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莲中+阎博
[摘要]《逃离德黑兰》获得金球奖最有分量的两项大奖,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又获得最佳影片奖,而且有美国第一夫人视频连线颁奖,折射出奥斯卡奖的政治色彩。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美国的文化霸权迷梦在全球扩散。本文从分析《逃离德黑兰》获奖遭到伊朗媒体和舆论的多方指责着手,对美国的文化霸权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以期提醒那些沉溺于看美国大片的青少年,不要被这层迷雾所笼罩。
[关键词]《逃离德黑兰》;金球奖;奥斯卡奖;好莱坞;文化霸权
在第75届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本·阿弗莱克导演兼主演的影片《逃离德黑兰》爆冷折桂,斩获两项分量最重的奖项——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在随后的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该影片又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剪辑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此外,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借助视频连线,“现身”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为其揭晓最佳影片奖,使之披上了政治外衣,使得奥斯卡评选“带有政治动机”,好莱坞在“娱乐”政治,折射出伴随美国经济霸权衍生出的文化霸权。
一、《逃离德黑兰》获奖惹风波
《逃离德黑兰》改编自美国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电影主角)的回忆录。片名“Argo”来源于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一个典故。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团团包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中情局特工门德兹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在营救过程中,门德兹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则谎称是和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叫“Argo”。
在第75届金球奖颁奖典礼上,《逃离德黑兰》大获全胜,但出乎阿弗莱克意料的是,这部影片立即引起了伊朗文艺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并准备资助拍摄一部名为《总参谋部》的电影,讲述20名由伊朗革命者移交给美国政府的美国人质的故事。伊朗电影导演阿塔奥拉·萨尔玛尼安说,他的电影会完全基于目击者的描述,准确地描述历史事件,而不会像美国版电影那样缺乏正确的历史观,没有照顾到双方的平衡,充斥着历史错误和扭曲。
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逃离德黑兰》再获大奖,并由美国第一夫人借助视频连线,为其揭晓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之后,伊朗国家电视台则指责该影片是在为中情局做广告,伊朗迈赫尔通讯社则认为这部影片获奖是受政治驱动的。
对此,阿弗莱克无奈地表示:“电影只是以历史为原本,而并非历史本身。”
二、当事人解读《逃离德黑兰》
面对伊朗媒体和舆论的多方指责,经历了伊朗人质危机的当事人是这样解读这段历史的。马克·里杰克就是当年被救出的六名人质之一。他看了《逃离德黑兰》后,认为电影为了增强紧张气氛,产生戏剧效果,虚构了一些细节。比如说,大使馆成功出逃的六个美国人分别住在大使泰勒家和另一名大使馆约翰·谢尔顿家中;而电影里是住在大使泰勒家。还有,他们并不是像影片中那样不能外出;他们可以随意在约翰·谢尔顿家的小院子和花园里散步。同时,电影中虚构的人物是认出加拿大大使官邸内寄居者身份的伊朗女佣;虚构的场景是他们六人去德黑兰的一个取景地;虚构的结尾是飞机跑道上的紧张枪战,伊朗革命卫队队员们阻止他们的飞机起飞。不过,马克重点强调说,这个故事的关键情节虽然不可思议却是绝对真实的:中央情报局计划将这六人从德黑兰机场接走,他们都乔装是拍摄一部根本不存在的科幻电影的工作人员。事实上,中情局的人杜撰出这个拍电影的故事是让我们在经过机场关卡时更有信心,不过一点都没有派上用场。最后,中情局给了他们假的离境身份证明,他们就轻易地离开了德黑兰。
伊朗方面当事人是这样回忆的:德黑兰市政委员会成员马苏迈赫·艾卜特卡当时是一名学生,参与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活动时他是学生发言人。他说,该影片夸大了参与1979年11月冲击美国使馆人群的暴力活动。劫持人质的大多数为学生,而导演阿弗莱克在影片中却没有提到那是一群学生,并且展现了不少暴力活动的镜头。目睹当年革命的退休教师礼萨·阿巴西说,好莱坞经常改变事实以吸引影迷,不过,影片有几分接近当时的现实。德黑兰影迷穆罕默德·阿明·谢里夫说,从技术上讲,这部影片不错,是好莱坞规格的影片,但影片不足以成为奥斯卡最佳电影。伊朗《市民报》评论说,影片把伊朗文化和文明作为攻击目标,但有助于伊朗民众获知对导致伊美断交这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值得一看。
至关重要的一个当事人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很多人至今仍认为伊朗人质危机导致了卡特竞选连任失败。被扣444天的人质被释放出来后,卡特以新一任总统里根特使的身份在西德法兰克福的美国空军基地接待了所有人质。卡特看了该影片后点出了电影与历史的区别。他指出:真正帮助那6人逃离伊朗的,是6本假的加拿大护照。加拿大法律严禁造假,不过美加两国“兄弟情深”,加拿大议会为此召开了二战以来首次紧急秘密会议,决定破例签发6本假护照。在整个营救过程中,时任加拿大驻伊大使肯·泰勒积极斡旋,并非电影描述的那般袖手旁观。
通过以上多方当事人的解读,我们对影片的理解只能用影片制作人阿弗莱克自己的话来诠释:电影只是以历史为原本,而并非历史本身。不过,除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逃离德黑兰》,我们还可以从奥斯卡评选来解读美国的文化霸权。
三、好莱坞弥漫政治色彩
《逃离德黑兰》在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颁奖典礼上收获颇丰,并由米歇尔·奥巴马视频连线宣布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是史无前例的,这完全可以体现好莱坞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奥斯卡奖一向与美国政治密切相关,参选的影片不能违背美国的政治理念和主流思想,争议性强的影片是不可能获奖的。研究者们认为,奥斯卡奖首先考虑的是政治方面而非艺术方面,获奖影片必须是安全的和应时的、鼓舞人心的,而不可引发非议的。其主体、内容和故事必须符合美国的政治理念和主流思想,传递的信息必须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不可违反传统的价值观。小金人因此在政治上十分敏感,见风使舵,随机应变。尽管《逃离德黑兰》在第85届奥斯卡提名中,导演阿弗莱克未能入围最佳导演奖,网友笑称这是金球奖给奥斯卡扇了一记耳光,但是到最后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逃离德黑兰》将最佳影片奖等收入囊中,弥补了未能入围最佳导演的遗憾,也彰显了小金人见风使舵的本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伊朗人质危机确有其事,不过《逃离德黑兰》选取这个事件作为电影的制作背景,或多或少地夸大了事实,渲染了紧张气氛。
首先从导演本人说起,阿弗莱克这次执导中东题材的电影,算是回到了老本行,因为他在大学里的专业正是中东问题。他曾说,他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这个,而且也一直很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当他知道了中情局策划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拍这部电影。这是他的领域,也是他最感兴趣的事情。
其次,美国大片中的主题价值观无非就是几种:第一是表达美国是救世主的思想,这个思想在电影《后天》《侏罗纪公园》和《世界末日》里展现得尤为明显;第二就是宣传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在《007》系列、《蜘蛛侠》系列、《蝙蝠侠》系列以及《超人》系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美国大片永远不会忘记的就是宣传他们所谓的平等、民主和爱,这在《泰坦尼克号》里印记最深刻。对人物的演绎同样如此,比如《花木兰》这部电影,深刻的反映出了美国化的形象,在中国,花木兰的故事是要表达忠孝之道,而在美国看来,就是表达它的个人主义、女性主义和对自我的追求。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主要方法之一。他们通常以优美的地域风光、华丽的特技、恢弘的场面以及诱人的主流价值观迷惑和吸引国外观众,让观众对美国产生高于现实的想象。观众深受电影的影响,下意识地认为美国文化优于自己的文化且认同、追随这一文化,从而实现美国的文化霸权。
最后,中东一向是国际政治的焦点,美国与中东的关系也令人瞩目,因此与此同时,中东题材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好莱坞影片的偏爱。政治上的焦点转而成了电影艺术的焦点,不由不令人警惕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
四、从奥斯卡评选来解读美国的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也称为文化领导权,是意大利政治学家、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所提出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它指的是一个社会阶层可以通过操纵社会文化(信仰、解释、认知、价值观等)支配或统治整个多元文化社会,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会被强制作为惟一的社会规范,并被认为是有利于全社会的普遍有效的思想,但实际上只有统治阶级受益。冷战结束后,美国在追求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是煞费苦心地扩大其文化影响。美国近些年更加重视运用文化战略去配合实现国家利益,坚定了用文化手段去颠覆和演变非西方国家体制的信念,即谋求文化霸权,通过征服其他国家民众的精神,达到不战自胜的目的。
在大众文化领域,电影凭借其形象的视听语言、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魅力四射的电影明星,使其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美国极为重视的一个文化领域。美国学者约翰·耶马曾公开指出,美国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美国通过这一遍及大众的传播方式,进行霸权文化的倾销,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文化消费的倾向。
在美国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中,全世界观影者对奥斯卡奖的关注度尤为突出。每年评选出的最佳影片顿时声名鹊起,每每风靡一时,为街头巷尾的大众所津津乐道。这些最佳影片,将美国精神、美国梦想夹杂在扣人心弦、场面浩大的影片中,毫不费力地倾销到世界各地。
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逃离德黑兰》,其反应了美国大片的主题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这正是美国一直向外倾销的文化价值观之一。任何获奖影片都逃离不了其推行美国文化霸权的使命。
五、结语
美国电影是时下中国青少年热衷看的电影,在欣赏美国大片恢弘的气势和壮阔的场面、惊心动魄的故事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之余,青少年应该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以防被美国文化“洗脑”,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成为美国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代言人。我们应该从艺术的角度欣赏美国大片,学其拍摄和制作电影的技术和艺术为自己所用才是正道。因此,我们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待好莱坞大片及大奖,不要被其浓雾所笼罩。
[参考文献]
[1] 艾曼努尔·利维.奥斯卡大观——奥斯卡奖的历史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严敏.把奥斯卡奖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J].美国电影,2003(04).
[作者简介] 高莲中(1979—),女,湖南益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燕京理工学院英语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阎博(1985—),女,山西太原人,燕京理工学院英语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