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权
摘 要:本文通过评价单元划分、评价因子确定两个方面为基础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关键字:评价单元划分;评价因子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
重庆市南川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 水江镇黄泥等(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区所在地地处南川北部川东平行岭谷区,呈低山漕坝地貌,地势以低山和漕坝为主。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空间布局的基础,为各单元的工程布局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评价单元划分
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农业耕作制度,本次评价采用《土地评价纲要》的分类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分区评价,能够充分结合项目区未来的产业发展,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对土地利用不同的要求来评价各单元的适宜性。根据产业发展分析,项目区产业分区为东部蔬菜种植区、中部传统农耕区和西部集体产业调整区,项目区评价单元划分以产业分区为基础,即划分为3个评价单元:
Ⅰ区—东部蔬菜种植区
位于项目区东部平坝区,包括东北部大顺村坪坝区、东南部古城居委较场坝和黄泥5社葛藤坝。该区地势平坦,田块集中连片,耕地质量较好,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且区位条件好,距水江镇5km以内,未来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因此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灌排设施及交通条件是该区域产业发展考虑的关键因子。
Ⅱ区—中部传统农耕区
位于项目区中部馒头状坡地及沟谷,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田块较小且分布零散,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以小路为主,排水靠溪沟、灌溉以堰塘和泉眼为主,未来将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可适当考虑小型机耕,旱作以红薯、玉米为主,水田以水稻为主。因此,灌溉条件、交通条件和土壤养分条件是关键因子。
Ⅲ区——西部集体产业机构调整区
位于项目区西部,地势坡度较大,但耕地集中连片且成台,耕地质量较好,基础设施条件一般,道路以碎石田间道为主,灌溉靠堰塘和泉眼,排水有冲沟,结合水江镇总体规划和山区生态移民,该区未来将以土地集体流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因此基础设施条件是关键因子。
评价单元分区图
二、评价因子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业工程手册2:土地利用工程》等资料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在征询当地土地、农业、水利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选择如下因子作为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地形坡度、排水条件、灌溉条件、土层厚度、土壤pH值、氮磷钾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对外交通条件。
其中,地形坡度反映了项目区地形起伏和微地貌状况,对灌排产生一定影响;灌溉和排水条件实质反映了项目区的水分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性因子,从排和灌两个方面反映,要求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质地反映在土地颗粒大小方面,直接影响水分通透性和保持性;土壤养分应采用全氮、全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代表,结合项目区所在西南地区实际情况,土壤养分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参评因子,而不分项考虑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对外交通条件不仅影响项目开发投资建设的可能性,而且影响项目区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是土地利用适宜性的经济因素。
根据上述因子对农田利用的影响性和影响程度,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目前作物耕作制度,参考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适宜性评价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在征询当地农业、水利、土地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各评价区域各因子的权重。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权重值
参考《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中渝西丘陵低山工程类型区关于水田、旱地的技术指标,以及水稻、玉米、红薯、小麦、蔬菜、油菜等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级,将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5个等级。
三、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
a)评价模型
本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多因素权重和评价模型评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其模型为:
式中:
Si—评价单元适宜性分值,i=1,2,…,n,n为评价单元的个数;
Pi —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得分值,j=1,2,…,m,m为评价因子的个数;
Wi—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评价标准: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的分级情况,土地适宜性等级按如下标准划分:
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
单元分值 Si≤2 2
适宜性等级 不适宜 临界适宜 较适宜 适宜
将各个评价单元土地属性代入表3.3-2,形成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性分值,见表。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和标准,计算结果见下表。
具体来看:Ⅰ区土壤条件、排水条件、灌溉条件条件较好,较适宜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但此区域,田间的对外交通条件较差,要发展规模化经营,对田块的大小和成形度以及田间耕作道路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实施归并田块,配套灌排设施,修建一定量的田间耕作道路,以满足蔬菜发展需求。
Ⅱ区土壤条件、排水条件较好,较适宜发展传统农业,但此区域,灌溉困难,交通条件差,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小型机械化耕作。因此,需要对此区域配套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设施。
Ⅲ区排水条件、土壤条件较好,耕地集中连片,较适宜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但对外交通问题较大,加之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灌溉排水困难。因此,需要实施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现状田间耕作道路,以满足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燕辉;周勇,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05
[2]杨志琴,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2.04
[3]何鹏;廖桂堂;林正雨;姚兴柱;赵颖文;李晓,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农作物种植区划研究——以宜宾市翠屏区早茶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3.05
[4]胡涛,庄河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8(18):389-392
摘 要:本文通过评价单元划分、评价因子确定两个方面为基础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关键字:评价单元划分;评价因子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
重庆市南川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 水江镇黄泥等(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区所在地地处南川北部川东平行岭谷区,呈低山漕坝地貌,地势以低山和漕坝为主。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空间布局的基础,为各单元的工程布局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评价单元划分
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农业耕作制度,本次评价采用《土地评价纲要》的分类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分区评价,能够充分结合项目区未来的产业发展,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对土地利用不同的要求来评价各单元的适宜性。根据产业发展分析,项目区产业分区为东部蔬菜种植区、中部传统农耕区和西部集体产业调整区,项目区评价单元划分以产业分区为基础,即划分为3个评价单元:
Ⅰ区—东部蔬菜种植区
位于项目区东部平坝区,包括东北部大顺村坪坝区、东南部古城居委较场坝和黄泥5社葛藤坝。该区地势平坦,田块集中连片,耕地质量较好,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且区位条件好,距水江镇5km以内,未来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因此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灌排设施及交通条件是该区域产业发展考虑的关键因子。
Ⅱ区—中部传统农耕区
位于项目区中部馒头状坡地及沟谷,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田块较小且分布零散,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以小路为主,排水靠溪沟、灌溉以堰塘和泉眼为主,未来将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可适当考虑小型机耕,旱作以红薯、玉米为主,水田以水稻为主。因此,灌溉条件、交通条件和土壤养分条件是关键因子。
Ⅲ区——西部集体产业机构调整区
位于项目区西部,地势坡度较大,但耕地集中连片且成台,耕地质量较好,基础设施条件一般,道路以碎石田间道为主,灌溉靠堰塘和泉眼,排水有冲沟,结合水江镇总体规划和山区生态移民,该区未来将以土地集体流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因此基础设施条件是关键因子。
评价单元分区图
二、评价因子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业工程手册2:土地利用工程》等资料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在征询当地土地、农业、水利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选择如下因子作为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地形坡度、排水条件、灌溉条件、土层厚度、土壤pH值、氮磷钾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对外交通条件。
其中,地形坡度反映了项目区地形起伏和微地貌状况,对灌排产生一定影响;灌溉和排水条件实质反映了项目区的水分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性因子,从排和灌两个方面反映,要求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质地反映在土地颗粒大小方面,直接影响水分通透性和保持性;土壤养分应采用全氮、全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代表,结合项目区所在西南地区实际情况,土壤养分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参评因子,而不分项考虑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对外交通条件不仅影响项目开发投资建设的可能性,而且影响项目区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是土地利用适宜性的经济因素。
根据上述因子对农田利用的影响性和影响程度,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目前作物耕作制度,参考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适宜性评价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在征询当地农业、水利、土地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各评价区域各因子的权重。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权重值
参考《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中渝西丘陵低山工程类型区关于水田、旱地的技术指标,以及水稻、玉米、红薯、小麦、蔬菜、油菜等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级,将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5个等级。
三、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
a)评价模型
本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多因素权重和评价模型评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其模型为:
式中:
Si—评价单元适宜性分值,i=1,2,…,n,n为评价单元的个数;
Pi —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得分值,j=1,2,…,m,m为评价因子的个数;
Wi—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评价标准: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的分级情况,土地适宜性等级按如下标准划分:
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
单元分值 Si≤2 2
适宜性等级 不适宜 临界适宜 较适宜 适宜
将各个评价单元土地属性代入表3.3-2,形成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性分值,见表。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和标准,计算结果见下表。
具体来看:Ⅰ区土壤条件、排水条件、灌溉条件条件较好,较适宜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但此区域,田间的对外交通条件较差,要发展规模化经营,对田块的大小和成形度以及田间耕作道路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实施归并田块,配套灌排设施,修建一定量的田间耕作道路,以满足蔬菜发展需求。
Ⅱ区土壤条件、排水条件较好,较适宜发展传统农业,但此区域,灌溉困难,交通条件差,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小型机械化耕作。因此,需要对此区域配套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设施。
Ⅲ区排水条件、土壤条件较好,耕地集中连片,较适宜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但对外交通问题较大,加之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灌溉排水困难。因此,需要实施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现状田间耕作道路,以满足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燕辉;周勇,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05
[2]杨志琴,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2.04
[3]何鹏;廖桂堂;林正雨;姚兴柱;赵颖文;李晓,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农作物种植区划研究——以宜宾市翠屏区早茶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3.05
[4]胡涛,庄河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8(18):389-392
摘 要:本文通过评价单元划分、评价因子确定两个方面为基础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关键字:评价单元划分;评价因子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
重庆市南川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 水江镇黄泥等(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区所在地地处南川北部川东平行岭谷区,呈低山漕坝地貌,地势以低山和漕坝为主。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空间布局的基础,为各单元的工程布局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评价单元划分
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农业耕作制度,本次评价采用《土地评价纲要》的分类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分区评价,能够充分结合项目区未来的产业发展,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对土地利用不同的要求来评价各单元的适宜性。根据产业发展分析,项目区产业分区为东部蔬菜种植区、中部传统农耕区和西部集体产业调整区,项目区评价单元划分以产业分区为基础,即划分为3个评价单元:
Ⅰ区—东部蔬菜种植区
位于项目区东部平坝区,包括东北部大顺村坪坝区、东南部古城居委较场坝和黄泥5社葛藤坝。该区地势平坦,田块集中连片,耕地质量较好,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且区位条件好,距水江镇5km以内,未来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因此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灌排设施及交通条件是该区域产业发展考虑的关键因子。
Ⅱ区—中部传统农耕区
位于项目区中部馒头状坡地及沟谷,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田块较小且分布零散,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以小路为主,排水靠溪沟、灌溉以堰塘和泉眼为主,未来将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可适当考虑小型机耕,旱作以红薯、玉米为主,水田以水稻为主。因此,灌溉条件、交通条件和土壤养分条件是关键因子。
Ⅲ区——西部集体产业机构调整区
位于项目区西部,地势坡度较大,但耕地集中连片且成台,耕地质量较好,基础设施条件一般,道路以碎石田间道为主,灌溉靠堰塘和泉眼,排水有冲沟,结合水江镇总体规划和山区生态移民,该区未来将以土地集体流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因此基础设施条件是关键因子。
评价单元分区图
二、评价因子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业工程手册2:土地利用工程》等资料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在征询当地土地、农业、水利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选择如下因子作为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地形坡度、排水条件、灌溉条件、土层厚度、土壤pH值、氮磷钾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对外交通条件。
其中,地形坡度反映了项目区地形起伏和微地貌状况,对灌排产生一定影响;灌溉和排水条件实质反映了项目区的水分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性因子,从排和灌两个方面反映,要求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质地反映在土地颗粒大小方面,直接影响水分通透性和保持性;土壤养分应采用全氮、全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代表,结合项目区所在西南地区实际情况,土壤养分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参评因子,而不分项考虑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对外交通条件不仅影响项目开发投资建设的可能性,而且影响项目区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是土地利用适宜性的经济因素。
根据上述因子对农田利用的影响性和影响程度,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目前作物耕作制度,参考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适宜性评价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在征询当地农业、水利、土地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各评价区域各因子的权重。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权重值
参考《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中渝西丘陵低山工程类型区关于水田、旱地的技术指标,以及水稻、玉米、红薯、小麦、蔬菜、油菜等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级,将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5个等级。
三、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
a)评价模型
本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多因素权重和评价模型评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其模型为:
式中:
Si—评价单元适宜性分值,i=1,2,…,n,n为评价单元的个数;
Pi —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得分值,j=1,2,…,m,m为评价因子的个数;
Wi—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评价标准: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的分级情况,土地适宜性等级按如下标准划分:
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等级划分标准
单元分值 Si≤2 2
适宜性等级 不适宜 临界适宜 较适宜 适宜
将各个评价单元土地属性代入表3.3-2,形成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性分值,见表。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和标准,计算结果见下表。
具体来看:Ⅰ区土壤条件、排水条件、灌溉条件条件较好,较适宜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但此区域,田间的对外交通条件较差,要发展规模化经营,对田块的大小和成形度以及田间耕作道路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实施归并田块,配套灌排设施,修建一定量的田间耕作道路,以满足蔬菜发展需求。
Ⅱ区土壤条件、排水条件较好,较适宜发展传统农业,但此区域,灌溉困难,交通条件差,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小型机械化耕作。因此,需要对此区域配套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设施。
Ⅲ区排水条件、土壤条件较好,耕地集中连片,较适宜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但对外交通问题较大,加之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灌溉排水困难。因此,需要实施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现状田间耕作道路,以满足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燕辉;周勇,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05
[2]杨志琴,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2.04
[3]何鹏;廖桂堂;林正雨;姚兴柱;赵颖文;李晓,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农作物种植区划研究——以宜宾市翠屏区早茶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3.05
[4]胡涛,庄河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8(18):389-392
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