会计准则实现等效。为响应G20倡议,2010年4月2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向全世界表明了我国的立场,以及我国会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的态度。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均以成熟市场经济主体为导向。我国尽管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鉴于我国在资本市场、经济、法律乃至文化上的一系列特点和特殊问题,目前在中国完全采纳以成熟市场主体为导向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代价高昂。即使简化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但对中国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来说,仍然过于复杂。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若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需求,会有违成本效益原则的。我国财政部在发布路线图的时候,将名称中的“全面趋同”改为“持续趋同”,这反映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趋同过程中理念的变化,其中的深意在于我们要坚持互动式的趋同原则。自2005年至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有两项重大项目按照我国的准则进行了修订,即与关联方交易和企业改制资产评估相关的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在其他方面承诺考虑我国的情况,并在本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重大修订中实时、多次征求我国的意见。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应当适应,而且应当影响国际会计惯例。所以在会计准则趋同中坚持“互动的持续国际趋同”策略,主动适应、积极作为,深入地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改的全部项目,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以及转型经济国家共同寻求建设性、互动性、多赢性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争取更多国家利益,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会计基础。

(二) 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自诞生伊始就备受关注,现在人们对它讨论的焦点已由“是否使用”转向“如何使用”。近三十年来,公允价值始终是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看似简单的公允价值,因与经济环境联系密切、涉及诸多假设和不确定因素等原因在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中难度极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计量属性的立场由传统的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转变已成趋势,纵观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推行过程,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反复,我国亦是如此。我国在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在2001年修订前的 “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投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都有运用公允价值,但由于条件不成熟,公允价值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取消了。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出台,再次采用公允价值,此举主要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同时还反映出我国准则制定部门在拓展公允价值应用方面的决心。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17项准则直接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有三项准则要求参照其他准则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有18项准则没有要求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我国新准则体系中应用公允价值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适度应用”,但在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比较大,它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 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上理解和掌握纷繁复杂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精髓,这对习惯历史成本计量的财会人员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2011年5月1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第13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允价值计量》,针对公允价值会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所暴露的缺陷,对公允价值计量做了完善和优化,提供了针对性更强的计量指引。在我国17项直接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中,仅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年金基金”三项提供了具体计量指南,这必然会影响相关准则在具体事务中的有效实施。因此我们应当借签国际公允价值应用的成熟经验,积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问题,积极普及估值理论、估值模型、估值方法、预测技术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 准则。endprint

(三)主动加强与国际会计界的联系和沟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跨国贸易和投资额不断增大、跨国资本流动增速加快,为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企业权益,有利于企业从事国际经贸交流和投融资活动,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以确保生成公开、透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兼转型经济国家,新兴的知识经济和传统的工业经济相互交汇,不可避免地遇到我国发展所特有问题,如何在会计上处理这些问题,如何能让国际资本市场所认可,需要我国深化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从维护国家利益和谋求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力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制定中吸收我国经验,并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贡献力量。当前,我国在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方面已经陆续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机制;与欧盟建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机制,不断加强沟通和交流;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共同成立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切实维护好亚洲、大洋洲国家和地区的利益,成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与美国签署合作备忘录,定期召开会议,建立了有效的定期沟通机制,在积极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协调双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立场等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与日本、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建立定期会议机制,交流各国会计准则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面临的问题,协调会计国际趋同的立场;与香港会计准则先后实现趋同和等效。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有理、有序推进趋同工作,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

(四)完善会计人才培养选拔和评价机制并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就必须增强人才竞争优势,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我国财政部历来十分重视会计专业人才建设,现已构建了以会计从业资格市场准入制度为基础,以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建设为目标,以会计初级、中级、高级(副高级)三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为手段,以会计人才评选表彰管理制度为激励保障的系统、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工作机制。截至2009年底,我国会计专业人才总量已经超过1000万人,会计专业人才总量居世界第一,但目前我国能够参与国际业务或交流的会计人才数量仍然不多,特别是同时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并能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的专家型人才极度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职业道德高尚、能够代表我国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我国已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并于每年在全国选拔培养会计领军人才,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不远的将来,我国会出现一批优秀的、屹立于世界会计之林的中国会计人才。

结论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当前会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通行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如果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不当,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利益。在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面临如何选择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最优路径,如何在新会计准则前提下进行国际会计趋同的未来方略选择,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创新和寻求更有效率的国际化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财务报告公允变迁
企业内部财务报告体系设计与应用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财务报告目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财政部修订印发《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
清潩河的变迁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