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P 与IP RAN 混合组网承载HSPA+业务研究

2014-06-18 05:01罗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11期

罗杰

摘要:现阶段合肥联通的传输网进入了MSTP网络与IP RAN网络并存的时代,为更好的满足现阶段各类业务的承载需求,该文对多网络的环境下利用MSTP与IP RAN混合组网满足 基站hspa+业务带宽需求进行了研究,验证其可行性,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方法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HSPA+业务带宽解决方案。

关键词: IP RAN;MSTP;混合组网;HSPA+带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11-04

1 概述

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移动业务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HSPA+等高带宽业务的部署越来越多,移动业务中数据业务的比重逐年上升。合肥HSPA+业务已由原先主要基于MSTP传输网承载,转变成主要由具备高带宽优势的IP RAN传输网进行承载。目前合肥IP RAN分组网项目基本覆盖合肥市区、县城及重点乡镇等区域,但是部分偏远郊县的高速高铁沿线的3G基站尚未覆盖;而这些站点已由MSTP传输网络覆盖,由于接入层为622M环网,基本满足接入层带宽需求,但是根据MSTP汇聚骨干层时隙规划安排,目前汇聚骨干层已无空余VC4资源,显然整个MSTP传输网已无法满足开通HSPA+业务需求。因此需要利用现有MSTP及IPRAN网络的各自优势进行混合组网解决偏远郊区基站HSPA+业务的传输带宽需求。

本文将从技术背景、问题难点、解决方案、实施效果等方面做出探讨。

2 解决方案思路、技术背景

2.1 方案思路

该方案需将原骨干环各个节点的单光口SL64 10G光板更换为双光口SLD64光板,提供各个段落的纤芯资源,未配置EGS4板卡的汇聚节点扩容EGS4板卡。从发展趋势来看,IPRAN分组网络取代MSTP网络已是必然,此方案投资大,实现方式复杂。

方案2:全部业务由IPRAN网络解决,目前的IPRAN建设以市区及县城区域内的建设为主,如郊县全部进行IPRAN传输网新建,不但造成原有MSTP网络的资源浪费,还会造成成本的提高与时间上的延迟。

利用现有MSTP及IPRAN网络的各自优势进行混合组网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2.2 技术背景

合肥联通本地网W网三县MSTP网络采用华为设备组网,以马鞍山路联通大厦和政务区新大楼两套华为OSN9500设备为核心节点,加上三县若干汇聚节点组成骨干/汇聚层,汇聚节点采用华为OSN7500设备(仅南开发节点采用华为OSN3500设备),分别为肥东、肥西和长丰10G骨干/汇聚环

目前已开通的三县HSPA+业务实现方法是在马鞍山路联通大厦华为OSN9500设备与CE互联主备各1个千兆,在政务区新大楼华为OSN9500设备与CE互联主备各1个千兆,由CE将业务指向各个RNC。因为核心节点华为OSN9500设备接入能力限制,HSPA+业务开通时,需在汇聚节点进行分组业务汇聚,即在一级汇聚节点,将接入环业务汇聚至EGS4板的Vctrunk进行收敛,再通过骨干环VC4传送至二级汇聚点(即核心节点)EGS8板的Vctrunk,再与CE互联。

3 问题难点

1)MSTP网络骨干层VC4资源不具备,无法将一级汇聚点的汇聚业务传送至二级汇聚点;接入层部分接入环由于网元数量多,接入环VC12资源不具备;但由于骨干环容量限制,也无法进行裂环优化。三县部分汇聚节点无EGS4板卡,需扩容板卡。

2)合肥联通本地网IPRAN分组网已覆盖了原MSTP网络约70%的区域,这些区域以市区为主。分组承载传送网建成后,通过将叠加分组设备站点的基站FE电路割接到分组网上,释放MSTP系统容量,用于解决未叠加分组设备站点的HSPA+带宽需求。但目前现状是叠加了分组设备站点基本上是在市区及县城,即使这些站点的FE电路调整至分组网,释放了MSTP系统容量,但这些区域已无HSPA+业务需求,而郊县地区叠加分组设备站点过少,MSTP网络系统容量不足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并且传输网发展方向,本地网郊县MSTP网络骨干环已无扩容的必要。

4 解决方案

IPRAN网络与MSTP网叠加融合:为解决IPRAN网络广度覆盖不足的问题,在郊县利用MSTP网络解决广度覆盖。

1)针对三县SDH网络骨干环容量已满的情况下,为保证乡镇HSPA+基站的顺利开通及带宽保证,故采取在SDH汇聚节点与IPRAN汇聚节点对接,并且在未覆盖IPRAN的乡镇中心站点采用SDH接入,在县城核心SDH汇聚后将流量引入分组网络的混合组网方式。

2)目前MSTP网络三县各个汇聚节点与IPRAN分组网三县汇聚节点已基本重合覆盖,可考虑将业务在MSTP网络的汇聚节点将业务收敛后,通过IPRAN分组网络传送至RNC。此方案只需在三县未配置EGS4板卡的汇聚节点扩容EGS4板卡,通过GE端口与IPRAN分组网络互连,方案实施简单。

业务实现方式:

县城SDH汇聚节点与IPRAN汇聚节点对接:县城SDH汇聚节点通过以太网板,与IPRAN核心节点的GE以太网板对接,每台设备提供两个端口,实现端口级的保护。端口之间使用链路聚合(LAG)方式。HSPA+基站业务汇聚到县城IPRAN汇聚节点后,进入分组网络的WCDMA_PS L3VPN中转发。采用L3VPN的业务保护方式。

3G基站业务走向:2M部分不改变传输流向,即走MSTP网络;基站数据业务流向:在汇聚节点与分组设备对接,由分组设备完成基站数据流的汇聚收敛与转发,此时利用IPRAN网络代替了容量不足的MSTP骨干层与CE的功能。

5 方案实施效果

合肥联通选择肥东杨坝村西站点进行了通过MSTP/IPRAN混合组网的传输方式开通3G基站HSPA+业务的测试,工程完工后通过网优对此基站进行测试监控,发现进行过改造升级后,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目前经过2个月左右的长期观察,此基站运行稳定。

6 结论

综上所述,合肥联通充分利用了原有MSTP网络的优势解决了现阶段IPRAN网络广度覆盖不足的问题,通过MSTP/IPRAN网络的对接融合,为郊县基站的HSPA+ 业务开通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任喆.面向多业务的本地传输网研究与设计[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 刘翔.分组传送网建设思路探讨[J].现代传输, 2010(8).

[3] 徐瀚,陈炜,梅仪国. IP RAN技术在本地传送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 2013(2).endprint

摘要:现阶段合肥联通的传输网进入了MSTP网络与IP RAN网络并存的时代,为更好的满足现阶段各类业务的承载需求,该文对多网络的环境下利用MSTP与IP RAN混合组网满足 基站hspa+业务带宽需求进行了研究,验证其可行性,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方法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HSPA+业务带宽解决方案。

关键词: IP RAN;MSTP;混合组网;HSPA+带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11-04

1 概述

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移动业务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HSPA+等高带宽业务的部署越来越多,移动业务中数据业务的比重逐年上升。合肥HSPA+业务已由原先主要基于MSTP传输网承载,转变成主要由具备高带宽优势的IP RAN传输网进行承载。目前合肥IP RAN分组网项目基本覆盖合肥市区、县城及重点乡镇等区域,但是部分偏远郊县的高速高铁沿线的3G基站尚未覆盖;而这些站点已由MSTP传输网络覆盖,由于接入层为622M环网,基本满足接入层带宽需求,但是根据MSTP汇聚骨干层时隙规划安排,目前汇聚骨干层已无空余VC4资源,显然整个MSTP传输网已无法满足开通HSPA+业务需求。因此需要利用现有MSTP及IPRAN网络的各自优势进行混合组网解决偏远郊区基站HSPA+业务的传输带宽需求。

本文将从技术背景、问题难点、解决方案、实施效果等方面做出探讨。

2 解决方案思路、技术背景

2.1 方案思路

该方案需将原骨干环各个节点的单光口SL64 10G光板更换为双光口SLD64光板,提供各个段落的纤芯资源,未配置EGS4板卡的汇聚节点扩容EGS4板卡。从发展趋势来看,IPRAN分组网络取代MSTP网络已是必然,此方案投资大,实现方式复杂。

方案2:全部业务由IPRAN网络解决,目前的IPRAN建设以市区及县城区域内的建设为主,如郊县全部进行IPRAN传输网新建,不但造成原有MSTP网络的资源浪费,还会造成成本的提高与时间上的延迟。

利用现有MSTP及IPRAN网络的各自优势进行混合组网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2.2 技术背景

合肥联通本地网W网三县MSTP网络采用华为设备组网,以马鞍山路联通大厦和政务区新大楼两套华为OSN9500设备为核心节点,加上三县若干汇聚节点组成骨干/汇聚层,汇聚节点采用华为OSN7500设备(仅南开发节点采用华为OSN3500设备),分别为肥东、肥西和长丰10G骨干/汇聚环

目前已开通的三县HSPA+业务实现方法是在马鞍山路联通大厦华为OSN9500设备与CE互联主备各1个千兆,在政务区新大楼华为OSN9500设备与CE互联主备各1个千兆,由CE将业务指向各个RNC。因为核心节点华为OSN9500设备接入能力限制,HSPA+业务开通时,需在汇聚节点进行分组业务汇聚,即在一级汇聚节点,将接入环业务汇聚至EGS4板的Vctrunk进行收敛,再通过骨干环VC4传送至二级汇聚点(即核心节点)EGS8板的Vctrunk,再与CE互联。

3 问题难点

1)MSTP网络骨干层VC4资源不具备,无法将一级汇聚点的汇聚业务传送至二级汇聚点;接入层部分接入环由于网元数量多,接入环VC12资源不具备;但由于骨干环容量限制,也无法进行裂环优化。三县部分汇聚节点无EGS4板卡,需扩容板卡。

2)合肥联通本地网IPRAN分组网已覆盖了原MSTP网络约70%的区域,这些区域以市区为主。分组承载传送网建成后,通过将叠加分组设备站点的基站FE电路割接到分组网上,释放MSTP系统容量,用于解决未叠加分组设备站点的HSPA+带宽需求。但目前现状是叠加了分组设备站点基本上是在市区及县城,即使这些站点的FE电路调整至分组网,释放了MSTP系统容量,但这些区域已无HSPA+业务需求,而郊县地区叠加分组设备站点过少,MSTP网络系统容量不足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并且传输网发展方向,本地网郊县MSTP网络骨干环已无扩容的必要。

4 解决方案

IPRAN网络与MSTP网叠加融合:为解决IPRAN网络广度覆盖不足的问题,在郊县利用MSTP网络解决广度覆盖。

1)针对三县SDH网络骨干环容量已满的情况下,为保证乡镇HSPA+基站的顺利开通及带宽保证,故采取在SDH汇聚节点与IPRAN汇聚节点对接,并且在未覆盖IPRAN的乡镇中心站点采用SDH接入,在县城核心SDH汇聚后将流量引入分组网络的混合组网方式。

2)目前MSTP网络三县各个汇聚节点与IPRAN分组网三县汇聚节点已基本重合覆盖,可考虑将业务在MSTP网络的汇聚节点将业务收敛后,通过IPRAN分组网络传送至RNC。此方案只需在三县未配置EGS4板卡的汇聚节点扩容EGS4板卡,通过GE端口与IPRAN分组网络互连,方案实施简单。

业务实现方式:

县城SDH汇聚节点与IPRAN汇聚节点对接:县城SDH汇聚节点通过以太网板,与IPRAN核心节点的GE以太网板对接,每台设备提供两个端口,实现端口级的保护。端口之间使用链路聚合(LAG)方式。HSPA+基站业务汇聚到县城IPRAN汇聚节点后,进入分组网络的WCDMA_PS L3VPN中转发。采用L3VPN的业务保护方式。

3G基站业务走向:2M部分不改变传输流向,即走MSTP网络;基站数据业务流向:在汇聚节点与分组设备对接,由分组设备完成基站数据流的汇聚收敛与转发,此时利用IPRAN网络代替了容量不足的MSTP骨干层与CE的功能。

5 方案实施效果

合肥联通选择肥东杨坝村西站点进行了通过MSTP/IPRAN混合组网的传输方式开通3G基站HSPA+业务的测试,工程完工后通过网优对此基站进行测试监控,发现进行过改造升级后,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目前经过2个月左右的长期观察,此基站运行稳定。

6 结论

综上所述,合肥联通充分利用了原有MSTP网络的优势解决了现阶段IPRAN网络广度覆盖不足的问题,通过MSTP/IPRAN网络的对接融合,为郊县基站的HSPA+ 业务开通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任喆.面向多业务的本地传输网研究与设计[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 刘翔.分组传送网建设思路探讨[J].现代传输, 2010(8).

[3] 徐瀚,陈炜,梅仪国. IP RAN技术在本地传送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 2013(2).endprint

摘要:现阶段合肥联通的传输网进入了MSTP网络与IP RAN网络并存的时代,为更好的满足现阶段各类业务的承载需求,该文对多网络的环境下利用MSTP与IP RAN混合组网满足 基站hspa+业务带宽需求进行了研究,验证其可行性,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方法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HSPA+业务带宽解决方案。

关键词: IP RAN;MSTP;混合组网;HSPA+带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11-04

1 概述

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移动业务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HSPA+等高带宽业务的部署越来越多,移动业务中数据业务的比重逐年上升。合肥HSPA+业务已由原先主要基于MSTP传输网承载,转变成主要由具备高带宽优势的IP RAN传输网进行承载。目前合肥IP RAN分组网项目基本覆盖合肥市区、县城及重点乡镇等区域,但是部分偏远郊县的高速高铁沿线的3G基站尚未覆盖;而这些站点已由MSTP传输网络覆盖,由于接入层为622M环网,基本满足接入层带宽需求,但是根据MSTP汇聚骨干层时隙规划安排,目前汇聚骨干层已无空余VC4资源,显然整个MSTP传输网已无法满足开通HSPA+业务需求。因此需要利用现有MSTP及IPRAN网络的各自优势进行混合组网解决偏远郊区基站HSPA+业务的传输带宽需求。

本文将从技术背景、问题难点、解决方案、实施效果等方面做出探讨。

2 解决方案思路、技术背景

2.1 方案思路

该方案需将原骨干环各个节点的单光口SL64 10G光板更换为双光口SLD64光板,提供各个段落的纤芯资源,未配置EGS4板卡的汇聚节点扩容EGS4板卡。从发展趋势来看,IPRAN分组网络取代MSTP网络已是必然,此方案投资大,实现方式复杂。

方案2:全部业务由IPRAN网络解决,目前的IPRAN建设以市区及县城区域内的建设为主,如郊县全部进行IPRAN传输网新建,不但造成原有MSTP网络的资源浪费,还会造成成本的提高与时间上的延迟。

利用现有MSTP及IPRAN网络的各自优势进行混合组网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2.2 技术背景

合肥联通本地网W网三县MSTP网络采用华为设备组网,以马鞍山路联通大厦和政务区新大楼两套华为OSN9500设备为核心节点,加上三县若干汇聚节点组成骨干/汇聚层,汇聚节点采用华为OSN7500设备(仅南开发节点采用华为OSN3500设备),分别为肥东、肥西和长丰10G骨干/汇聚环

目前已开通的三县HSPA+业务实现方法是在马鞍山路联通大厦华为OSN9500设备与CE互联主备各1个千兆,在政务区新大楼华为OSN9500设备与CE互联主备各1个千兆,由CE将业务指向各个RNC。因为核心节点华为OSN9500设备接入能力限制,HSPA+业务开通时,需在汇聚节点进行分组业务汇聚,即在一级汇聚节点,将接入环业务汇聚至EGS4板的Vctrunk进行收敛,再通过骨干环VC4传送至二级汇聚点(即核心节点)EGS8板的Vctrunk,再与CE互联。

3 问题难点

1)MSTP网络骨干层VC4资源不具备,无法将一级汇聚点的汇聚业务传送至二级汇聚点;接入层部分接入环由于网元数量多,接入环VC12资源不具备;但由于骨干环容量限制,也无法进行裂环优化。三县部分汇聚节点无EGS4板卡,需扩容板卡。

2)合肥联通本地网IPRAN分组网已覆盖了原MSTP网络约70%的区域,这些区域以市区为主。分组承载传送网建成后,通过将叠加分组设备站点的基站FE电路割接到分组网上,释放MSTP系统容量,用于解决未叠加分组设备站点的HSPA+带宽需求。但目前现状是叠加了分组设备站点基本上是在市区及县城,即使这些站点的FE电路调整至分组网,释放了MSTP系统容量,但这些区域已无HSPA+业务需求,而郊县地区叠加分组设备站点过少,MSTP网络系统容量不足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并且传输网发展方向,本地网郊县MSTP网络骨干环已无扩容的必要。

4 解决方案

IPRAN网络与MSTP网叠加融合:为解决IPRAN网络广度覆盖不足的问题,在郊县利用MSTP网络解决广度覆盖。

1)针对三县SDH网络骨干环容量已满的情况下,为保证乡镇HSPA+基站的顺利开通及带宽保证,故采取在SDH汇聚节点与IPRAN汇聚节点对接,并且在未覆盖IPRAN的乡镇中心站点采用SDH接入,在县城核心SDH汇聚后将流量引入分组网络的混合组网方式。

2)目前MSTP网络三县各个汇聚节点与IPRAN分组网三县汇聚节点已基本重合覆盖,可考虑将业务在MSTP网络的汇聚节点将业务收敛后,通过IPRAN分组网络传送至RNC。此方案只需在三县未配置EGS4板卡的汇聚节点扩容EGS4板卡,通过GE端口与IPRAN分组网络互连,方案实施简单。

业务实现方式:

县城SDH汇聚节点与IPRAN汇聚节点对接:县城SDH汇聚节点通过以太网板,与IPRAN核心节点的GE以太网板对接,每台设备提供两个端口,实现端口级的保护。端口之间使用链路聚合(LAG)方式。HSPA+基站业务汇聚到县城IPRAN汇聚节点后,进入分组网络的WCDMA_PS L3VPN中转发。采用L3VPN的业务保护方式。

3G基站业务走向:2M部分不改变传输流向,即走MSTP网络;基站数据业务流向:在汇聚节点与分组设备对接,由分组设备完成基站数据流的汇聚收敛与转发,此时利用IPRAN网络代替了容量不足的MSTP骨干层与CE的功能。

5 方案实施效果

合肥联通选择肥东杨坝村西站点进行了通过MSTP/IPRAN混合组网的传输方式开通3G基站HSPA+业务的测试,工程完工后通过网优对此基站进行测试监控,发现进行过改造升级后,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目前经过2个月左右的长期观察,此基站运行稳定。

6 结论

综上所述,合肥联通充分利用了原有MSTP网络的优势解决了现阶段IPRAN网络广度覆盖不足的问题,通过MSTP/IPRAN网络的对接融合,为郊县基站的HSPA+ 业务开通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任喆.面向多业务的本地传输网研究与设计[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 刘翔.分组传送网建设思路探讨[J].现代传输, 2010(8).

[3] 徐瀚,陈炜,梅仪国. IP RAN技术在本地传送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 20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