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茹
继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之后,6月9日晚间,央行宣布对部分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4月25日央行在年内首度降准后,两个月内第二次“定向降准”,而且降准对象也比之前有所扩大,除银行外还包括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迫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各类以“稳增长、调结构”为目标的“微刺激”举措。这些定向发力的微刺激政策,既包括加大西部铁路投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包括对小微企业等领域的定向扶持。
既要防止经济增速下滑过快,也要防止出台刺激政策让经济过热,人们很关切政府的“平衡术”如何选择。之前曾有外媒报道,财政部、发改委曾多次呼吁央行降息提振经济,但均被央行拒绝。针对这一报道,未见相关部门公开出面否认。
此次央行再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透露出政府的决策方向依然是“微刺激”。这也跟高层领导人多次明确表态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相呼应。“微刺激”与之前的刺激政策有何不同?“微刺激”到底有多“微”?下行中的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刺激”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
定向降准:“微刺激”政策宣言
“这是典型的‘微刺激。”针对此次央行定向降准,清华大学教授袁钢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朝着适当调整放松过紧政策、支持货币量合理增长的方向走出了重要一步,有针对性地解决小微企业资金短缺、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风险,促进结构调整进展下的稳定增长。
不过,在两个月内两次定向降准,这一现象在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尚属首次,两次定向降准显示出政策当局对经济下行的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分析称,导致经济下行的原因主要是过去问题的积累。
我国经济从2004年开始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甚至一度处于过热的状态,2008年本应下调,恰逢金融危机到来。不得已,我国在2009年出台了4万亿“强刺激”政策。
“其实不仅是中央出台的4万亿,地方还有20万亿投资。现在是消化过去的问题,这是必然的,经济没有下行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前期刺激过度、经济过热,经济结构必须调整。”张卓元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袁钢明认为合理的结构调整造成的经济下滑,不仅不应该阻止,要容忍,而且还要想办法促成,“比如压缩钢铁水泥的产能过剩,压缩过剩的房地产投资。”
然而,“调结构”就要付出经济下行的代价。现实的问题是,在调整过程中,经济运行在什么区间才是合理的?才能让我们感觉到经济是在“安全”运行?
“调到GDP达到7%左右就可以了,比7%低一点也无所谓,但也不能太低。”张卓元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世贤则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虽然有下滑,但仍在合理区间内,不必过度恐慌。
要警惕“刺激”依赖症
“微刺激”是个新词,连百度搜索也没有这个概念的详细解释。目前,关于“微刺激”,也尚未在政府文件中正式出现,仅有学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5月16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今年以来的多种“微刺激”手段保证了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健,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果。
这是“微刺激”第一次在正式场合“登堂入室”;但对此术语是否合理目前学术界依然莫衷一是。
有学者提出,“微刺激”是相对于“强刺激”而言的。在2009年初,世界经济危机情况下,各国政府无不采用“强刺激”的经济调控手段力挽经济急速下滑的颓势。
如今,经济形势已不同以往,虽然国内经济再次呈现增长乏力甚至衰退迹象,但政府并没有急于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出重拳,而是采取相对温和的刺激政策,于是,相对 “强刺激”,学界和市场人士发明了“微刺激”这个新词。
张卓元理解的“微刺激”,就是为了配合“稳增长、调结构”要求,“稍微放松宏观政策的定向放松”,“从目前出台的政策,表明这个方向是对的,符合调结构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世贤认可“微刺激”这一说法,并且认为“微刺激”某种程度上表现了政府调控手段的成熟度有所提高。
“刺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政策依赖和思维惯性,似乎没有“刺激”就没有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基于此,袁钢明对“微刺激”这个词并不“感冒”:“这个词的原意是我国现在不搞大规模刺激,难道不搞大规模的刺激,就可以搞轻微的刺激吗?为什么不是以自然的方式把经济推升上去?”
“其实这种政策依赖症本身就不能算是健康的表现。”张世贤如是说。 然而,积习难改。“宏观”乐施,“微观”乐受,效果不彰就加大力度,就会由“微”变“强”,由上到下渐渐成瘾。“这是我们要防备的。尤其要防备这些‘微刺激政策与再走到以往的‘保增长老套路上,殊不知,‘强刺激见效快,但毒性也大。”张世贤通过《中国经济周刊》提醒。
对话嘉宾
“微刺激”会否影响深化改革?
张卓元:由于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有些改革可能就会受一点影响,比如业界长期呼吁的财税改革不一定很快就能出台,包括开征房地产税和提高直接税的比重等,而一些税的试点可能因此暂停。
袁钢明:不一定。“微刺激”和改革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不见得“微刺激”就会冲击改革。有的人就认为货币措施越紧缩,就越能建立有约束的改革体制,加强竞争压力;一旦货币有所放松,改革就倒退了。这是把合理的货币政策和改革对立起来了。其实刚好相反,改革应该有不松不紧的、合适的货币政策做支撑。有效的改革也是在合理的货币政策和正常、稳定的宏观环境下实现的,而且会更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张世贤:“微刺激”是为了经济稳定健康运行所采取的微调措施,属于治标之策;改革是要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创造制度环境,是治本之策。标本兼治才能达到根本促进经济稳定和健康的目的,我认为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endprint
“微刺激”是否需要再加码?
张卓元:可以加点,但是不能太加码,也加不了太多码。比如棚户区改造,还得征集财力,很多项目都是掏财政的钱,没有动用社会资本,因为其中一些项目是赔本的。当前,地方政府融资的方式要慢慢规范,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借债。
袁钢明:当然需要。现在宏观经济有几个重要指标都不太好。加码首先就是跟货币政策有关。当前过紧的货币政策应该放松。
张世贤:这要看决策者的忍耐力度和抗压的强度。如果没有触及到经济增长的“底线”,应该还有促改革和调结构的空间;如果各级地方政府的失业率和经济增速两项指标眼瞅着一个往上蹿,一个往下跳,刺激政策力度也许会进一步加大。
稳增长是否一定要大规模投资?
张卓元:投资在一定时候很重要,但现在不需要大规模投资,特别要汲取2009年的教训,大规模投资造成产能更加过剩!虽然GDP可能上去了,但实际上是浪费资源。
袁钢明:稳增长不能依靠大规模投资。我们要做的,是让资金更快地周转,更有效率地循环,实现有效率、可持续的增长,而不是把大量资金都压在很长周期的、没有效益的、只投入不产出的大型长远项目中去,那样经济就活不起来。
张世贤:如果增长是中央决策层的首选目标,那肯定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但无论如何,经济下行不会倒逼出另一个4万亿。中国改革和经济转型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市场波动很正常,调整经济结构才是当务之急。
2014年4—5月实施的“微刺激”政策一览
**扩投资**
1.在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5月21日,发改委发布了首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的示范性基建项目,涵盖了包括交通、信息、清洁能源、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现代化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在内的五大领域的项目。下一步将推动油气勘查、公用事业、水利、机场等领域扩大向社会资本开放。
2.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
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称,将采取市场化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等积极参与其中。
3.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称,将设立铁路发展基金,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使基金总规模达到每年2000亿~ 3000亿元。另外,还要创新铁路建设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今年向社会发行1500亿元,实施铁路债券投资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稳外贸**
采取措施促进进出口平稳增长,优化外贸结构
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扶持服务贸易发展,扩大服务进出口,优化外贸结构。5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
**放松货币政策**
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4月25日和6月9日,央行两次宣布向部分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财税改革**
1.营(业税)改增(值税)范围扩大,6月1日起电信业实施营改增
4月30日,财政部公布,从2014年6月1日起,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实行差异化税率。此前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已经纳入营改增试点。
2.扩大对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
4月8日,财政部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扩大到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6年12月31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资料整理和制图:《中国经济周刊》采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