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拉开序幕。为未雨绸缪计,还在去岁末,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旨在全面破除“GDP崇拜”,试图以新政绩观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组织保障。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台强制性的政绩考核机制,从组织措施上防范领导官员群体人为炒高GDP。虽然现在尚难断言此举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际作用,但仍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通知》要求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标准。在新的考核思路下,过去所谓的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不再能够主导地方官员的职务升迁。
同时,《通知》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这应该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盲目举债冲动。
《通知》还要求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改变相关考核指标比重偏低的情况,这将助推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几十年来,GDP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噩梦。当政府习惯于两位数的GDP增长后,GDP的任何下滑就成为不可容忍的变动。2008年的“保8”战之所以那么兴师动众那么急不可耐,名为保就业保民生,实为保面子保政绩。由4万亿一揽子草率投资催生的虚假繁荣,已经证明没有质量和效益的GDP除了满足当政者的虚荣心,只能使顽疾丛生的经济社会雪上加霜,给人们生活造成更大的伤害,直至今天,我们还无法走出“保8”遗留的困局。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GDP主义者的这种辩解看似振振有词,其实无视一个基本事实,即传统的GDP只是一个简单的生产指标,而从生产(包括财富的公平分配及政府通过市场征税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等)转化为家庭和个人的实际幸福还有很长的距离。笼而统之地用一个未必可靠甚至注水的数据,断定GDP增长一定伴随社会进步,一定提高生活质量,一定带来幸福,显然荒唐可笑。
单纯追求GDP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并不难,难的是给改善民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任何时候,离开人民福祉一味追逐虚高的GDP,必定是一场灾难。过去30多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9.8%,最高超过14%,可谓举世无双,但与这种无节制高速扩张相伴的,是环境的高污染,能源的高消耗,三废的高排放,生态的高破坏,货币的高投放,健康的高透支。现时我们遭遇的种种难以摆脱的祸害,从有毒食品到恐怖矿难,从房产泡沫到癌症村落,从重重雾霾到断流江河,从留守儿童到漂泊民工,无一例外不是GDP异化的恶果。
以单一GDP指标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客观上使GDP扭曲成为地方政府经济治理行为的指挥棒,更会助长党政官员以GDP排名论英雄的主观故意。我曾经接触过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官员,他们在制定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时,往往选择性地曲解经济发展的涵义,下意识地以数量增长替代经济发展,以发展速度替代结构优化,在实际工作中,则对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乐此不疲,对过度消耗资源、生态破坏抱漠视态度,对举债搞形象工程情有独钟。至于这样做是否真的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他们考虑得少之又少,相反为了保GDP指标的好看(也即保自己的乌纱帽),有时根本不顾百姓利益,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搞数字注水。
以牺牲人民健康幸福为代价的GDP是带血的GDP,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的消极GDP。陶醉于这样的GDP,就算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也毫无意义,就算增长速度再快也不会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这样的GDP,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大敌人,只有让它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
中国经济正处在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艰难转型中,以“GDP崇拜”为核心的旧政绩观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桎梏。我们举双手欢迎按新的政绩观来考核干部,并期待进一步出台量化指标和具体实施步骤,在严格督促检查中抓落实、动真格,而不要成为徒有形式的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